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首末檢、自檢、互檢、巡檢、專檢都要在過程流程中體現嗎?
話說一位網友在群裡讨論,首末檢、自檢、互檢、巡檢、專檢都要寫在過程流程圖嗎?有人認為,檢驗是工藝流程的一部分,都要體現出來,也有人認為,檢驗活動是一種控制措施,不應該全部顯示,但具體過程控制的五檢制中,哪些檢驗活動要體現,哪些可以不體現?沒有具體的一個說法,主要看制作過程流程圖的工程師的喜好,喜歡體現就體現,不喜歡就少一點,公司内部也沒有具體的原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争論呢?鮮老師你怎麼看?
先說我的觀點,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争論,是因為沒有搞清楚過程流程圖應包括哪些過程步驟?過程步驟是一個系列的動作,有目的活動,其改變了産品的特性或産品狀态,以“物料”的加工、轉移為中心來編制的,作為“專檢”是工藝過程的一個步驟,必須加入過程流程圖,而首末檢、自檢、互檢、巡檢是探測措施,不是工藝過程中一個步驟,建議放在P非馬(PFMEA)的探測措施和控制計劃的控制方法中,所以隻有“專檢”在過程流程圖中體現。
要搞清楚以上的問題,我們先從什麼是過程流程圖談起。過程開發的第一步就是進行工藝路線設計,使用過程流程圖來表述産品實現的工藝過程。過程流程圖用于分析産品加工步驟和加工順序的圖形化的工具,首先确定加工、裝配順序,然後再确定檢測、檢驗步驟,最後規劃物流路線、返工返修、存儲及搬運方式,盡可能的借用類似的産品工藝過程,減少不增值的活動。
過程流程圖不是針對過程的流程圖,而是針對過程步驟的流程圖,要将過程分解到過程步驟。過程步驟提供工藝過程、先後順序和功能的信息,這裡的先後順序包括了工序(過程)的先後順序,也包括了過程步驟(工作步驟)的先後順序。是從原料進貨,到生産制造、物流轉移,出貨所有的過程步驟。
在工藝路線設計中按以下步驟制定過程流程圖:
1、按工藝設計的原則,确定加工、裝配的先後順序,比如先進行粗加工,再進行精加工,比如先裝配内部的零件,再安裝外圍的零部件等;
2、将産品特性分解到各個工序的加工、裝配步驟中,盡可能保證各工序節拍平衡,不要出現作業周期時間過長的瓶頸工序;
3、加工、裝配等增值工位确定之後,應确定對應的檢測、檢驗工位,這裡的檢驗工位,不是首末件、自檢、互檢、巡檢,而是工藝流程中的一個作業步驟,是專門設置的專檢崗位或工作站,那就是"專檢"。
4、所有的加工、裝配、檢測、檢驗工位确定之後,再制定物流路線、返工返修工位及路線、存儲點及搬運方式等。
5、最後确定加工過程中的産品特性和過程特性,如産品尺寸、表面粗糙度等産品特性,如溫度、時間等過程特性;
有學員問,如果将“首檢”寫入過程流程圖有什麼問題嗎?那麼我們試着寫一寫吧。以沖壓為例,其過程步驟為:上卷-->校直-->沖壓-->下件,如果我們将首檢加入到過程流程圖是這樣的:上卷-->校直-->試制-->首件-->批量沖壓-->下件,需要将沖壓進行一步分解,首試制幾件産品,然後進行首件檢驗,判定為合格,才能進行批量沖壓生産。這樣好像也說得過去,但過程流程圖完成後,需要将所有的過程步驟導入到PFMEA進行風險分析,試制和批量沖壓,其實都是沖壓生産,其風險都是來源于人、機、料、環的過程特性及變差源。所以這樣做會,會導緻PFMEA增加一些沒有必要的分析活動,簡直是浪費資源。
如果将自檢寫入過程流程圖中呢,那麼每個加工步驟,都可以有自檢,甚至是取料也有自檢的動作,這樣的過程流程圖是沒法看的。
如果将巡檢寫入過程流程圖呢,巡檢是跨工序的定期檢查,很多公司巡檢的職責不僅檢驗産品特性是否符合要求,還要檢查操作工是否按規定作業?機器設備的工藝參數設置是否正确?工藝參數是否點檢,顯示值是否在規定的範圍内?如果寫入過程流程圖,真不知道如何展現才好。
綜上所述,鮮老師認為過程流程圖将過程分解到過程步驟,“專檢”是工藝流程中設置的專門的崗位或工作站,必須寫入到過程流程圖中,其它檢驗類型作為産品特性的一種控制手段,最終在控制計劃的控制方法中定義首末件、自檢、巡檢的頻率及容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