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米老鼠跟高飛等卡通動畫角色戴手套時,是否困惑過,為什麼他們要戴手套呢?Vox頻道特别針對這點采訪了紐約大學動畫曆史學家約翰·凱恩梅克教授,并且得到了一些有可能的答案
《極限高飛》是經典電影《終極傻瓜》的續集,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動畫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片段:
馬克思的鐵哥們鮑比—就是那個愛吃奶酪的家夥,他說:“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這樣戴着手套?”
這是個好問題,鮑比,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為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對紐約大學動畫曆史學家約翰·凱恩梅克教授進行了采訪。
“為什麼動畫人物都戴手套?是不是很多人都問過這樣的問題?”
對此,約翰表示,“雖然很少有人這樣問,但要是有人問,我能給出很多回答。”
最基本的說法是,手套有助節約動畫制作的時間。
在動畫電影剛起步時,一切都依靠手工一遍一遍地繪制,并且通過某些特定技巧使過程更高效,在此過程中完成動畫風格的塑造。
比如,菲力貓本有一個非常方正的相貌,但随着它越來越受歡迎,動畫師比爾·諾蘭決定移除它的長鼻子,使它的整體更為圓潤。這種被他們稱為膠管和圓圈的動畫設計,将人物的胳膊畫得像意大利面條,也被應用到了米老鼠的身上。
膠管和圓圈的動畫設計美學使動畫師可以快速成像,不用花太多時間勾畫人物身體拟真細節,比如說手肘和膝蓋。因為畫一個圓形要比畫一個角快得多。于是順理成章地,所有手指和指關節都這樣畫了。
在模糊的黑白電影時代,畫出手也給動畫師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在黑白電影中,黑色的身體和手難以區分。
以米老鼠為例,在1927年《瘋狂的飛機》中,他有像菲利貓一樣黑色的手和腳。
在1928年的《汽船威利》中他穿上了鞋子。
而1929年的《奧普裡之屋》中他戴上了手套。膠管動畫風格在這裡充分發揮作用。每個人物都造型誇張、圓潤以及簡單。
和米老鼠時代許多戴着手套的卡通人物一樣,米老鼠是一個非人類,卻做着人類做的事情。
在1968年的傳記《迪斯尼版本》中,華特·迪斯尼提到了這個問題。他說:“我們不希望他有老鼠手,因為他應該更加人性化,所以我們給他戴上了手套。”
因此,除了節省時間和提供色彩對比外,手套将非人類角色生活化,重點刻畫突出他們的體态動作。
凡伯倫制片廠的1935個茶壺是這樣,電影攝像機裡的人物同樣也是這樣。
當匹諾曹是一個木偶時,他戴着手套。
但是當他成為一個男孩時,手套就消失了,就不需要它們了。
不過,卡通人物的白手套背後,還有另一個不那麼實際的影響。
《奧普裡之屋》是一部關于米奇上演了一出大型歌舞表演的電影,這部電影和之前的許多動畫電影一樣,都與當時的雜耍表演和歌唱表演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事實上,早期的動畫師經常在歌劇舞台上進行表演。尼古拉斯·薩蒙德在《工業的誕生》中寫道:“早期的動畫人物,像菲力貓、賓堡及米老鼠,他們不僅像表演藝人,他們就是表演藝人。”
卡通和舞台角色都被描繪成頑皮叛逆卻又本性善良的樣子,他們穿着寬松的衣服,臉上塗上色彩,并且還戴着白色的手套。
20世紀30年代,歌舞雜耍表演藝人逐漸衰退,在新一代觀衆眼中,白手套與歌舞雜耍表演再無任何聯系。相反,這反倒成為了人們期待的卡通風格的一部分。
1935年上映的《樂隊音樂會》電影裡有個角色克拉貝爾牛,其中有個情節是它在吹奏長笛時,手套卡在了長笛裡。假如沒有手套,這個情節将多難表達啊。
60年後,高飛在進入遊泳池前摘下了他的手套,老實說,很吓人。現在真正困擾我的是,為什麼達菲鴨和許多其他動畫鳥類不戴手套了,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點了。
或許正像動畫片中兔八哥對别人的回答:
“現在咱倆别斤斤計較了,為什麼你要戴手套呢?”
“因為我一直戴着啊,這就是我。你脖子上又為什麼要戴那玩意兒呢? ”
兔八哥的說法,或許算得上最風趣回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