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鄭仁泰墓的考古發掘
我的《中國盜墓史·人物卷》正在出版中,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一點号就來說說與盜墓有關的事情——考古中發現的唐太宗昭陵陪葬墓鄭仁泰墓被盜情況和出土陪葬品。
鄭仁泰墓位于今陝西禮泉縣城東北15公裡煙霞鄉馬寨村南,北距昭陵約11公裡。封土為圓丘形,發掘時封土堆高11米,底徑19米。墓南地面有石羊、石虎各3隻。
1972年,陝西省文管會、昭陵博物館,配合當地農田水利建設,對鄭仁泰墓進行了考古發掘。
鄭仁泰墓為南北向,其地下結構,與昭陵其他陪葬墓一樣,由斜坡墓道、天井、過洞、甬道、墓室五部分構成, 南北長53米。共有小龛5對,龛深1.8米,寬1.36米,高1.4米。
(昭陵陪葬墓張士貴墓地下結構示意圖)
鄭仁泰是座帶壁畫的墓。據考古報告,墓道口兩側壁畫保存較好,内容有車、馬、駱駝、侍女、文武男侍。其中以男侍形象較多。第五過洞西壁上有站立女侍1人。其他部分壁畫,不是剝落,就是模糊不清。
墓室西側已倒塌,内有石椁一座。
考古時發現,石椁(棺)的頂蓋已被盜墓者拆開。在椁座上還發現幾塊人骨,但葬式不明。
(唐 薛儆墓石椁)
整個墓室和甬道均被盜墓者翻過,古代盜墓者也很壞,拿走值錢東西後,将裡面不值錢的、不要的陪葬品砸壞,推倒,包括墓志都被破壞了。
但奇怪的是,在第一、第二天井下的4個小龛和第三天井下的西小龛,竟然完好保留,盜墓者沒有打開,發掘時龛内的器物基本完整,均按當初的位置排列整齊。
(鄭仁泰墓出土彩繪男立俑)
鄭仁泰墓雖然被盜過,破壞嚴重,但仍出土了一大批文物——這些東西在當時的盜墓者眼裡不值錢,但在現在就有文物價值了。比如出土俑上面藍釉彩的做法,與後來唐三彩的作法已經沒有區别,為研究唐三彩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各龛中,以男立俑為主。
第一天井東龛發現重疊位置放置的器物很多,龛内共有器物236件;第一天井西龛共有彩繪陶俑108件,中部為男女騎馬俑,較高的立俑均靠土壁豎放,最後一排兩側各放一個高大的立駝。
(唐墓考古現場,内現石椁)
第二天井東、西龛,裡面原來可能放置的主要是木制和紙質的東西,發現時已經朽爛掉。第二天井東龛内地而發現有三個長約15厘米,直徑15厘米,一端彎成環形的鐵棒,估計是一種三角形支架,上面支成什麼器物已不可考。
在龛内周圍靠土壁處,還有63個男立俑。第二天井西龛在靠近龛口處有男女立俑、男騎俑12件。
第三天井西龛内共有陶俑29件。随葬器物共計532件,彩繪釉陶俑為大宗,另外還有彩繪陶俑、石俑、陶瓷器等類。陶俑計有鎮墓獸、武士、樂舞、男立、女立、男騎、女騎、動物等。
(胡人騎馬俑)
墓中出土墓志1合,但志蓋已被盜墓者砸碎。
墓志呈正方形,每邊寬0.73米,厚0.19米。志文為楷書,共37行,每滿行37字,叙述鄭仁泰生平,頗為詳盡。鄭仁泰在新、舊《唐書》中無傳。志文補充史書記載的不足。
鄭仁泰,名“廣”,字“仁泰”,荥陽開封(今河南開封)人。曾随李淵晉陽起兵,一直是秦王李世民的親兵。奪取關中後,鄭仁泰升任“秦王府帳内旅帥”,成為親兵頭目。參與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門兵變”。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被封為宿松縣公,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拜左衛翊中郎将,不久授左屯衛将軍,改封同安郡王。
在李治當了皇帝後,鄭仁泰繼續得到重用。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拜左武衛大将軍,為廬山、降水、鐵勒三大總管,使持節都督涼、甘、肅、伊、瓜、沙等6州諸軍事,任涼州刺史。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十一月十九日卒,終年62歲。次年(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月二十三日陪葬昭陵。
鄭仁泰墓前石羊
(部分圖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