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打工人每天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需求。比如,小李啊,把這個季度的銷售數據統計一下,做一下分析為什麼這個季度的業績不好,原因都有哪些,後續要怎麼改善。再比如,老闆交給你一個項目,要自研一個輕量的CRM系統,來精細化管理銷售線索,客戶,商機的流程,采集銷售過程的行為數據,幫助銷售leader做銷售運營和業績提升。類似這樣的場景很多,這些都是屬于需求。
關于需求,多數人在工作中,會遇到進退兩難的境地,感覺像是夾心面包,産品經理或項目經理尤其明顯。對上,搞不定老闆、上司提出的需求。對下,說服不了團隊做自己想做的需求。這樣的情景在每家公司、每天的辦公室中反複上演。你可以回憶一下,是不是這樣。
那你是否有思考過,當我們拿到需求之後,該如何分析?是憑經驗或感覺嗎?是直接就去做需求嗎?有沒有通用的需求分析方法論呢?
答案是:有的。下面我們來逐步展開,聊一下需求分析方法論。
按照需求分析流程,我把需求分析方法論,分為三個階段,分别是:收集需求階段,評估需求階段,精煉需求階段。
收集需求:盡可能全面地收集需求,不管需求能不能實現,這個階段不要去考慮能不能實現的問題,務必要做到三個全面,即人員全面,結構全面,工具全面,後面逐一展開講這三個全面是什麼意思。
評估需求:深入全面的評估需求,辨别需求真僞,及判定需求優先級。
精煉需求:對需求進行精煉,挖掘出真正重要的需求,切忌不要堆砌需求,做一堆的沒用的功能。
下面是需求分析的金字塔模型:
一、收集需求階段:
收集需求是為實現目标而确定,記錄并管理相關方的需要和需求的過程。這個過程在項目實踐中非常重要,它為定義産品範圍和項目範圍奠定基礎。
我們最先接到的需求,一般來自直屬上級,老闆,或客戶。這些需求,一般都是高度概括性的需求,隻說了一個大概要什麼,實現什麼目标,
這個用專業術語,叫做高層級需求。高層級的需求顆粒度不夠細,沒法直接交給産品開發人員直接去開發實現。這個時候就輪到産品經理或項目經理,
或需求分析師BA來調研并收集需求。
首先,先說一下收集需求的人員全面。
意思是,把需求涉及的所有幹系人都列出來,然後全面地收集這些人員的需求,做到盡可能全面,不要遺漏某些相關方的需求,特别是重要相關方的需求。
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任何未被識别的需求,都是高等級風險。
其次,收集需求要做到需求分類結構的全面。
意思是,我們要考慮需求類别的全面。
需求的類别包括:
業務需求。也就是高層級需要,比如解決某個業務問題或開辟某個新的市場,或實施某個項目的原因,等等。
功能需求。也就是要實現什麼系統功能,比如要實現什麼系統流程,打通什麼數據,和什麼系統交互,等等。
非功能需求。比如網頁加載數據要在1到3秒内完成,要滿足100個用戶同時正常的訪問系統,等等;
過渡需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臨時方案,當某個問題很難短期解決的時候,我們要規劃短期長期方案。短期方案,其實就是屬于過渡需求。
質量需求。也就是我們的交付成果要滿足什麼标準,比如通過國家xx标準,或xxx海外的認證。
安全需求。需求要符合公司的IT系統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系統隻能在公司内部網絡訪問,且需要限制訪問進入到某個頁面需要用戶進行二次授權才能訪問等。
合規需求。需求要符合公司,法律的合規要求等,比如開發使用到的中間件JDK要有商業授權,涉及用戶敏感信息必須要脫敏等等。
第三,收集需求要做到工具全面。
意思是,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适的收集工具來完成我們的數據收集工作。
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5種需求收集工具,及應用的場景。
訪談。
這種方式其實用的是最多的,直接和相關方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談。一般需要提前準備好的調研問卷,針對被訪談者的回答進行發問,深入讨論,然後記錄他們的回答。當然了,如果你對要訪談的内容非常熟練,可以即興提問,然後記錄他們的問題。對于複雜的需求或新人來說,建議在訪談之前設計好要問的問題(調研問卷),以免訪談的時候遺漏了某些問題,導緻需求收集的不完整。
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方法是提前針對不同的用戶群,設計一套或多套調研問卷的題目,然後通過二維碼,H5鍊接,小程序等途徑觸達用戶,讓用戶自主填寫問卷調查的反饋,來達到收集數據的目的。一般來說,該方法要伴随一定的獎勵機制,否則問卷調查的效果不是特别好。如果你要調研的對象是地理位置分散,分布在不同城市,用戶也是多樣化,不能一個個去訪談來完成,那麼你可以采用問卷調查這個工具來展開數據收集和分析。
頭腦風暴。頭腦風暴是大家在一起,就某個需求各自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大家在一起火星撞地球,碰撞出一些火花出來,配合歸納整理,然後形成需求的一種方法。頭腦風暴一般适用于新産品從0到1的開發,或者一些需要創意的工作。
焦點小組專題會。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圍繞某個焦點話題,召集專家一起與相關方溝通,讨論,了解他們的期望和訴求,需要不斷地互動。
競品分析。競品分析其實就是在做某個産品前,做調研一下競品,分析它的市場定位,目标群體,産品功能模塊,核心交互流程,UI設計等方面,歸納出他的優點與不足,然後借鑒它做的好的地方,并想辦法突破它不的地方,重點關注,并納入需求,等待後續進行綜合分析,看能否在競争對手的不足上進行突破,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
二、評估需求階段:
産品經理,項目經理或BA,需要明白的是,每個需求的實現都有利有弊, 是把雙刃劍;每個需求也會與其他已上線的需求相關聯,甚至牽一發動全身。所以,産品經理需要分析、評估一個需求帶來的影響,并判斷要不要實現這個需求,要如何實現這個需求。如果能能夠做到揚長避短,并使整個産品獲利,那就更好了。這就需要産品經理做好四類分析,分析需求的影響範圍,分析它的利弊,辨别需求真僞,判定優先級。
分析影響範圍。你要看這個需求涉及與哪些已上線的哪些需求有關系。一旦上線之後有什麼影響,要一個個分析驗證,這個需求會不會導緻流程問題,數據問題,功能問題,性能問題等,然後針對每個問題,評估一下有多大影響。另外還需要考慮,是否牽涉到什麼前置條件,比如需要規範流程,出台管理制度,數據初始化等。
分析利弊。你需要分析這個需求上線後,對産品的用戶來說,具體有什麼好處,能否增加他的興奮點,增強用戶的粘性。另外,也需要考慮會帶來哪些弊端,比如會不會損害用戶體驗,會不會數據,權限等問題,這個不能回避,需要仔細的去分析論證利與弊。如果弊大于利,不要去做這些需求,大膽舍棄。
辨别需求真僞。每個産品經理或項目經理,每天都面臨很多需求,需求池早都囤積了大量的需求。這個時候我們在評估的時候,就要分析哪些需求是真實需求,哪些是僞需求。那怎麼辨别呢?我個人的方法是,梳理這個需求涉及的用戶角色,場景,流程來進行分析。通俗一些講,就是分析這個需求的用戶是誰,他在什麼場景下,要做什麼事情,流程路徑是什麼。把這個梳理出來之後,你在看這個需求,在這個路徑中,是否有冗餘的操作等等。如果有,就屬于僞需求。如果某個需求沒有,導緻這個流程路徑走不通,這種一般來講,就可以認為是真需求了,但不是絕對的,需要看具體的業務。
判定優先級。我相信大部分人,排需求優先級都是拍腦袋。坦白講,我過去,其實也是拍腦袋排需求優先級。有的人說,我不是拍腦袋,我是根據用戶提的優先級來排,或者根據已經清楚的需求來作為高優先級,不明确的需求做為低優先級。這麼認為其實也不能說錯。但是,隻要你願意去問自己有沒有更專業的方法論呢,其實是有的。比如卡諾模型(KANO模型),PMBOK第七版裡面講的價值交付,優先交付有價值的需求等等。這裡就不展開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先自行去了解。(後續我會單獨來講這塊自己的理解,因為這篇文章的内容已經超長了,閱讀量一定會很難看。。。)
三、精煉需求階段:
在經曆完前兩個步驟,接下來還應進一步梳理,精煉需求,挖掘出對産品價值最大的需求。說實話,這個和步驟二有一些重複。在這個階段,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把最重要的需求挖掘出來,進行需求分類,一定程度的抽象,把能合并的需求進行抽象合并,形成優化精煉後的,帶有優先級順序的産品待辦列表。做到這個步驟,需求分析基本就大差不差了。
總之呢,寫了這麼多,可能一看都能理解,都能明白,可是去做的時候就忘記了,這個很正常。所以建議多去實踐,實踐出真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然後在把需求分析方法輸出,進一步加固自己的方法體系。如果你現在沒有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或你是剛入行的新人,你可以按照上述的步驟,作為清單,逐一的去嘗試着做,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裁剪,慢慢摸索和熟練。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半年或一年都有可能。總之,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才能不斷進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