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父母留的老房子

父母留的老房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02:48:03

父母留的老房子?#我的家鄉記憶# 因為陪伴40來年的老房子要拆除重建了,寫一文留存記憶,未群發,很長,混合了過去的生命質量、金融經濟以及金融科技區塊鍊研究,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父母留的老房子?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父母留的老房子(父母的老房子)1

父母留的老房子

#我的家鄉記憶# 因為陪伴40來年的老房子要拆除重建了,寫一文留存記憶,未群發,很長,混合了過去的生命質量、金融經濟以及金融科技區塊鍊研究。

我寫下來,除了記憶因為相信它也會幫助很多人。不欠債,不謀利,不失信,善良感恩責任,簡單生活。

我的家鄉是東北的一個小山村,在我上初中時它才有了穩定的供電,這大約能夠說明它的偏僻程度。

圖片

每年夏天我都會回到這裡,回到父母的老房子住上幾天——大概是全村最破舊也是最多補丁的房子,一方面陪陪父母,一方面重新拾起幼時的記憶。春節也會回去,貼對聯挂起發紙,但住在裡面的時間很少,因為缺少應對“早上起來屋子裡零度左右的空氣以及寒風呼嘯的室外廁所”的勇氣。

母親說,我的出生并不算順利,那時候都是赤腳醫生到家裡接生,而我顯然被新世界驚呆了,憋了好長時間才開始呼吸。我出生不久,這棟老房子也在父母的辛苦勞動、東拼西湊而又精打細算中誕生,四周是石頭堆砌,屋頂是檩子加上樹枝鋪就,磚和水泥那時沒有或者買不起,然而,它如我一樣,是父母珍視的寶貝、寄托的港灣。

小時候,每次上學回家,從河道上看到屋頂升起的炊煙,就總是莫名的快樂,那時的冬天東北很冷,經常零下20多度,齊腰深的大雪,我上學時總是走出老遠看着身後趟出的溝,知道它延伸着到了家的門口。夏天的時候園子裡山坡上各種蔬菜水果,冬天裡守在外屋用柴火燒暖裡屋的炕,然後躲在被窩裡,早上起來很可能頭發上挂着白霜。對于小時候的苦我其實沒有記憶,隻有模糊的“體驗”痕迹,偶爾也充當了我的談資。

老房子目睹了生活的變化:母親因為是民辦教師而失去工作,轉而照顧家裡的土地,記得我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鄉裡教師不夠用,母親又重執教鞭,甚至現在我都能夠感覺她的開心和快樂,常常在和父親的“拌嘴”中,母親會說:當初原本可以去城裡進修,都是你耽誤了。父親從不否認,會接着說:你現在過的不也挺好,你要去了還有咱兒子嗎。我小時候和其他小孩子一樣不喜歡父母拌嘴,但是現在我常常開心的欣賞着”他們這樣的拌嘴“,因為我能看到他們眼神和神情中滿是幸福。

是的,幸福這件事特别重要。2013年開始,我在許多人的支持下開始了全球幸福、生命質量和健康深度調查(用深度是來區别和傳統的調查,具體内容請參考相關課程,以下簡稱調查),迄今為止已經完成了百萬計的規模,在這當中,深刻體會到人類自身的“詛咒之問”,單純的物質作用邊際在老年很快達到瓶頸,而幸福的滿足感并沒有明顯的提升。當然,我并非是因為父母而做的這些研究,但是我時常會将父母的狀态和我們的分析、理論和框架相印證。

2015年,我提出和推動的通用生命質量框架開始被特定的一些(超)高淨值群體認可,随後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加入到這一目前還小衆的體系,我們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完善以GLQ為核心的體系,希望如同數學一樣,借助于數據的支持,借助于這些值得尊敬的全球行業巨擘提供的資源來發現和探尋個體視角的高階和抽象的生命價值。這也像在搭建一個房子,隻是我希望這樣的房子首先裝在一部分人心裡,慢慢的裝進更多人心中。

圖片

就像僅有空洞的理論沒有意義一樣,僅有房子也是不夠的,房子能遮風避雨,但要生活離不開水。因為沒有城市的自來水(現在仍是這樣),老房子先後打過幾次井,平時需要自己用轱辘挂上一桶一桶的水,然後我的力氣也在從半桶半桶的拎增加到了可以拎起兩桶水,後來有了電,慢慢各家都安裝了水泵,用水桶吊水的記憶就慢慢淡了,但我很喜歡那剛打出的井水,凜冽甘甜,我一直喝涼水的習慣大約從那時候就開始了,實際上等到了縣城讀書,我也經常喝水管的自來水——所以對老外喝涼水壓根沒覺得什麼。

老房子裡時光荏苒,我從穿着開裆褲到讀小學,四年級時開始騎車去幾公裡外的學校上學,因為年紀小個子沒長高,騎着爸爸的舊二八自行車隻能掏裆騎——現在這種車已經很少,且車把到車座有一個橫梁,小孩子隻能側着從橫梁下伸腿去蹬。父母破天荒用賣糧食的錢和借的錢給我買了一個26沒有橫梁的車——其實就是女士車了,這是我們家最值錢的物件。也就在那個時候,我才清晰意識到父母“記賬“的習慣,這個賬本就是他們記着欠别人的錢、欠别人的情(别人的幫助)以及遇到的每一份善意,父母一筆一劃記錄了全部幫助的人,幫了什麼,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家的事情不多,自己能做的一般和朋友親戚鄰居就解決了,父母不喜歡鋪張和張揚,類似别人家的重要事情父母都不聲張,但是任何别人的幫忙父母總是清楚記錄,努力在适當的時候加倍還回去,都已經忘記有多小的時候問過母親這個問題,得到的回答似乎是:别人幫,都是恩情,欠的債要還,不還睡不着覺。我當然曆經過很多次父母年底湊得錢去還别人,或者通過其他方式感謝别人非财務的幫助後,雖然輕描淡寫,但是那種神情是慢慢的成就和自豪,都讓我意識到”不欠債、感恩”這件事情對他們有多重要,它就像老房子那伫立的牆面,是父母過去六七十年的堅持和信念。也許這樣的影響太深刻,我甚至常常在夢裡記起過去許多年别人的一點善意,例如第一次旱冰時候摔倒别人的拉起,圖書館到教室短短路途的撐傘(廈門的雨季很長),戶外徒步過程中别人幫助多打的一個安全結(那時候還沒有這麼多戶外設備,需要自己手動打結固定)。

古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父母有很多朋友,最要好的就是兩家親戚兼鄰居,他們和父母一樣秉承着這樣的準則。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很少有一輩子的永久朋友,但父母和他們會是一輩子的朋友——一晃間,這已經四五十年了,村子裡人人都羨慕,這其中卻并非是因為親戚的原因,而更多的是那些共通的觀點和認識,以及共同的經曆,他們曾經彼此幫助度過最艱難時候——某年冬天我可能2,3歲樣子,房子窗戶漏風太冷,沒有柴火燒,母親和鄰居妗子去村外樹林勾樹枝回家。

在經濟社會中,人們通過一種弱的形式來綁定人和人的關系,例如通過風投或者股權方式來綁定一群人,借助法律來實現這種共同體,然而,從人類社會尺度來說,于經濟的共同體其實并不能說做的很好,大量的保證機制衍生了各種各樣的新工作——豐富産業鍊條和增加就業倒是真的,例如會計師事務所之類。于個人來說,朋友是生命質量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基于生命質量的框架、調查和分析數據并不樂觀,我們期望帶來正的影響,卻常常是負的結果。人們需要做的可能并非是急速擴大的朋友圈,而是在合适的時候縮減朋友圈。于我本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我以前性格常常是寬容尊重遷就所有人(不好聽就是那啥啥),現在已經改變很多,實實在在的三觀一緻、做事習慣和方式一緻是最重要的,這并不是說這是對的,而是說這對于我們個人是“生命質量對的“,其他的依然可以成為好朋友隻是局限在特定的範圍,這對所有人其實都是理想的狀态。

“不欠債,感恩”另外一個角度是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每個人都會有老年階段,而許多人其實并沒有認真對待,這個對待并非許多保險公司說的保險,把養老局限在财務上是企業的做法,不是我們做研究的做法,也不是足夠高的層次的方式。父母的“不欠債”帶來的是晚年的心安,這是他們幸福最基礎保障之一——在過去生命曆程中都問心無愧,當然這裡的債對他們來說遠遠不止金錢;從今天經濟社會的眼光來看,局限在金錢上時,不欠債可能恰好是經濟、企業的阻礙,金融機構以此生存,企業以此擴張,然而,我覺得于人的幸福和生命質量來說,既不能單純的抛棄經濟和财富空談精神食糧;同樣也不能用經濟的框架覆蓋所有的幸福和養老相關的問題,于宏觀是經濟發展,于個體其實是生命質量。我做過一段時間長壽風險(即人的預期壽命延長帶來的諸多影響)也發過幾篇還可以的論文,但并不喜歡稱長壽經濟或者類似的經濟,如果宏觀的幸福是統計意義的,那麼微觀的幸福其實是個性化的,經濟和财富可以發揮作用,但考慮這個問題要有比經濟更抽象更高階的形式,實際上這是我提出GLQ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為什麼許多世界級的企業家、充滿使命感的巨擘們對此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一定要稱什麼經濟的話,我更願意用“享老經濟”,其中的原因是體現主動性和動态化的過程,經濟的本質是配置資源及其相關的效率,它一直不是靜态的,無論是本身提供的供求還是其作用後的供求。

前段時間房貸錨定LPR(基礎利率)改革,講課時候很多人問應該不應該換房貸,我一方面解釋了計算和趨勢(如果利率下行如何如何balabala),但最後對幾個比較熟悉的人說,盡管那樣你也沒有必要換,就按照這個固定的利率執行下去就好,因為這種變動的結果意味着你的心将會“不安”。這當然要取決于人,但我們通過GLQ去改變人的認知,就是要從他的角度思考。有一次在一個很少人參加的講座中,我就講到了類似的事情,一個某地的朋友就私下跟我說:過去兩年他處置了很多東西,現在專心了很多,狀态也改變了很多,更多感恩。

這當然并不是說“不欠債”,債有很多,固定的,變化的,個人的,機構的,合同的非合同的,更重要的是債的範圍遠遠超過财富的範疇,我想更重要的是看到“安心”,看到”安心“的路徑。

圖片

有了連續供應的水,有了電,老房子的生活方便了很多,那已經是我上大學時候的事情,然而父母卻仍然需要到鄉裡接聽我從遙遠廈門打來的電話;再後來,電話也安裝了,老房子越來越看起來完美,然而實際它的樣子并沒有變化,每次從廈門坐4,5天的火車回到家中,都看到房子後牆縫隙越來越大,看着父親每年都用各種方法來防雨,很早的時候是用爐灰,後來用甘子(一種粘性泥土),然後用油氈紙,再後來就用防雨刷。其實在我高中時,家裡的情況已經好轉很多,而村裡許多類似父母老房子的石頭房都慢慢改建了,水泥磚牆石闆,牢固保溫。爸爸中專之後一直在鄉裡工作,那時已經當上了一個站的站長(比公務員系列裡最低的級别可能還要低),有許多人來家裡就會說:都大站長了,還住這樣房子。他們知道林業有許多項目,有許多人也因此被處理,父親也被人“欺負過”,但他從來沒有害怕過任何威脅,“随便查,沒多拿一分錢”,母親現在盡管會拌嘴說:你那時候如果怎麼怎麼,咱家早就如何如何,但其實我能看到母親的心,農村的各種瑣事大多是因為謀利而産生的,父母從未牽涉其中,當然因此會被人欺負、被人冤枉甚至氣病或者損失财務——為了不影響我他們從來不說,時至今日,往往會說,本來也花不了,争來也沒有用。小時候這樣的耳濡目染更多,也包括照顧我最多的老姨姥姥姥爺們,都已深深烙印,所以父母常說:咱們家人做不了生意。生意總要利益來驅動,經濟社會也這樣。我常常把這總結為“不謀利“。

當然就社會來說,完全不被利益左右那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這樣反倒會阻礙我們在這個社會生存,父母的不謀利更多的是不“謀“不當的利益,不“謀”不是自己的利益,不豔羨别人的利益,就像村裡所有的房子都已經進化到第四代磚房石闆,父母的老房子還是停留在最初等的二代(第一代是泥土剁成的房子,我的分類哈),老房子透風漏雨他們從沒覺得有大礙,”為什麼要羨慕别人的生活那?“,對于城市的生活,父母也是這樣,不曉得從啥時候起,我回家離開時,父母總會叮囑我(之前從不叮囑):别累着,掙多錢有啥用,夠花就行了。

這裡面的道理在于,當我們謀利的時候,就會被牽着走,如同漁夫在釣魚,在生命質量框架中屬于自由意志受限的一種特殊形式,同樣,孜孜不倦的追求常常忘記了最初的生活目标,每天,心都在随着利益變化,也是一種不安心。父親大概是我見過從領導(如果站長算個領導的話)崗位下來後最适應的老人了,心情更好了,更愛笑了,更多家務,也個更多充實——生命質量研究會有很多不同級别的官員,太多從領導崗位走下來的老年人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适應新生活,在生命質量幹涉中,這叫做退休心裡綜合症,而父親一點都沒有。我常常說,退休之後,才感覺我父親的生活是他自己的、是他和母親的,而我也盡量不因為我而強迫他們适應太多(比如他們及其不願意到城市),讓他們有自己開心的生活。

生命質量有一套最核心的“原理”,其中一個就是同時同價,我們這個社會,特别中國目前的文化,其實對待我們的父母是不公平的,在他們最寶貴的老年生活中,子女一定程度上“情感脅迫”較長一段時間——看護第三代,實際上調查數據顯示,大比例的老年人從内心是不願意長期來做的。對于老年時光不僅僅是同時同價值,而且應該是越珍貴,因為當看護第三代後,老年人進入到70歲周期,身體機能明顯下降,社會寬容度下降(例如飛機乘坐和旅遊報團都有特别的規定),如果還有二孩則應影響更甚。

不謀利這件事情上,我感謝父母傳遞的認知,至少在我過去的經曆中,幾件關鍵的選擇我都沒有出賣自己的自由而去追求利——盡管那樣做可能會讓我今天的我不同,但絕對沒有機會開啟這些有趣的研究、傳遞這些認知和改變這些親愛的朋友們。

不正當的利益和不适合自己的利益大約是父母定義的“謀利”,定義它們很難,父母傳遞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勞動”,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卻也很契合。每一分錢父母覺得是自己掙來的那就花的心安。可以用很多華麗的語言包裝,但是意思就是這樣。如果以父母視角的勞動看,大多數金融的錢接受可能是有難度的——金融體系資金融通中介作用明顯,在現代社會中中介作為一個整體在流通中的收益是相對較高的,在這樣的社會生活我們當然無法排斥,但是我同樣尊重父母的認知——沒有尋求大富大貴,夠花即可,安心和簡單的生活。我想起很久前幫一個朋友的企業介紹另外兩個朋友,但沒有想到最後融資成功了,他按照市場上FA(輔助融資,當前已經成為一個行業)的比率加上折扣給我打了一筆錢(當初買房跟他借過錢,我趕緊給退了回去,我當然知道FA的規矩,但在那時的觀念裡覺得自己并沒有出什麼力,無法接受憑空而來的錢——盡管當時我還在努力還貸款,這是觀念和理性知識的錯位。

這些觀念需要改變,正确的觀念是,金融體系的收益也都是勞動的結果,包括FA;然後從另外一個角度,一個東西看到它的收益之前應該看到它的風險諸如此來的金融“認知“。盡管如此,時至今天,仍然會有類似觀念的影響在我身上發生。促進其最大變化的是,正當的”利益“時必要的,作為财富這件事,它為研究提供了一個特别的尺度,即有用的研究、有意義的研究、真的幫助别人的研究其市場價值本該也很高,最後隻是你是否選擇用市場實現價值而已(基礎理論等除外)。正是看到更長時間後,更高尺度上的最終形态和方向,我們才更多的投入到研究中,并笃信它的價值即使不是在現在,那麼不久的将來一定會開花結果:09年開始做金融科技的時候還沒有金融科技,而13年開始做生命質量到今天大多數人眼中的”精英們“中已經接受很高,并跨越國界,未來期望改變的人群會更多。

老房子的故事還沒有說完,太多次的修補讓它一直維持着基本功能,但是做防雨時間長了就會不透氣,屋頂中用稭稈和樹枝拼湊的屋頂就會腐爛,父母在屋中釘上了布棚,阻擋上面的落灰,我常說他們又将就了,或者是簡樸。因為擔心它的安全性,又無法改變父母的執拗,我每次回去都努力做些什麼讓房子更安全,最大的努力的就是自己動手把家裡的所有的電路都重新改了一遍,換成了2.5平方和4平方的銅線,安裝了空開,因為我國農村最早鋪設電路的時候使用的是鋁線,鋁線電阻高,随着家用電器的普及,家庭用電量越來越大,線路老化後,電流大熱量高加上房屋頂樹枝鋪設很容易有火災,這可能是我很自豪的事情,覺得自己大了,可以一定程度上給父母遮風避雨,但是父親說我鋪設的線路太醜了哈。但即使這樣,還是覺得老房子不夠讓我安心——老房子是他們安心的家,也是我無法割舍的地方。

終于, 去年夏天大雨瓢潑,還在我們熟睡的時候,外屋後面突然就塌陷了,泥土沙石砸在了碗櫥上。第二天我和父親爬上房頂用塑料布鋪蓋,看到父親在一點點細心的用磚頭壓實塑料,心裡覺得很難受,那緩慢的動作像對待一個珍視的寶物小心的擦拭,這個房子仿佛已經融入了他的世界中,也許對父親母親來說,房子承載了一個家,特别是我成長的記憶,如同我在父母的老房子實際上在說父母,對他們來說可能也是一樣——守着房子,也回憶着過去孩子的成長。

我的父親是當時的中專,母親曾經是學校的小學老師,或者因為和父親的愛情或者是因為我的出生,放棄了去城市深造的機會,所以許多人說我“從小熱衷于學習、緻力于考出去(離開農村)或者說父母對我小時候嚴格管教“,總之就像許多自媒體渲染的,搞得有時候我自己都以為那是我的童年。

實際卻并非如此。

每當這時候,父母總是說:從來沒有管過我的學習,就是他自己學的,别人當然不信。我卻知道确實如此。甚至父母從來沒有對我施加過任何的壓力讓我一定要學習考出去,實際上他們很喜歡這裡——我們在城裡買了房子他們一年頂多住上半個月,北京和其他城市的生活他們也毫無興趣,在我生命中最艱難的幾個階段,他們都堅定的對我說,大不了回家還可以種地餓不死。

但我确實軌迹有些不同,至少排斥了太多幹擾沒有去打工,從小學初中又到縣裡又到大學,這算不上成功的軌迹,隻能說選擇了和大多數同齡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在這條軌迹上,我更好奇的是什麼影響了我做人的一些準則,這往往被稱為倔強,這些準則就當前的成功定義來說可能是副作用的,但卻從沒有因為帶來麻煩而使我有任何改變。一個東西如果根植在我們信念中,那就一定是有原因的。

現在我有了答案,父母不知道自己“撒謊“了,他們其實“管了我”——而且是最昂貴的方式:用他們實際的做人影響了我,如同在我的血脈中蓋起了一棟房子,并永遠留存,那就是:

不欠債,不謀利,不失信,善良感恩責任,簡單生活。

這些東西并不是教我社會意義上的成功,而是在保護他們的孩子“過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的在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年老的時候和他們一樣心安而幸福。

這些東西不多,也正因為少,才越珍貴,因為賦予自我成熟的自由,賦予自我構建思考體系的自由:選大學專業的時候,選班級,找工作所有的一切事情,父母的回答都是一緻的:我們不管,你怎麼都支持。

我當然明白,如果我習慣管教少一點思考的自由,應該有較大的概率取得别人定義的成功——至少有幾次機會,然而我沒有,并且我很感謝在我的思考體系中沒有受到任何既定的約束和限制。現在看來,有很多事情導緻我今天在思考看起來三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例如所經曆過的一些重要事情、我自己推動GLQ的影響,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傳遞的東西足夠少而精,定義了一輛車可以行走萬裡,而不是定義一條固定長度的路。

這些東西也并非與經濟社會格格不入,如果從更抽象的層次來看,父母在用他們幾十年的經曆在塑造經濟社會最珍貴的東西,那就是信用。信用是經濟社會從商品交換就存在的“因子“,并本質上主導了現代經濟體系和金融體系。人類社會尋求了許多低級的、高級的方式來保證“信用”資源的可用性和流動性,例如通過公權力(國家,政府)法律以及要約形式,還可以通過數字(信用系統)以及算法(密碼學算法的區塊鍊)甚至數學規律。但回歸到信用的最初形式,讓别人信任你,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即使使用數學規律這樣的跨語言甚至跨星球的方式也需要基礎的背景知識。毫不誇張的說,信用大約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最昂貴的資源。

曾經一個老練獨到的行長豔羨地問我,是什麼讓這麼多全世界高淨值(超高淨值)人群信任你,還有這些難以想象的人物,交托如此寶貴的東西?他說的東西就是企業孜孜以求而不可得的全維度(如健康和财富甚至隐私)信息,我回答他我就做了三件事,他聽完漠然不語,實際上他是站在利益的角度來想,把這個想複雜了,也不會想明白,我從來都沒有想從這些信任的朋友獲得任何利益,他們會說:不信的東西很多,信的東西很少,但你說的肯定是最信任中的幾個。這恐怕是最大的嘉獎和責任,其中當然有很多故事,但你其實隻需要說明在别人的最大範圍内依然可信就已經夠了,因為财富利益沒有範圍,所以首先你要跳出它——這裡面的道理不簡單。

借着這次塌陷,我認真和父母談了一次,讓他們重新修建房子,這幾天,父母微信說老房子已經被拆除,但是根基沒有動,師傅們說,這些根基非常結實比新房子還牢固——我覺得這就像父母築牢的做人道理。在這些根基上,師傅們通過水泥圈梁進一步加固。這樣的方式在父母的堅持下,我也同意了。

在我的心中,其實這不是一個新房子,而是父母的老房子又重新構建了了新的空間,那些最關鍵的基礎沒有變化,從老房子延續到新房子……

這樣的根基,其實也是做人的道理,是父母從小潤物細無聲的傳遞,深深的根植于自己的血脈中,如同他們在孩子身上搭建了一個長久陪伴的老房子,在世界和未來無數變化中維持最初的初心和平靜。

老房子很簡單,也很深奧。

我寫下來,因為相信它也會幫助很多人。

不欠債,不謀利,不失信,善良感恩責任,簡單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