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之行感悟?新華社蘭州9月20日電 題:一些暑期實踐流于形式,莫讓素質教育“變味”,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之行感悟?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新華社蘭州9月20日電 題:一些暑期實踐流于形式,莫讓素質教育“變味”
新華社記者成欣、梁強
開學伊始,又到了驗收暑期實踐成果的時候。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學校的實踐活動有流于形式之嫌,甚至有的家長不惜弄虛作假獲取實踐證明。一些暑期研學旅行教育元素融入比例低,“注水”嚴重。
實踐活動流于形式,易使素質教育“變味”
記者走訪多個中學,查看學生提交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發現,大部分學生是在社區居委會完成暑期實踐的。
蘭州市廣武門街道光輝村社區工作人員師鴻魁說,今年暑期大約有10名中學生來社區參加實踐。每個學生最多來2次,時間都較短。
記者了解到,多數中學沒有相關社團提供服務和渠道,在學校确定主題後,學生自己聯系社區尋找具體的實踐項目,之後再由社區填表鑒定。多位家長反映,社區組織的實踐活動單一,名額較少,給予孩子的指導也較少;城鄉接合部的學校學生更難得到社區實踐機會。
“學生去社區大多是做簡單勞動,意義不大,有些居委會組織的講座活動還與推銷有關。”蘭州市十九中教育集團下溝校區的學生家長方雪說。
記者調研得知,不少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有的同學為了應付學校檢查随便找地方蓋章了事,甚至一些家長還幫着學生造假。蘭州市第五十四中學德育處主任薛建宗說,學生究竟有沒有參加暑期實踐,老師不好監控,對他們的懲罰也隻能是批評教育。
有班主任反映,至少六成的家長認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不重要,主要是怕耽誤孩子假期補課。
教育部門規定,學生每學期必須要填寫《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标準》和升學考試挂鈎,暑期實踐是其中的一項參考。
“評價标準虛,量化标準又沒法衡量。評價标準跟不上,家長就不會重視。按規定報考省級示範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必須是A,很多學校99%的情況都會給學生A,基本都是流于形式。”薛建宗說。
研學旅行“注水”嚴重,體驗名校就是帶孩子轉轉校園
近年來,随着教育觀念的升級,研學旅行成為當下暑期實踐活動的創新形式。
“研學旅行是一個大市場。帶有濃厚教育意義的研學産品比普通遊學更受歡迎。”甘肅讀者研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勇說,研學旅行開闊學生眼界,在未來也會長期存在。
然而,記者采訪多名學生後發現,并非所有研學旅行都能達到預期效果,學生收獲多少與項目設計水平高低有直接關系。教育部2014年發布的《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第五條規定,境外研學旅行的教育教學内容和學習時長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1/2。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遊學項目隻是在普通旅遊産品上打上“遊學”标簽,價格立即水漲船高;還有的以體驗名校、提高語言水平為幌子,實際上就是帶孩子轉轉校園、跟外國人聊聊天;一些組織機構資質堪憂,項目設計粗糙,隐含安全風險。
“許多境外遊學團跟成人團的區别隻是多了名校和博物館,以放松為主,回來後可以跟同學說我去過國外了。”甘肅省某旅行社銷售部祁女士說,“玩和學的比例八二開,每團有一名‘輔導員’跟随。”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所謂的“輔導員”實則隻是參加過該旅行社集團旗下教育公司簡單培訓、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導遊。有些研學公司甚至是旅行社轉型來的,重新挂牌。
加強督導,讓暑期實踐回歸美好初衷
如何充分體現暑期實踐的價值,帶給學生真正的成長,值得深思。
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碩豪認為,學校确實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拓展校外課程,打破校内課程“唯一”的局面,但實施過程中卻有較多問題,學生和家長不願真正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對其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一些學生會對實踐活動采取冷處理走形式的方法應付。
“學校也将實踐能力放置在成績考量之下。這種形式主義的暑期實踐,會影響中學生求真意識,對健全人格的培養不利。”蘭州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周亞平說。
為避免此類不誠信行為,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澤林認為,關鍵在于減少工具性的考核和功利化的追求,将暑期實踐當作學生成長的一部分。他建議學校應做好暑假實踐的專業性設計與引導,完善實踐的考核體系,使每個人都有規則意識與契約精神。
“學校應有專門的機構或組織服務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最好要有相對固定的實驗基地。教育主管部門也不能發文了事,應加大督導、檢查、考核。”李碩豪說。
研學旅行初衷雖好,但要按需而行、量力而為。廣大師生和家長在選擇研學旅行時,要甄選教育、文旅、文物等部門審核批準的正規機構。研學組織則要增強專業性和責任心,提升研學旅行“含金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