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國寶級文物,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畫的一幅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的絕妙之處在于它作畫的手法,以及細緻程度,畫裡詳細地記錄了當時北宋都城的城市情況和老百姓的生活狀況,見證了都城汴京當年的繁榮,也是北宋城市經濟狀況的真實寫照。
它的作者張擇端是宋徽宗時期的宮廷畫家,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整幅畫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
據齊藤謙的《拙堂文話.卷八》中記載,這幅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有各色人物1643個,動物208隻。
畫中人物多,但衣着各不相同,且神情各異,加上人物之間的各種活動,可謂是惟妙惟肖。
宋朝時,清明節上河是民間的風俗,就像現在的節日集會,人們都出門參加商貿活動。
整幅畫分為三個部分,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内街市。
多年來有不少人在研究這幅國寶畫作,還将畫放大很多倍來研究細節,觀察畫上的每個人物具體都在幹嘛。結果,放大100倍後,人們發現一個有趣的人物——一名男子趴在樹下,且動作舉止頗為尴尬。
清明上河圖是設了淺色的,于是,能看到那名男子的穿着。
看他的姿态,一動不動,應該是在樹下乘涼時睡着了,但是他的下身,卻露着腿,隻穿了一條紅色的、似内褲的小短褲。
在那種封建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特别保守,能在公共場所如此暴露,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何其的開放啊!但是張擇端既然畫得出來,是否說明這就是北宋真實的社會環境呢?
然而在這名衣冠不整的男子旁邊,坐着的人穿着正常樸素,周圍的人也是衣冠整齊,這麼強烈的對比,難免令人感到諷刺和質疑。
質疑的人表示,這不符合當時的社會制度,即使确實有這樣的情況,張擇端也不應該呈現出來,畢竟很不雅。
反對的人認為,張擇端隻是選擇了寫實,人間百态就是這樣的,沒必要藏着掖着。
隻是,即便放到現在這樣開放的社會,在鬧市穿内褲睡覺,也不是正常的表現。
再來看看畫的局部有什麼。郊外,汴京東北方向有支駱駝隊,小橋旁邊有幾戶農家小院,小院旁還有農戶養牲口的圈。
還有迎親隊伍,花轎的後面還有挑夫挑着肉在售賣。汴河裡有船隻往來,岸邊有工人在卸貨。
還有一處有趣的細節,也是一名男子,隻見他一手端着兩隻碗,另一手拿着兩雙筷子,在人群中走着,想必是哪個酒樓的店小二外出送餐去了。
人們形象地稱他為北宋的外賣小哥。
其實,除了這流于表面的鬧市繁華,張擇端還在畫中暗藏了一些消息,來暗指繁榮下的危機,以繁榮和危機的同時出現來諷刺北宋晚期的社會矛盾。
于是又有人稱清明上河圖為“盛世危圖”。
比如,畫中當街受驚失控的馬,旁邊人來人往,很是危險,但似乎沒人在意百姓的安危。城門防守渙散,城牆上一個守衛都沒有,連躲避的牆垛都沒有。
還有,北宋朝廷注重消防,汴京當時的人口有137萬之多,城内有8廂120坊,建築基本都是木結構,一旦發生火災是非常嚴重的。
于是朝廷在每個坊設立一座望火樓,以便觀測火警,但畫中的望火樓也空無一人。可見當時朝廷的腐敗。
還有河中運貨的船隻,很多是商人的私船在運糧,可糧食應該由官方把控。那朝廷的官船哪去了呢?宋徽宗喜愛花石到了瘋狂的地步,為了方便運送花石還專門同意王黼從浙江開通了一條運送花石的路線,搞得民怨四起。
宋徽宗貪圖享樂,縱容奸佞蔡京和王黼,對國防和民間疾苦都熟視無睹,導緻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整個北宋的統治岌岌可危。
但宋徽宗十分愛好畫畫,這大約也是張擇端選擇用畫來諷刺當下統治的原因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