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漢晚期已出現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着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爾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現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鑒中國早已成熟的缫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于水搗碎以分散纖維,将碎纖維撈出攤涼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性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制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性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
2、紙張薄而軟,使得書法練習者們想出仿照印章蓋印拓印碑文方法,帶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紙的發明,使拓印成為可能,使每個書吏都能練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三國及晉代大批書法家的出現。西文字母文字結構簡單、字母數量少而且用硬筆書寫,可以寫得很花哨,但無藝術可言。人們寫好幾十個字母後,就可以大量寫字,沒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迹的需求,紙能寫字就行了,沒有對造紙術的需求,所以西方人沒有發明造紙術的社會基礎。
3、科舉制度,萌發于南北朝,開始于唐朝,随着科舉制度的興起,傳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會上出現,專業抄書匠們為了大量複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術大量複印,後又結合印章陽文反書法,創制雕版印刷術。其出現的年代大約在盛唐至中唐之間,盛行于北宋,最後由布衣畢昇發明泥活字而成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