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裝傻不是聰明

裝傻不是聰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8:09:07

裝傻不是聰明?有人說,每個漢字如同一個看不見底的深淵的确如此,隻要你願意順着一個簡單的漢字深究下去,就可以獲得無窮盡的典故、知識乃至文化思想還有人說,中國的古典藝術理論,猶如一整套“精緻的形容詞譜系”這話也很有道理,隻不過這裡的“形容詞”,仍然是由一個個單獨的用于形容的“字”,經過排列組合而成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裝傻不是聰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裝傻不是聰明(裝傻充楞不是拙)1

裝傻不是聰明

有人說,每個漢字如同一個看不見底的深淵。的确如此,隻要你願意順着一個簡單的漢字深究下去,就可以獲得無窮盡的典故、知識乃至文化思想。還有人說,中國的古典藝術理論,猶如一整套“精緻的形容詞譜系”。這話也很有道理,隻不過這裡的“形容詞”,仍然是由一個個單獨的用于形容的“字”,經過排列組合而成的。

比如,最近讀一位書畫鑒定家的文章,提到董其昌勾勒樹石的線條“清高爽利”,而清初“四王”之一王鑒山水畫的筆墨特點是“闆實圓秀”。很顯然,他所說的“清高”并不是一個詞,而是“清”與“高”,“圓秀”也不是一個詞,而是“圓”與“秀”。至于什麼是“清”,什麼是“高”,什麼是“圓”,什麼是“秀”?對不起,這些沒辦法跟你講清楚,隻能靠你的悟性,自個去“意會”了。

要說所有用于“形容”傳統藝術的字眼當中,有哪個字最難意會,最讓人摸不着頭腦的,那一定是“拙”字了。

在字典裡面,“拙”字隻有一個意思,就是“笨”,屬于貶義。而在藝術領域,“拙”,卻往往是對一種難以企及的高境界的形容。這可真是妙不可言了。那麼,當“拙”字用于品鑒藝術的時候,其具體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翻遍曆代書論畫論,卻幾乎找不到專門的論述。

咱們還是采取最笨拙的辦法,先把風格描述中與“拙”字相連的排列組合找出來——古拙、樸拙、蒼拙、生拙、稚拙、質拙、簡拙、醜拙、拙大、拙率、拙厚……然後,把這些排列組合細加“意會”一番,就不難發現,所謂“交友投分”、“同氣相求”,一個字能夠跟另一個字結合在一起,一定有其共性銜接之處。再往深一層說,恰如一個人能夠跟哪幾類人成為朋友,正好反映了他自身的不同側面;一個字能夠跟哪些字成為組合,也透露出了它自身的真實含義。

如此看來,“拙”字運用在藝術上起碼有兩層意思。一是直捷簡練之義。直者,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簡者,以少勝多,事半功倍。“四王”中的另一位畫家王原祁,年輕時的筆墨明潔靈動,晚年則漸趨蒼厚樸拙,他本人也以“筆端有金剛杵”自诩。“金剛杵”者,除了線條的質地堅厚以外,還有用筆上的簡率直入。而這種簡率,好比我們贊歎一位雕刻大師的“用刀肯定”,與初學者的魯莽絕不是一回事。

清代書家何紹基在《麻姑山仙壇記》宋拓本後面有一則跋語——“顔書各碑,意象種種不同,此碑獨以樸勝,正是變化狡狯之極耳。……”多年前筆者看到這句話時,不禁大驚失色:既然顔真卿書寫的這個碑“以樸勝”,也就是風格樸拙,為什麼又說是“變化狡狯之極”呢?而且顔真卿是曆史上有名的道德模範,怎麼能用“狡狯”二字形容他的書法呢?

而依照筆者現在的理解能力,所謂“拙”,是對“笨”與“巧”的超越,“否定之否定”後的境地。絢爛之後歸于平淡,極盡變化之妙,故能以不變應萬變。競技體育有句術語,叫做“動作經濟”,“經濟”者,節約而合理之至也。所以,馬拉多納帶球中一個不經意的轉身,同時甩掉三個對手的糾纏,可以看成是一種“拙”;羽毛球名将林丹一人執拍站定在場地中央,可以讓球網對面的四個業餘選手疲于奔命,同樣是一種“拙”;而“棋聖”吳清源敢于“犯天下之大不韪”,将第一手棋下在棋盤正當中的“天元”位置,更是“變化狡狯之極”的一種“拙”。

“拙”字還有另一層重要的意思,蘊含在“生拙”、“稚拙”、“醜拙”等詞語中。“生”者,陌生感也;“稚”者,天真也;“醜”者,粗頭亂服也。如果說,“藝術是一種‘反動’”這句話成立的話,那麼,“拙”,就是對甜俗的反動。任何藝術門類,在其起始階段都會呈現出稚拙與粗犷的特點,而走向成熟的标志,通常是技巧的熟練與形式的完善,例如在繪畫上表現為線條的流暢、色彩的豔麗、物象的繁複、構圖的優美等。一旦“巧”之已甚,則容易流于纖細俗媚、矯揉造作。因此,對于“拙”的崇尚,往往出現在藝術發展的高級階段,“物極必反”,隻有從相對的逆反中,才能開辟出新的道路來。

西方藝術進入現代主義之後,衆多的流派與大師紛紛到東方藝術與原始藝術中尋找靈感、挖掘資源,例如米羅仿效兒童繪畫,畢加索借鑒民間剪紙,而盧梭更是幹脆标榜為“稚拙畫派”。中國繪畫則是一門早熟的藝術,對“生拙”的自覺追求,幾乎與文人畫的出現影形相随。

明人顧凝遠《論畫》雲:“生則無莽氣,故文,所謂文人之筆也。拙則無作氣,故雅,所謂雅人深緻也。”文人畫之可貴,在于抒發創作者自身的情思理趣、氣韻格調,而非表現對象的“牝牡骊黃”。如此一來,過于成熟的技術模式反而成為限制情感流露的羁絆,于是,求“生”求“拙”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文人畫家看不起畫工畫師的作品,認為一落”畫師魔界“,便”不複可救藥矣”。所謂“畫師魔界”,不外乎一味形似,陷入格式化套路化。而格式化的最大問題是缺乏“陌生感”,産生不了意料之外的喜悅,容易給觀者造成審美疲勞。

談玄,是中國人的一大愛好。中國傳統文化裡頭也盡多玄妙的道理,關于“拙”字的妙用隻是其中一個例子。然而,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他老人家心地善良,怕“中人以下”的笨伯們被深奧的道理搞糊塗了。實際上,即便你屬于“中人以上”,假如态度不夠端正,老想不經曆風雨就要見彩虹,也隻能拿那些玄理來自欺和欺人。

打個比方,有些畫家一味豔羨那些大師名作中“拙”的意趣,心中暗想:不就是“拙”嘛,這有什麼難的,我可畫得比他們更“拙”。揣着這樣的念頭,很可能反把學習給耽誤了。

“拙”,乃“既雕既琢,複歸于樸”後的“果位”,而非“學力未到,心手相違”時的洋相。

裝傻充愣不是“拙”。(何光銳)

來源: 美術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