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措施

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措施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29 09:53:09

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措施?在青藏高原,草場是最重要的生産資料,科學探明青藏高原草地變化,對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科學評估青藏高原生态十分重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措施?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措施(三江源生态系統生産力後勁十足)1

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措施

在青藏高原,草場是最重要的生産資料,科學探明青藏高原草地變化,對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科學評估青藏高原生态十分重要。

“科考發現青藏高原草地生産力及放牧承載力持續增加,三江源地區草地生産力持續增加。近20年三江源區生态系統淨初級生産力持續增加,每年約固碳840萬噸。”2月2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草地生态系統與生态畜牧業專題發布的最新科考成果,為摸清這一地區草地變化機理提供了智慧支撐。

摸清家底,精準掌握草地資源狀況

三江源五大圈層具有重要的固碳能力。這一地區濕地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随着植物根、莖、葉和果實的枯落堆積在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的濕地中,形成了動植物殘存體和水所構成的泥炭。泥炭中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機物質,因此起着固碳作用。

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趙新全介紹,2021年,第二次青藏科考草地生态系統與生态畜牧業專題科考隊共派出28支野外科學考察小分隊,累計參加科考人員304人次,分别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統類型、結構,生産力變化及驅動因素,草地生态系統退化現狀、趨勢及退化原因,草畜平衡及資源空間分布,特色草畜資源等方面進行了基礎調查。

趙新全介紹,一年來,專題科考隊完成了496個樣點的調查工作,共采集植物樣品7755份,土壤樣品5586份,牦牛、藏羊等特色畜種血液樣品1720份,青藏高原180種特色牧草(包括野生種和栽培種)種子,采集植物标本1773份,搜集農牧戶有效調查問卷500餘份。

“科考發現,青藏高原草地生産力及放牧承載力持續增加,整體呈現變暖、變濕、變綠趨勢。三江源區植物生長季緩慢延長,區域之間呈現明顯分異,平均水源涵養量、土壤保持量和防風固沙量分别為每公頃7.42萬立方米、28.4噸和22.4噸,均呈現增加趨勢。長江、黃河、瀾滄江園區草地合理載畜量分别為每公頃0.33、0.53和0.55标準羊單位,三江源地區草地生産力持續增加。近20年三江源區生态系統淨初級生産力持續增加,每年約固碳840萬噸。”趙新全說。

創新模式,服務草牧業健康發展

牧草地退化成“草原之癌”黑土灘,高寒草甸過度放牧導緻草層高度下降,原生草皮嚴重破壞,使三江源地區一度出現大面積次生裸地。

上世紀70年代起,青海科研團隊着力研究黑土灘,研制出幾十餘項草籽生産及退化草地生态恢複技術,選育出多個适宜青藏高原種植的優質飼草新品種。多年後,昔日黑土灘變回青青草原,但如何打出生态富民這張牌,探索出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之路,是科學家們努力的另一個方向。

趙新全長期從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統演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過程、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和恢複機理以及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并系統開展了退化草地恢複技術的創新、生态草地畜牧業模式集成及示範推廣等工作。他介紹,第二次青藏科考專項草地生态系統與生态畜牧業專題研發的飼草生産及加工技術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推廣應用成果,從而建立了以禾豆混播等為主的優質高産種植體系以及以青貯為主的飼草加工體系,實現了以營養均衡飼養為主的草畜一體化生産體系,将單一依賴天然草地的傳統畜牧業轉變為“暖季放牧 冷季舍飼”兩段式新型生态畜牧業生産模式,縮短了家畜飼養周期,提高了飼草資源利用效率,減輕了放牧草地載畜壓力,能抵禦氣候變化風險,促進了高原草牧業綠色發展。

此外,科考團隊還建議三江源東部充分利用退耕還草地、國營農場、農牧交錯區耕地等土地資源,建設規模化人工飼草料基地,實現籽實體農業向營養體農業轉變,建設高質量飼草生産基地,為綠色有機畜産品輸出奠定堅實的飼草保障。(張 蘊)

來源: 科技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