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蟻,後院走廊
框哥說:“昆蟲是個龐大的群體,你注意過生活場所中的這些小家夥嗎?或者你以為家裡根本不會有它們的存在?木蟻、象鼻蟲、黃蜂,這些都是攝影師在自家紗窗門、車子、或是辦公室牆壁上發現的一部分小蟲子。”(關注NationalGeographicCN)
撰文:Alexa Keefe
攝影:Daniel Kariko
長足虻,蟹爪蘭花盆,廚房窗戶
對于這些看上去好像是黑色、棕色或者褐色無趣斑點一般的生物,我們或許會傾向于将其趕出窗外,或是在不經意間壓扁。但對于Kariko而言,自從首次在顯微鏡下看過一隻蟲子之後,小家夥兒們就一直牢牢吸引着他。它們的色澤和外形在顯微鏡下變得鮮活起來,成為了非現實經典劇目中的角色——就像是倫勃朗(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與星球大戰的相遇,這隻是Kariko的靈感之一。
不知名蛾子,辦公室走廊
當Kariko在大學生物實驗室看到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時,首次感受到了将攝影與顯微成像相結合的可能性。他随後開始注意到出現在自己家中那些有趣的小昆蟲。他位于北卡羅來納州格林威爾鎮的家改建自一小塊曾經的農業用地。此時,一個想法在他心中漸漸萌芽。
隐颏象鼻蟲,前廊門墊
他開始從日常活動中收集昆蟲,将之保存在冰箱裡。當他再次有機會進入實驗室時,便将它們帶進去觀察。這種纖巧微妙之感讓他驚奇。他意識到,通過為它們拍攝特寫照片将之人格化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首個拍攝對象是一隻皮蠹幼蟲。在那之後,他已經拍攝了40多種昆蟲。
棕黑色的黃蜂,後廊紗門
盡管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能呈現出非常清晰和充滿細節的圖像,但卻隻有黑白模式。Kariko曾經見過這類圖像事後被賦予了錯誤顔色的例子。他明白在該過程中肯定有什麼東西被錯過了,于是開始先通過發光二極管照明下的立體顯微鏡來進行拍攝,這樣就能捕捉到蟲子的自然色彩(盡管會有所增強)。
篩豆龜蝽,桌子底下,後廊
他在自己的微觀攝影工作室内擺弄小小的昆蟲屍體(“我的手指都快麻木了。”他笑道)。首先,他會在立體顯微鏡下觀看自己收集來的每隻昆蟲——檢查它們的顔色和姿勢,如果有什麼東西能讓他有所觸動的話,就會繼續下去,進行拍攝。随後,他會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來掃描昆蟲,小心地讓它們保持在原地。兩張圖像之後會被疊加與合成。由于每張圖像的後期制作需要花費15到20個小時,因此他隻會拍攝自己真正喜歡的蟲子。
青蜂,紗窗
他表示,自己認為最成功的并非能被一眼看出來是某個特定物種的作品,而是需要我們仔細辨認其面部并将某些人類特征賦予其上的作品。根據Kariko的經驗,這種被感受到的特征可能會是主觀性的——每個人的感受可能會各有不同。例如,“象鼻蟲就挺有星球大戰的味道”,Karito提到的是自己最喜愛的昆蟲攝影作品之一。
小螳螂,停車計時器上
抛開各人感受到的個性不談,對Kariko而言真正超酷的東西在于,這些普通的昆蟲随時随地生活在我們周圍。它們是人類對景觀影響的有形證據,發展正在不斷重新繪制着我們與自然環境的邊界。“我們以為自己的家是密不透風的盒子,”他說道,“但它們其實就生活在這裡。”
(文章來自NationalGeographicCN)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将世界收入囊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