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做好項目生産管理?生産主管七大管理1、日常管理制度的建立與組織結構運用,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怎麼樣做好項目生産管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生産主管七大管理
1、日常管理制度的建立與組織結構運用
2、安全管理與勞動管理
3、5S活動,現場管理的法寶
4、生産計劃、生産準備管理
5、生産控制與物料控制
6、質量與品質管制
7、全員改善活動的開展及其他管理
日常管理制度的建立與組織結構運用
理想主管的一天工作表
上班前
(1)應提前15至30分鐘
(2)先檢視部門環境衛生
(3)查看當日早上使用備料狀況
(4)當日生産計劃再确認
(5)機床故障排除
上班後
(1)早會,點名
(2)确認有無臨時缺勤人員
(3)臨時缺勤人員人力調整
(4)有否新手,工作指導
(5)确認借出與借入人員
上班中
(1)檢查機器,工具是否正常使用及保養
(2)作業中人力不平衡時有無及時處理或請求上級支援
(3)有無依照生産計劃的進度
(4)查看每位下屬的工作有無依照标準作業
(5)制作過程中,确認産品品質
(6)有無品檢員對不良品的查看,并追蹤原因與改善
(7)有無人員工作情緒不穩定,給予協助
(8)有無産品堆積情況,應随時處理
(9)随時準備四個小時内生産所需要的人員、機器、工具、物料、作業标準等
(10)生産環境随時保持流暢
(11)報表與圖表的查看
下班
(1)上級指示及下屬反應的問題應當日處理
(2)次日工作預先做準備
(3)應保留思考時間(人員任用、工作指導、推動事項、改善工作)
(4)下班前應檢視部門内工作環境及安全事項
(5)查看當日工作目标達成狀況
生産主管在工作中應學會走動管理及目視管理的方法,及時了解本部門的工作狀況,以便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公司組織的結構内容及意義
*組織的目的
達成企業的目的,規範企業運行方式,使企業内的成員能夠有效地工作,建立一個職能明确,層次分明,且富有前瞻性、協調性、支援性、制約 性的組織架構。
*組織的任務
依據業務的機能分别給予劃分,然後針對劃分後的機能分别制訂執行此機能的主要工作職責,并分配至各部門;就授權原則及協調原則制訂運行标準;
就各部門的工作職責,應制訂運行這些職責的工作方法,并制訂控制的标準。
*組織的原則
1.目的原則——職能化原則
2.權限及責任原則——照應原則
3.最終責任原則
4.秩序化原則
5.統治原則——管理幅度
6.部門劃分原則
7.确定原則
8.策略原則
*組織的形态
金字塔型(垂直型):頂端是高層管理,中層是中層管理,最下層是基層管理以及員工。
靶子型(扁平型):主要特點是組織的目的較為一緻,且人員的構成水準較為整齊,人員的自覺性普遍較高。
*組織結構的意義
理想的組織結構不一定是理論性的,它必須是為經營管理的理念而設置的。
組織結構應該使每個人都明确自己的工作範圍。
*組織運用原則
1.命令系統原則
2.管理幅度原則
3.職務分配原則
4.權限委任與移讓原則
*制度與績效
經營者的觀念:
即觀念新不新、知識新不新的問題。
制度隻是代表觀念、想法。
但是有了觀念有了想法,就要把它轉變成類似條文的東西,也就是上至老闆,下至一線的每一個操作員,每一個職員都可以看到這種規定。
管理才能:
管理才能就是高級主管應用制度時的頭腦,當制定一項新的制度時, 各級主管都必須以身作則,平時就應該實行管理訓練,以便在新制度實行時可以适應。
做好大的決策:
大決策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有時甚至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如果大決策的規則有時不能應對所有的情況,就需要有好的企劃人才。
管理實務與做法:
授權做得不好,就會變成專權。最高管理者掌握了大權,事無巨細都要過問,有時候連出差費用還要一批再批,這樣就很容易造成拖延時間的弊病。
安全管理與勞動管理
工業安全
*工業安全的認識
--防止人類生命可能受到的損傷是人類道德的基本要求。
--安全的工廠,是獲得工廠效率與企業利益的基本條件。
--為了企業利益及形象,必須事先把可能發生傷害事故的原因消除,
才能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
--人是企業最大的“資産”,人的損傷,遠大于任何一種資産的損傷,
任何一個損傷事件企業均要作為最重大的事件處理。
--企業主管有提供組織内成員工作安全的義務,組織内成員對自己有遵守
工作安全的責任。
--機器、産品的損壞可以修複,人的損壞是無法修複的。
--保障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而安全又是保障的基礎。
--工業安全是可做得到的。
事實上,所有的工作均應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進行。
*工業事故的起因
*安全生産教育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安全技術必備的知識
*安全檢查的制度
事故處理的知識是指事故發生後采取的緊急措施,報告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分析和統計,以及處分有關單位和人員的一系列做法的總稱。
勞動管理
*勞動定額
在一定的生産技術、組織條件下,為生産一定量的合格産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規定的勞動消耗量标準。
*勞動定額的作
勞動定額是編制生産計劃的重要依據。
勞動定額是執行成本核算的重要資料。
勞動定額是計算職工的工作量、實行按勞分配的主要依據。
勞動定額是企業提高生産率的有力手段。
勞動定額是企業兩大基礎定額之一,勞動定額的管理水平可以反映出企業的管理水平,勞動定額的重要性體現在它的作用上。
*勞動定額的基本形式
勞動定額有時間定額和産量定額兩種基本形式:
時間定額:是指每一個産品所需要消耗的工時數時,間定額是用時間來表示的定額,一般以分鐘為計算單位
産量定額:是指單位時間内應該完成的産品數量,是用生産量來表示的定額。
一個工人在8小時上班時間内,并非都在從事與加工制造産品有關的工作,還常常會參與一些與制造産品無關的活動,在制定勞動定額時必須分清哪些時間消耗應該計入定額内,哪些時間消耗不能計入定額内的。
*勞動定額的制定方法
1.制定勞動定額的原則
①“全”是指凡是可能的工作都應該有勞動定額。
②“快”是指使用的方法應盡可能簡便,迅速制定勞動定額,在時間上能保證生産需要。
③“準”是指制定的定額先進合理,這是制定勞動定額的關鍵。
2.勞動定額的計算方法
(1)經驗估算法
(2)比較類推法
(3)統計分析法
(4)技術測定法
勞動定額是企業的一項工作标準,具有嚴肅性,一旦制定就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這樣才能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勞動組織與定員:六項内容 & 三項任務
(1)合理的勞動分工協作和職工配備。
(2)确定先進合理的定員和人員構成。
(3)完善和改進勞動組織形式。
(4)組織好設備管理。
(5)科學安排工作時間和工作輪班。
(6)組織好工作地點。
(1)在合理分工與協作的基礎上,正确配備職工,充分發揮每個勞動者的專長和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
(2)正确處理勞動力與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之間的關系,保證勞動者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勞動條件。
(3)根據生産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勞動組織,采用合理的勞動組織形式,保證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
*勞動分工的原則和形式
勞動分工的原則表現為工作的簡化和專業化。
勞動分工的形式有以下三種:
①把不同工藝階段和工種分開。
②把基本工作和輔助工作分開。
③把技術等級高的工作和技術等級低的工作分開。
*勞動協作的主要形式
(1)空間上的勞動協作形式有車間之間、車間内部、生産小組之間、工作地之間及工作組内部的協作。
(2)時間上的勞動協作主要是工作輪班的協作。
(3)工作組的組織。
(4)工作輪班的組織。
(5)多機床管理,就是指一組工人或一個工人在生産過程中同時看管幾台機器,這是一種先進的
*定 員
企業的定員,是指根據企業既定的産品方向和生産規模,在一定時期内和一定的技術、組織條件下,規定企業應配備的各類人員的數量标準。
--定員的要求&方法
(1)定員要按照先進合理的原則。
(2)定員需要正确處理各類人員之間的比例關系。
(3)按勞動效率定員。
(4)按設備定員。
(5)按崗位定員。
(6)按比例定員。
(7)按組織結構、職權範圍和業務分工定員。
(8)按生産任務、勞動時間的利用程度定員。
5S活動,現場管理的法寶
5S的沿革與含義
*5S的沿革
5S最早起源于日本,指的是在生産現場中對人員、機器、材料、方法等生産要素進行有效管理。5S是日式企業獨特的一種管理辦法。
*5S的含義
5S指的是:SEIRI(整理)、SEITON(整頓)、SEISO(清掃)、SEIKETSU(清潔)、SHITSUKE(修養)
整理:區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現場不放置非必需品。
整頓:将尋找必需品的時間減少為零。
清掃:将崗位保持在無垃圾、無灰塵、幹淨整潔的狀态。
清潔:将整理、整頓、清掃進行到底,并且制度化。
修養:對于規定的制度,大家都要遵守執行。
*5S口訣
整理:要與不要,一留一棄
整頓:科學布局,取用快捷
清掃:清除垃圾,美化環境
清潔:潔淨環境,貫徹到底
修養:形成制度,養成習慣
*QCDSTM的涵義
作為企業,實行優質管理,創造最大的利潤和社會效益是一個永恒的目标。
*推行5S的目的
(1)改善和提高企業形象
(2)促成效率的提高
(3)改善零件在庫存中的周轉率
(4)減少直至消除故障,保障品質
(5)保障企業安全生産
(6)降低生産成本
(7)改善員工精神面貌使組織活力化
(8)縮短作業時間,确保交貨期
*5S的八大作用
1.虧損為零
2.不良為零
3.浪費為零
4.故障為零
5.切換時間為零
6.事故為零
7.投訴為零
8.缺勤為零
5S活動就是一目了然的管理,減少人員、設備、時間的浪費。生産順暢,作業效率提高,作業的周期縮短,交貨期自然就能确保。
5S是現場管理的基礎,5S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現場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現場管理水平的高低,則制約着ISO、TPM、TQM活動能否順利推行。通過5S活動,從現場管理着手改進企業體制,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産計劃、生産準備管理
生産管理的認識
*如何進行有效的生産管理以消除混亂現象?
生産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生産中可能産生的所有障礙在生産前就加以消除,或有計劃地做好防範準備,使生産能夠順利進行。
*存貨型生産
由營業部門依據産品及市場狀況、促銷方法做銷售預估,設定最低的産品庫存量,從而有計劃地生産。
*訂貨型生産
在銷售部門接到顧客的訂單以後,才開始安排生産。
計劃的類型: 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
--制定生産總量時,生産部門應保留5%左右的空間作為營業部緊急訂單追加時備用。
--在制定周生産計劃時,必須經由物控人員确認後才可安排生産。
--周生産計劃要發送到各相關部門,做好生産前的人員、機器、材料、生産方法、品質管控等各方面的準備工作。
生産預測與生産能力核定
*生産預測
生産預測屬于市場預測範疇,是一種側重年度,以一個企業作為基本出發點的微觀預測。在預測時,要重視對計劃期需求特征的描述,分清是線性趨勢還是季節性變化,是獨立需求還是從屬需求。另外還要選擇比較經濟、準确的預測方法。
*生産能力核定
(1)生産能力
生産能力是指在一定生産組織和技術水平下,直接參與生産的固定資産在一定時期所生産的産品總量或所能加工的原材料總量。
(2)生産能力的計量單位
由于企業種類的廣泛性,不同企業的産品和生産過程差别很大,在做生産能力計劃以前必須确定本企業的生産能力計量單位。
(3)生産能力的計算
計算工作通常從底層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先計算單台設備的能力,然後逐步計算班組、車間、工廠的生産能力。
工作指派
---每個産品都有不同的流程,考慮到人員、機器的負荷能力,生産部門應課組為單位,制定出部門的生産計劃。
1.部門的生産計劃
同一産品,在生産流程中的時間安排需要銜接上,這樣半成品的流通才會順暢。
部門與部門之間需要保留有1/3到1/2天的緩沖量,以免銜接不上或堆積太多。
2.制造命令單
--為生産部門提供生産依據
--為會計部門提供耗用材料及人工資料作為成本計算的依據
--協助制造部門主管分派工作并管制産品制造
--作為領用材料的依據
--作為入庫成品的依據
--作為管理控制進度的工具
3.工作指派原則
--交貨期原則
--客戶原則
--瓶頸原則
--工序原則
制定出生産計劃、制造命令單以後,每個部門再按照生産計劃分配人員、設備以及原材料。這樣就不會造成生産混亂。
生産控制與物料控制
生産進度管制
1.進度管制的範圍
*事務性的進度 *采購進度 *檢驗進度 *委外進度 *生産進度
2.進度管制的方法
*批量管制法 *訂單管制法
3.生産管制的工具
--管制圖表工具:甘特圖。
--管制看闆:利用管制看闆、管制生産線及全程訂單控制。
--制造命令單:将制造命令單依不同的月份給予不同的顔色,容易區别。
--生産日報表:是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能體現整體的工作狀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傳訊設備:指電腦等設備。
生産管理組織
1.生産管理部門的作用
--能與營銷部門協商出适用的銷售計劃。
--能對營銷部門随意變更的生産計劃與緊急訂單加以限制。
--能對物料控制的人員做好督促。
--能做成一個完美的生産計劃。
--能适應訂單的變化,事先做好産能負荷分析。
--能準确控制生産進度。
--進度落後時,能立即與相關部門協商解決的辦法,并采取行動。
2.生産管理組織的設置
生産管理部門是生産運作的樞紐
主管的工作
統計員的工作
生産管制員的工作
3.建立生産管理制度
隻有建立生産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良好的生産秩序,消除混亂現象。還要強化生産管理組織的設置、物色合适的生産主管以及突破原有的運作方式。
物料的分類管理
1.物料編号的功能
--增加物料資料的正确性
--予以規格化的工作
--提高物料活動的效率
--利于溝通的進行
--為事務性機器打下基礎
--易于庫存管理,控制物料成本
2.物料編号的原則
物料的編号設計應力求有系列、容易懂、容易記,并保留可追加的容量。
物料儲存與管理的基本原則
1.倉庫主管的職能
--依據收料
--存放場所整理、整頓、清潔,防止過期變壞
--依據領料單或備料單配發物料
--料賬出入庫記錄與定期盤存
--不良物料的處理
--呆料的處理
2.倉庫場所的布置
--平面布置
--立體布置
3.儲存的注意事項
--危險物品應隔離管制
--避免使用陰濕地做倉庫
--防火、防盜、防水應考慮周到
--地面符合規定,不可過高或過低
--保持适當的溫度、濕度及通風
--通道不可堆放物品
--良好的照明
--物料放置要整齊、平穩
--依據分區及編号順序排放
--物料标識朝外
--保持整潔、清潔
4.物料管制卡
5.盤點
質量與品質管制
質量及相關術語的定義
(1)質量。産品過程或服務所具備的滿足明示或隐含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
(2)質量控制。為達到質量要求而采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
(3)質量保證。為使人們确信某産品或服務能滿足特定質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有計劃、有系統的活動。
(4)質量方針。由公司最高管理者正式頒布的質量宗旨和目标。
(5)質量管理。制訂和實施質量方針的管理職能,是公司全面管理職能的一個方面。
(6)質量體系。為實施質量管理責任所需的組織結構、職責、程序、過程和資源。
(7)質量成本。實現質量目标的成本。質量成本是由預防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和外部質量保障成本構成的。
預防成本。為了預防故障而支付的費用。預防成本又分為:鑒定成本和内部故障成本。
鑒定成本。為評定産品是否符合質量水平而試驗、檢驗的費用。
内部故障成本。交貨前因産品或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而造成的 損失,如返工、複修、重新服務、報廢等。
外部故障成本。交貨後因産品或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而造成的損失,如保修、保換、 保退的直接成本、折扣和賠償等。
外部質量保障成本。應顧客要求,向其提供客觀證據而支付的費用(如特定或附加的質保措施、程序、資料、試驗和認定的費用)。
品質管制的定義
*品質管制
--是一種新的經營管理方法,是經營思想的革命。
--将公司内尚可協調的各種管理活動綜合成一個整體管理體系。
--是管理工具,藉此授予品質管制方面的職權與責任,以解除管理上
不必要的細節,專注于品質保證的工作。
--是集合公司全員的智能與經驗,活用組織體系,促進企業内所有的人、
事、物的改善,從而達到最經濟的生産,滿足顧客的需求。
*品質管制的演進史
第一階段:操作者的品質管制。 第二階段:領班的品質管制
第三階段:檢查員的品質管制。 第四階段:統計的品質管制。
第五階段:全面的品質管制。 第六階段:全公司的品質管制。
第七階段:全集團的品質管制。
從品質管制的七個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品質管制已經發展到不止是公司内部全體員工的事務,而且還需跟協力廠商通力合作。
如何管理品質
1.重視制度,實施标準化
在公司的組織内部應該給予品管部門一個位階,而且要明确品管部門的職責以及運作系統。
2.重視執行
第一個步驟是制訂品質标準。
第二個步驟是檢驗品質與标準是不是一緻。
第三個步驟是采取糾正措施并追蹤效果。
第四個步驟是修訂新的标準。
3.重視分析
企業要做好品質管制,應該配備對品管手法熟練的人員。
4.重視不斷的改善
第一個是品質的開發。
第二個是品質的維持。
第三個是品質的突破。
要維持品質标準化,就要通過不斷改善來突破産品品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5.重視教育訓練
品質管制的成敗基于員工是否具有品質意識以及危機意識,品管人員及全體員工應該經常有計劃地接受品管訓練,推行品管方能奏效。
不良品質的來源—變異
品質有時候會産生變異,不良品質就是變異造成的。
1.變異的來源
--機器 如切割機器的變化可能造成變異。
--材料 如更換供貨商,規格或者品質可能會造成變異,因此材料也要更換。
--方法 流程改變、作業改變、工具使用不當也會造成變異。
--操作員 操作員的熟練度、習慣性都會造成産品變異,甚至操作員本身的體力因素、情緒因素都會造成變異。
--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的溫度、濕度變化都會造成變異。假如溫度很熱,人會受到影響,有些物品也會受到影響。
--管理因素 緊急訂單一下子來很多,就會造成人員調配和機器的負荷加重、更換頻繁,人員流動頻繁,這些都會造成變異。
2.變異的歸類
--機遇性原因(經常性問題)
--非機遇性原因(偶發性問題)
防止不良品的要訣
1.穩定的人員
人員流動的頻率往往可以反映員工對企業認同的程度,所以一切成長的條件都是随着人員的流動而流失,品質也是一樣。穩定人員做起很難。這就需要主管在管理過程中對每一個新進員工表明:“你對我很重要。”這樣自然能夠産生工作情感,員工對主管或者對公司有了感情,情緒就會穩定。人員的情緒穩定了,公司的品質也會提升。
2.良好的教育訓練
企業要既快速又穩定地成長,其關鍵就在于企業的人,現代企業管理講究的是多元化、專業化。
3.建立标準化
标準化是制度,是規定,是工作規則,也是工作方法。标準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業内的成員所累積的技術、經驗通過文件的方式加以儲存,而不會因為人員的流動造成技術流失,也不會因為不同的人操作而出現太大的差異。所以為了推行品質管制,很多企業都要導入ISO9000系列,它主要的精神就在于先把文件寫出來,然後依照寫出來的文件去做。這就叫做标準化。
4.消除環境的髒亂現象
工作場所髒亂,代表的是效率低下、品質不穩定。企業如果能夠推行5S活動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髒亂,雖然不是影響品質的決定因素,但又不得不承認它跟産品的品質有因果關系。
5.統計品管
傳統的品管方法是對産品進行檢驗,讓良品繼續流向施工程序,而把不良品予以剔除。這隻能得到被檢驗産品的品質信息,而對于産品的品質改善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統計品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運用統計原理進行産品品質改善,可以說是品質管制在近代獲得突破的主要原因。統計原理延伸出來很多改善的工具。這些改善工具在企業内是否有效甚至廣泛被應用,可以作為一種衡量企業科學管理的尺度。
6.穩定的供貨商
即使有再好的技術、再好的機器設備,假如缺乏良好、穩定的材料,還是很難生産出又好又穩定的産品。所以說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供應廠商不穩定,品質自然不會穩定。
7.完善的機器保養制度
産品是靠機器來生産的,機器有精密度與壽命。機器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平常就得注意保養。身體不保養,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同樣地,機器不注意保養,機器的精密度、壽命就會随之下降,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全員改善活動的開展及其他管理
參與管理
現代的經營管理強調的是經營整合及團隊戰鬥力。
1.經營整合
經營整合,就是公司的經營理念、競争策略、領導魅力和法制管理四方面的協同進行。
2.團隊戰鬥力
要先倡導企業内員工的合作意識,讓企業所有的員工各就其位,各司其職,為共同的目标行動起來。所以企業内每個管理人員的責任就是如何提高部門績效,充分開發每一個員工的潛力,引導基層作業人員都來參與。如果你這樣做,你将會發現你是一個非常快樂的管理者。
參與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如何開發基層員工的潛力,進而引導其參與管理,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凝聚力。
目視管理
所謂目視管理,其定義就是一看便知、一目了然的管理方法。
1.社會上常見的目視管理
--馬路上的中央分界線
--銀行櫃台
--書店的标識牌
2.廠内常見的目視管理
--標識線
--部門标識牌
--生産線看闆
--圖表
改善建議制度
讓基層員工一起來參與改善工作,這便是改善提案制度的精神所在。
1.如何推行提案改善制度
(1)建立改善意識
(2)建立推行組織
(3)制訂“提案改善實施辦法”
(4)評審
(5)實施追蹤
(6)成果統計發表
(7)獎勵
2.提案改善處理程序
(1)把改善提案編号登記
(2)公布每一個提案的内容
(3)公布提案人的姓名
(4)交被提案的單位處理
(5)比較改善前後成果,進行審慎分析
設備管理方法
1.設備的使用
設備壽命的長短、生産效率和工作精度的高低,主要決定于設備本身結構和性能的好壞,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設備的使用情況。
2.設備維修制度
3.設備維修保養的基本内容
--設備保養的十字口訣:清潔、潤滑、緊固、調整、防腐。
--保養的分級
一級保養是由操作者保養。
二級保養的專業層次比較高。
三級保養是由廠外專業性工廠負責執行。
成本管理
制造業中成本的分類
(1) 依成本因素分: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成本。
(2) 依成本與産品的關系分: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3) 依企業的業務機能分:制造成本、管理成本、銷售成本。
--直接成本就是直接原料加上直接工人的成本。
--間接成本是間接原料、間接工人,加上間接費用。
--制造成本就是直接成本加上間接成本。
--管理成本指辦公人員的薪資、交際費、通訊費率。
--銷售成本指銷售人員的工資、銷售所要花費的廣告費用、促銷活動費、運輸費。
--制造銷售的總成本,也就是管理成本加上銷售成本。
如何控制成本、如何降低成本,是每一個企業員工的責任。
主管應該培養部門的每一個員工形成強烈的成本意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