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奶奶的記憶裡,與供銷合作社(以下簡稱“供銷社”)相關的回憶是一疊又一疊的糧票、布票。“當時物資緊張,集體給每家每戶按人頭發一定數量的布票、糧票,糧票上寫着半斤、一斤的重量。”楊奶奶說,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作為農村唯一商品供應部門,一般開在集鎮上,賣有百貨、食品、五金、農用物資等。
10月31日,《湖北日報》此前發布的一則“湖北基層供銷社恢複重建至1373個 基本覆蓋全省鄉鎮”的報道,經過多天發酵後登上微博熱搜。在部分不了解事實全貌的自媒體誤導下,不少網友擔心這是要回到“統購統銷”的時代。
實則不然。供銷社在我國一直存在,其曆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曆經多年變革後,形成了目前分布在各地的供銷社。在市場經濟的當下,供銷社基層社除了發揮最開始的保障農村地區物資供應、穩定物價外,已經逐漸發展成一個包含物資流通、技術服務、農田托管等功能的綜合中心。
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集市
“那時候物資緊張,糧票、布票等一年發一次,大家憑票買東西,買完就沒有了。”家住湖北省随州市的楊奶奶說道,“不過像糖果這些需求少、供應充足的東西,購買不需要票。”
和現在大街上随處可見的超市不同,在楊奶奶的記憶裡,幾十年前的供銷社裡賣的東西很少,幾乎隻有日常糧油米面、農資産品和日用産品等,稍微奢侈一點的糖果都是一分錢一顆,買的人極少,“不像現在的大超市裡什麼都有,大家也都買得起了”。
據楊奶奶回憶,大概在改革開放前些年,國家的經濟便開始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買東西也漸漸不用票了,而大街上的供銷社,東西越來越多的同時,也逐漸的改換門面,隻有很少一部分還保留着合作社的牌面。
在湖北省襄陽市供銷社辦公室的櫥櫃裡,現在還擺着一些泛黃的糧票。該供銷社辦公室主任馬通告訴記者,在建設初期,供銷社統購統銷,統計需求然後計劃生産,在保證物資供應、平衡地區間物資流通、穩定物價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國家經濟發展起來、供需慢慢不平衡之後,計劃經濟固有的缺陷也暴露出來。後來,随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放開市場經濟,基層合作社越來越少,有的也逐漸轉為了個體工商戶進行發展。”馬通告訴記者。
即便曆經種種轉化和變革,供銷社也是一直存在的。
供銷社從中央到省、市、縣、鄉村分為不同的級别。最開始的供銷社是大多數人印象裡的挂着綠色牌子、側重農村商貿流通的小賣部,後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建設新農村網絡工程,打造了農業生産資料、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絡、農副産品現代購銷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四大體系,再後來又增加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即在農民外出打工的同時,供銷社為農民打工,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耕種、倉儲烘幹、銷售、土地流轉等服務。
“這樣,一方面農民可以得到土地流轉的收入;另一方面,供銷社雇傭農村裡的閑散勞動力看田,又為他們提供了固定的收入。”馬通說。
現在:已不僅是一家“小賣部”
時間邁入新世紀,供銷社早已不是一家簡單的小賣部了。
據馬通介紹,在重點抓現代化農業服務的同時,供銷社原本的四大體系承擔着農資、日用百貨、農副産品、再生資源的回收和銷售的職能,“鄉下常見的廢品回收站、農産品收購點大多和我們供銷社有關,即便是一些個體戶也有的會挂着我們的牌子,由我們為他們宣傳同時也做出一些監管”。
記者注意到,在體制變遷中,原本從中央到縣級大部分供銷社參照公務員管理,工作人員有編制,但是在轉企改制的浪潮中,浙江、上海的部分合作社轉成了企業。
“目前,全國各級供銷社都設有自己控股的國有企業‘供銷集團’,這些集團企業主要是将煙棉茶這些大宗商品相關的業務分離了出去,做得好的中國棉花集團有限公司還多次進入中國農資企業500強。”馬通介紹說,“不過,農資用品這種事關農業根本的東西還是牢牢掌握在事業單位手中。”
記者梳理發現,供銷總社也在不斷轉型,現在還有下屬事業單位16家,15家主管社團,16家直屬企業單位由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或控股持有。
與過去的小門店不同,如今的供銷社,商品多了,形式和渠道也多了,更加注重合作和惠民。随着新經濟形式的發展,供銷社現在的門店也講究線上和線下結合,價格在由市場經濟決定的同時,也本着事業單位的責任,尤其在疫情這種特殊時期會更加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供銷社除了自己做電商助農銷售,各地供銷社大多會與當地的相關部門合作,對當地有需要的居民進行電商培訓,讓他們學會自己做電商。襄陽當地的趙先生,在最開始通過當地電商産業園賣特色産品鴨蛋賺錢後,自己開了電商公司,賣自己的鴨蛋的同時也收購當地的鴨蛋,年營收高達數十億元,已經成為當地電商園的佳話。
北京團結湖天宇市場“供銷便民服務中心” 圖片來源:國資京京(北京市國資委公衆号)
在馬通的眼裡,供銷社就像一個“壓艙石”和“穩定器”,在國家的大局中找定位,一方面是将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另一方面是保證所有物資百分百通達每個村。
關于供銷社的功能定位,相關的政策文件其實已經表述得很清楚。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章程》(2005年1月30日,中華全國供銷社第四次代表大會第二次修訂)第一章第二條,對供銷社性質的界定,明确了四層含義:供銷社是一個經濟組織;是一個合作制的經濟組織;是一個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合作經濟組織;是一個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合作經濟組織。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指出,全國供銷社系統現有3.1萬家,擁有網點近40萬個,它與中國郵政、中國電信以及不同經濟成份的網點,形成縱向的産業鍊、供應鍊、價值鍊等鍊式關系;同時也形成橫向的多種類型的生态鍊關系。
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系統實現農産品銷售額27591億元、日用品銷售額14925億元,同比分别增長24.3%和17.1%,進一步暢通了農産品上行、日用品下行雙向通道,在服務農民生産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未來:變身綜合服務中心
本次湖北恢複重建的基層供銷社,是供銷社服務“三農”的重要載體。因曆史原因,在上一輪供銷社體制改革後,基層社一度陷入低迷困境。2014年,全省基層社數量僅696個,比最多的1984年的1800個減少61%。
根據中央和省委相關舉措,2015年起,湖北省實施“基層社恢複重建工程”,以恢複基層社服務功能。截至2021年底,全省基層社總數達1373個,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目前,全省已有190個“綜合實力強、服務功能全、與農民聯結緊”的基層社獲評全國總社标杆社。2019年新創建全國标杆基層社44個,居全國第一。“争取2025年全省基層社社員達到150萬,真正實現‘農民得實惠、基層社得發展’的新發展格局。”湖北省供銷社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于網絡上部分網友擔心的“統購統銷時代”“做大壟斷”等問題,馬通認為并不會發生。
他表示,一來即便是全國統一的大市場,也必須有全國統一集采集購的數字化平台支持,這在目前是并沒有的,即使未來有,也是基于通過集采集購降低消費者成本;二來,增加的基層社也僅僅是基層的門店,衆多同類商超不會因多一家就被擠壓,即使形成一定的競争,也會是利于各大企業自身發展和消費者消費的良性競争。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未來的供銷社将會是一個怎樣的存在?馬通認為,未來它更會像一個“打通最後一公裡”的“綜合服務中心”。
“打通最後一公裡”,是就供銷社“補短闆”的作用而來。馬通提出,農産品的上行下行都需要冷鍊,但由于農産品成本高回收低,社會資本做農村冷鍊的很少,供銷社正好利用中央的資金做這些東西,在田間地頭建設冷庫和冷鍊運輸。“總社和省社今年來都提出了資源下沉,突出服務農村農民的屬性,将政策、資金等下沉到基層社來支持發展。”
“綜合服務中心”也和“最後一公裡”的另一現狀相關,當下供銷社正在整合物流成為“第四物流”。“許多物流公司在到達鄉鎮最後一級快遞網點的時候,由于鄉鎮多山等原因,并不會配送到每家每戶。供銷社基層社直接在當地整合物流,各大快遞将自己的快遞送到我們的倉儲後,由我們配送給居民或統一保管要求居民自取,既為物流公司省了人力,也方便了偏遠地區的居民。”馬通說。
展望未來,洪濤認為供銷社最終會成長為增強農村流通組織的力量,“不容質疑的是,農村市場已經形成多元投資主體的市場,供銷社網點建設應做到‘一場多用’,并與其他不同經濟類型、不同連鎖業态形成相應鍊條關系,最重要的是實現生态鍊和生态圈的關系,避免農村網點和資源的過度競争。冷鍊體系的建設,正在由‘灑胡椒面’的補短闆建設向‘體系建設’和‘系統建設”轉變,從而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