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唐宋八大家簡介

唐宋八大家簡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5 09:15:27

  1、《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别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蘇轼、蘇轍、蘇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2、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于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3、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别為蘇洵、蘇轼、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韓柳歐王曾三蘇”概括。

  4、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谥号“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骈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宋代蘇轼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八代:宋、齊、梁、陳、魏、齊、周、隋);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韓愈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杜牧把韓愈的文與杜甫的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辄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裡程碑式人物。

  5、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漢族,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生于長安,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官監察禦史。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享年不到50歲。著有《柳河東集》等。

  6、蘇轼

  蘇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東坡居士”,

  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詞人、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轼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韓愈并稱“韓潮蘇海”,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全才”。

  7、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轼、轍同至京師。

  歐陽修上其所著《衡論》、《權書》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傳之。宰相韓琦奏于朝,除秘書省校書郎。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二十卷,及三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在蘇轼晚年曾回憶幼年随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的蘇轼。

  8、蘇轍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轼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

  元祐元年為右司谏,曆官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複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緻仕。自号颍濱遺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長蘇轼齊名,合稱三蘇。

  9、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醉翁一人),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

  天聖進士。仁宗時,累擢知制诰、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緻仕。卒谥文忠。既是範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轼兄弟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

  歐陽修的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詩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10、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上池村),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

  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甯府,旋召為翰林學士。

  熙甯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甯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甯九年罷相後,隐居,病死于江甯(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谥号“文”。“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就是王安石。被列甯譽為是“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

  11、曾鞏

  曾鞏(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

  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人,後居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西)。曾緻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協、曾敦)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