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什麼要變法呢?當時秦國領土遭到魏國的蠶食,岌岌可危,再唯唯諾諾下去,不變法改革,必将亡國。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秦國曾長期處于各諸侯國的邊緣,不僅是指在地理位置上,而且也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相對落後。其具體首先體現在地理上,對一個國家而言,處在怎樣的地理位置上,決定了這個國家以後的發展方向。
封閉的地理環境,使秦封地的人對先進的生産力沒有特殊的敏感度,并且對先進改革思想缺乏及時接受的能力。經濟欠發達,且地處邊緣,秦國經常被先進的其他中原國家認為是夷獄,不能參與諸侯會盟。
秦孝公曾說:“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經濟發展滞後從其根本原因來說是沒有先進科學的經濟制度來推動經濟的發展。
周天子為天下人之王,将擁有的土地、人、财、物分封給手底下的其他宗室,宗室在分封的土地為大王,其下設,卿大夫、士,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層層分封制度,在繼承方面,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分封制的建立适應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但是随着戰國諸侯稱霸兼并戰争時代的到來,各國積極在人口增加,私田數量上升,生産工具得到改進後生産力提高的大背景下及時突破,及時變法,政治制度也進行了改變,如吳起,李悝變法。
秦國在這一時代變革下的政治制度變革背景下,被落後的生産力所影響,因而制度落後。
最後,在文化方面,習俗方面,變法前的秦國,相對于其他幾國來說地理位置偏僻,和文化更加落後的西戎為鄰,進而也沾染了西戎的習氣。
二、商秧變法的主要内容1、經濟制度方面,“廢井田,開阡陌封疆”
商秧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歸國家,諸侯宗氏所有,人民隻是在井田上耕作,改為承認土地私有制,這可以激發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
“開阡陌”是指使普通人民可以通過合法渠道獲得土地,使土地由公有化改為私有化。封疆是指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即是指廢除奴隸制土地所有制,法令規定了人民可以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由各人所占有的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這樣破壞了原有的落後的奴隸生産關系,因而促進了封建關系的發展。
2、重農抑商,農為本,輕農稅,保護農業生産力
當時的春秋戰國時期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維持國家存續,農業必将放在首要位置,商鞅變法鼓勵勞動人口積極墾荒,商秧認為“夫地大而不墾者,與無地同”“放為國之數,務在墾草”。
為此他建議秦孝公頒布了墾草令,推出了鼓勵人民積極墾荒務農的20多種辦法,因為有了這一系列的法令措施和利益的誘導,秦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3、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提出君主集權,縣政管轄。
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不再被認可,諸侯在各自的封地内享有極大的政治、經濟權力。商鞅變法中将君主集權作為政治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務。
這是要從各分封的宗氏貴族手中收奪相應權力,将權力集中收歸中央,由秦王統一行使,可以防止宗氏亂政,保證了君主權力的至高無上性與穩定性。同時君主權力得到了大大強加,政令的實施不再受到阻礙,保證了權力的持久有續性,和強大的控制力。
商鞅将全國鄉邑合成三十一縣,其管理人員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夠直接掌握縣的行政,設立的縣雖然可以儲備糧食和武器,但是卻不能自行鑄造錢币和武器。商鞅先後實行了兩次變法,即通過集小邑為縣,設置令、丞、等地方行政長官,總共三十一縣。
縣是中央直接在地方設立的地方行政機構,縣令和君主沒有血緣關系,并且這些長官的職位并不是世襲的。國家設置君主來對一縣之令的任用、選調進行選拔和分配,同時還有相應的考核機制,政績卓著者得賞賜或升遷,不力者遭辭退罷免。
這一制度的設立不僅加強了君主集權,而且有效打擊了宗族勢力,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國家置于中央的統一集中領導下。
4、獎勵軍功爵制,移風易俗,改變社會不良風氣
商秧的經濟政治改革适應了生産力的發展,因而也需要對軍隊進行改革,他通過一系列的利益激勵,促使軍人在戰場上勇猛殺敵。
如,在士兵中,“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田,”在軍官中,能得一甲首者,其賞賜與士兵相同。但是,對于戰争中沒有戰功或逃跑的士兵“不得,無返。”
這樣的制度讓秦國士兵勇于上戰場而“怯于私鬥。”
軍功爵制相對于宗法世襲制來說,以合法科學的手段架空了他們的特權,相當于現代社會的“能者多得,”士兵有能力者賞賜晉升,促使原有的固化階級瓦解,進而有利于社會公平。
在移風易俗方面,商鞅規定了男子在成年後即要與父母分開另立門戶,同時建立了更加嚴格的産籍制度,《商君書·境内說》中有“四境之内,丈夫子女皆有民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秦國人口若有新出生的要及時在戶籍中登記在冊,已故的要及時注銷及戶籍信息,如果戶籍上的信息與本人情況不符合且沒有及時更改的,登記人員要受到相應處罰,更要處罰街坊四鄰,所謂“連坐”。
在人口流動方面,商秧變法嚴格控制人口的流動,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的穩定性要求有固定的人口進行耕作,若人口流動太頻繁太多則會影響農業的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