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很多人說不買聯想

為什麼很多人說不買聯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5 11:57:50

為什麼很多人說不買聯想?聯想為什麼總是“被罵”?全因一個26年前的決定,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很多人說不買聯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為什麼很多人說不買聯想(為什麼聯想總是被人們)1

為什麼很多人說不買聯想

聯想為什麼總是“被罵”?全因一個26年前的決定

大家好,我是貓飯君。

最近幾個月有關聯想的消息好像就沒有好的。首先是國慶假期第二天聯想主動撤回了科創闆IPO上市申請,僅僅經曆了7天國慶長假和1個交易日便終止了回大A股之旅。緊接着是各路媒體對聯想的一頓“痛罵”,什麼聯想上市是為了給高管分紅,幾個高管上億薪水把公司掏空,聯想研發費用隻有3%,仿佛就在對着衆多吃瓜群衆說:聯想完蛋了。而最近知名大V司馬南手撕聯想的聲明再一次将這家備受争議的公司推上了風口浪尖。所以聯想究竟是怎麼了?這家老牌科技企業到底還行不行?為什麼聯想總是“被罵”?

時間回到2012年的夏天,剛剛高考完的我正在大大小小的電腦城選購自己的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有人問為何不在網上直接下單一台Macbook Pro,第一那時候沒人會信任在網上買電腦,第二那時候也根本沒人買生态非常不健全的蘋果。對于一個非常想在LOL假期排位賽中沖上鑽石的很多人來說,唯一的夢想便是一台聯想小Y——也就是Y470。

在那個年代,雖然不乏像戴爾、華碩、惠普這樣的競争者,但放眼中國乃至全世界來看,那個年代的聯想便是PC世界的王者。在我上大學的同一年,根據Gartner的數據,聯想超越了惠普登頂全球PC出貨量第一。以至于在每一個淩晨的男生寝室裡,都可能會有一台聯想電腦發出那聲熟悉的“Pentakill”。

的确,聯想曾經經曆過PC時代的輝煌。在計算機普及的年代,作為中國企業的聯想電腦以一己之力扛住了諸多外國廠商,并接連收購了IBM ThinkPad、富士通和NEC等一衆企業,振奮民心,“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将會怎麼樣”也一度家喻戶曉。以至于每次在聯想的電視廣告後聽到英特爾熟悉的“铛铛铛铛”後都莫名激動,成為童年的向往和美好回憶。

可誰知,這卻是聯想PC業務最後的輝煌。2014年“互聯網思維”風靡大江南北,那年11月24日,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找了10個被認為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年輕人在頤和園的一處院落暢談,其中有一個人問柳傳志認不認同張瑞敏說的“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也許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柳傳志有些發懵,反問道:“成功的企業不能是時代的企業嗎?”

其實這句略帶玄學的話,即便放在今天,作為一個大廠社畜的我也無法真正理解背後的含義,也無法深刻洞察目前整個科技業态和時代趨勢的翻雲覆雨,比如什麼元宇宙、量子計算,聽上去就像是遠在天邊的事情。可作為一名決定企業生死大權,見得多了的企業家,柳傳志一時的困惑,卻讓這家企業開始遠離舞台的中心。

就在我買聯想Y470的2012年,作為聯想第一大業務的PC業務迎來分水嶺,開始一路下滑。終于明白過來張瑞敏那句話的聯想開始認識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威力。畢竟前有蘋果打破全球手機形态,後有小米從供應鍊到渠道的高歌猛進,這讓包括聯想在内的硬件廠商驚恐不已,就連之前穩紮穩打的華為和中興也開始學習小米的“互聯網思維”,邊學邊打。

可是,錯過了移動互聯網兩年的聯想,卻依舊“天生驕傲”。在一次聯想的高層會議中,小米一直被認為是“隻靠營銷,上不得台面”的打法,聯想内部也彌漫着一種傲慢情緒。畢竟,當時聯想收購摩托羅拉手機勝券在握,有着國際化并購IBM成功經驗的聯想自信滿滿。令人遺憾的是,2013年,聯想花了29億買下了摩托羅拉品牌,卻并沒有在市場上激起什麼水花,就連CEO楊元慶後來也承認對摩托羅拉的收購出現了大問題。随後,聯想開始在手機業務上“去聯想化”,隻保留ZUK和MOTO兩大品牌,結果呢...前者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而後者,走到大街上放眼望去也很難尋覓到蹤迹。

PC業務下滑,手機業務重大失誤,再加上數據中心業務不給力,總是想吃老本的思維和路徑依賴讓聯想在2016年墜入了低谷。在那年聯想的虧損達到了1.28億美元,也是楊元慶失眠最多的一年。面對多條業務線的頹勢,如果你是聯想CEO會怎麼做?短期來說繼續賣賣電腦肯定能維持住現金流和短期業績,但如果這時候不變,那可能就真的變不了了。

如果故事隻講到這裡,那麼這期視頻的名字可能就真叫做《聯想集團滅亡史》了,但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在即将“翻車”的時刻,聯想和它的掌舵人,開始講起了新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賣賣PC、賣賣手機的舊故事講不動了,也沒人信了。至于怎麼講故事,與華為海思專注于芯片設計不同的是,聯想把眼光投向了“一朵雲”。

在2016年5月的時候,聯想集團開始了“設備 雲”戰略的初步構思,簡單來說就是不止賣賣PC、手機和服務器了,而是用雲計算将這些業務整合起來,順便提供應用、服務和解決方案。在2019年提出的“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中,聯想對未來的設想囊括了終端設備、邊緣計算、雲計算、5G和人工智能,試圖将屬于未來的所有技術都囊括到自己的包袱裡,讓人不禁懷疑以聯想3%研發費用的技術能力和屢戰屢敗的應變速度,能否支撐得下龐大的野心。

但事實證明了聯想依舊在走自己的老路。令業内人士诟病的是,從最新财報來看,聯想還是沒把雲計算和基礎信息服務做起來——賣電腦、手機和智能終端的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營收146.66億美元,但提供雲解決方案的基礎設施方案業務及方案服務業務收入隻有18及11億元。即便在研發投入上,聯想的研發支出僅有行政和銷售費用的一半。如果從過去三年來看,聯想的平均研發費用率也僅有3.05%,是科創闆上市公司平均費用率的六分之一。

因此,苦心經營多年,很遺憾聯想還是個賣電腦的,盡管如此,聯想依然活的很滋潤,即便不回A股上市,疫情後巨大的電腦需求也讓聯想重回PC王座。

讓我們回到視頻開始的問題,聯想為什麼總被人“罵”?也許司馬南所說的高管薪資高、資不抵債風險大、股份制改革問題多等隻是表象,聯想真正的症結,在于其一直根深蒂固的“貿工技”情結,簡單來說就是銷售大于加工制造大于技術。1995年,柳傳志正式提出了“貿工技”說法,廢除了“總工程師”一職,并在1998年将“貿工技”提升至戰略高度。在此後的很多年裡,聯想的研發投入總和,都不及華為的十分之一。

這也直接導緻了聯想和華為的分道揚镳。1994年,和華為同時立項的聯想第一台交換機——LEX 5000研發成功,容納用戶數量是是華為C&C08 2000的2.5倍。但在二十多年後,堅持“技工貿”的華為已經在通訊設備、芯片設計和手機業務上獨占鳌頭,甚至已經開始在聯想的老本行——PC業務上侵蝕聯想的基本盤。

如果說中國的企業家都有一種“做大”的情懷,那麼聯想便是其中的優等生。很多年前阿裡巴巴的“總參謀長”曾問過柳傳志一個問題:“未來聯想是想做大,還是想做強?”柳傳志猶豫了一會,回答道:“那還是做大吧。”後來的故事,便是深耕技術的華為在2008年營收超過聯想,并将優勢保持至今。

雖然做大給聯想帶來了無數贊譽,但知道外部環境的風雲突變後,人們才意識到“做大”在關鍵時刻根本不頂用,“做強”才是掌握産業命脈和保持競争的根本。

當然,吃瓜群衆也不必對于聯想太過苛責,畢竟無論“技工貿”還是“貿工技”本質上隻是企業自己選擇的道路,無關對錯,跟華為比,沒有幾個企業能夠不被碾成渣。并且相比各自為戰的很多企業,聯想的硬件和雲計算更夠更有效協同,不僅能提供雲端技術支撐,還能提供雲基礎設施。這是聯想的優勢,也是市場一度看好聯想的核心邏輯。

時間回到2014年的頤和園,當一名年輕人說出了那句經典的靈魂拷問“認不認同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時,柳傳志雖然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但在7年後的今天,在聯想主動撤回科創闆IPO招股書的那一刻,故事似乎已經有了結果。

畢竟,時間告訴我們,成功的企業都是踏準了時代節拍的企業,但是卻沒有人能夠永遠踏準時代的節拍,企業家如果不自我颠覆,就會被别人颠覆,就會最終被這個時代颠覆。

這裡是不客觀分析人士一顆貓飯,讓我們一起觀察财經動态,把握财經大勢,歡迎點贊投币收藏一鍵三連,我們下期再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