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消災防毒。人們認為端午節位于春夏之交,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端午節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開始活躍,鬼魅也開始猖獗,所以人們在這一天特别注意消災防毒。故此民間有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家家都 懸艾條于門楣廳堂。艾是菊科草本植物,其莖葉含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蟲,淨化空氣,還可入藥,具有理氣血、祛濕寒的功能。端午節用艾草的傳統方法其實不僅僅是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更是存在有科學依據的,而且,很多地方也将其作為驅邪避災和保護平安的方式的。
其二:招福治病。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其三:可驅邪。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 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紮作人外,也将艾紮作虎形,稱為艾 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内人争取戴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