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闆日報》8月17日(記者 金小莫)7月中下旬,深圳市政府連推三項涉及生命科學産業的相關政策,要支持深圳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産業。這一下子在投資圈裡刷了屏。
以電子科技起家的深圳如何來做生物醫藥?相對北京、上海來說,缺少名醫大院資源的深圳涉足醫學産業似乎也不具備優勢。業内在感歎深圳“豪橫”的同時,也對深圳的醫學産業充滿好奇。
位于深圳市福田區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河套)是深圳醫藥産業闆塊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在媒體上,不少人将之稱為是科創的“黃金海岸”。日前,《科創闆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線走訪。
平均每平方公裡有近40個高端科創項目
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稱,該園區總面積僅3.89平方公裡,相關産業規建始于2019年至2020年期間,拟聚焦于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這三個方向,目前已推動落地150餘個高端科創項目。
記者在心裡算了個賬:于1992年規劃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規劃面積有25平方公裡,北京昌平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産業面積有18.81萬平方米,合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面積有128平方公裡,對比之下,3.89平方公裡堪稱是“迷你”科創産業園了。
讓記者意外的是,這裡的創新濃度卻很高。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河套的“國際生物醫藥産業園”中,入駐着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晶泰科技、聯影醫療等産學研單位——都是頭部,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全球排名第13位,晶泰科技和聯影醫療則分别是AI 藥物發現、醫學影像設備領域最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
“整個園區的物理面積不大、資源有限,鑒于此,在對園區進行規劃時,我們就明确了‘聚焦’二字:先集中力量攻克一個産業方向,打出品牌、做出影響力;再把這套方法和理念複制到下一個産業方向上。”河套合作區建設發展事務署(下稱:河套合作區事務署)科創産業部部長張潇藝對《科創闆日報》記者解釋稱。
而在具體的産業方向選擇上,又由于河套特殊的地理和曆史關系,生命科學成了園區規建時最先推動發展的産業。
與香港共享的“黃金海岸”
《科創闆日報》記者在園區走訪時了解到,這種特殊的“關系”主要指的是與香港。
汽車拐個彎,進入深圳福田保稅區,手機導航顯示,保稅區的南邊緊挨着一灣深圳河,河的對岸就是香港。“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直接望到香港元朗的高樓。”司機介紹稱。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自1991年起,深圳這片河岸的發展就已與香港緊密關聯。
曆史資料顯示,1997年,深圳與香港政府圍繞深圳河開展了防洪排澇工程,将深圳河截彎取直之後,新舊河道之間共形成了3.89平方公裡的新增面積,這就是“河套地區”,其中,有3.02平方公裡位于深圳市轄内,包括皇崗口岸片區和福田保稅區片區。
《科創闆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整片區域最多的系倉儲大樓,配合縱橫交錯的道路,顯示出深港之間曾有密切的物流關系;其中,又有許多大樓開始重修,透露出一絲新的迹象。
據工作人員介紹,作為全國最早的保稅區之一,福田保稅區在改革開放和外貿發展過程中入駐了大量物流倉儲企業;到2017年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被提上日程;再到2019年,河套上升為國家戰略平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平台。
福田保稅區也經曆從傳統保稅倉儲物流到“高精尖”科技研發創新的産業革新和轉型升級。
甯缺毋濫的産業策略
在重新導入産業資源之前,河套最先做了一件事:梳理産業鍊條。
“與全國各地其他的産業園區相比,位于深圳市中心的河套地理面積并不大,但是這樣得天獨厚的位置條件卻又是非常稀缺的。多位領導在河套視察的時候都表達了同一個觀點:河套不能隻立足于當下,一定要聚焦、瞄準高精尖項目,為未來培育出新動力。”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稱,在這種思路下,河套在招商引資上不設硬性指标考核,不求快、隻要精。
對于産業的未來動能,很大一塊立足于基礎科研,這也是河套的短闆。
記者了解到,在對整個園區進行産業規劃時,圍繞高精尖項目,河套開展了全産業鍊的布局,其中,基礎科研最主要的“源頭活水”,來自香港。
“我們最早引進了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5所‘世界百強’高校的10個科研項目或研究院,其中有三個研究院是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再加上2020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檢查、醫療器械審評檢查兩個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落地河套,園區企業可以不用再去北京辦理相關審批手續。這樣一來,河套的生物醫藥産業算是紮下了根。”張潇藝介紹稱。
也是基于這層關系,在進行産業規劃時,河套自然而然将生命科學放在了前面。
兩幢樓裡的未來産業
汽車抵達目的地,兩座“國際生物醫藥産業園”(一期、二期)赫然在前。記者看到,說是産業園,其實它們是兩幢樓宇。
其中,一期建築面積共3萬多平,這裡率先入駐着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後者在這裡打造了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台、該校的葉德全教授在此主持着大灣區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獲悉,園區裡另與薛其坤院士、俞大鵬教授等(記者注:兩位均為量子物理學專家)建立和合作,由他們負責在園區内建設成果專業基地。
“我們對引入項目領銜科學家全職或工作時限有明确要求,以确保每一個項目都能更快更好的發展。”張潇藝稱。
另一側的二期則是一幢9層樓高的辦公樓,入駐着晶泰科技、聯影醫療、希格生科等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企業。園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二期園區的建築面積共6.9萬平,已落地的入孵項目約有20個,另有十餘個項目在洽談中,簽約入駐率基本達到了100%。這可以說是非常搶手了。
據了解,河套預計于今年年底另将推出總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的生物醫藥産業園三期;另有21萬平米的科研空間深港開放創新中心正在建設中,預計可于2023年竣工,未來将做為國家藥監局兩個分中心永久辦公地,并為園區企業提供高标準的幹、濕實驗室、公共試驗平台空間。
另一方面,張潇藝也坦言稱,對于那些被納入園區的企業,河套方面給到的扶持政策是非常豐厚且“務實”的。
比如,對于入駐企業中的高層次人才,被認定為孔雀人才後,将直接給與百萬級現金獎勵;為鼓勵深港産學研協同,進一步暢通基礎研究到産業化的快速實現路徑,對入駐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産業化項目建設,分别最高支持5000萬元,對深圳市級及以上重大功能型平台,最高配套支持1億元。
“卷”出來的服務質量
在走訪中,《科創闆日報》記者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後天所賦予的政策優勢,河套獨特的“靈魂”特質又是什麼?畢竟前者是可以複制、可模仿的,後者才是河套在與全國各地其他産業園區之間構築的的核心壁壘。
在走訪中,受訪者們無心說出的一個詞似乎給出了答案:“卷”。
“深圳市的市府領導班子實行‘鍊長制’,一個市長負責一個産業鍊,産業鍊的龍頭企業有任何疑難雜症,直接對應到人解決。在整個高層的帶動下,我們深圳的服務意識是很強的,企業來了這裡不用有什麼後顧之憂,安心發展企業就好了。”張潇藝稱。
比如說,在資金扶持上,據了解,企業到深圳落地後,從初創期開始,位于福田的深圳金融區就有大量的風投基金可以導入;後期,企業需要上市融資,深交所也可以對接。
“政府也有一些引導基金、扶持政策,我們的做法是,當企業達到了某一階段後,适時給出政策補貼,而不是一口氣全給完;政府的産業投資,也是不占有企業任何股份、知識産權的,隻要企業能做起來就行。”相關人員介紹稱。
這點,《科創闆日報》記者在與企業交流的過程中,也得到了企業的認可。
采訪末了,張潇藝不無動情地對記者稱,她自己于2019年加入河套,負責科創項目的對接,彼時整個園區内近一半的樓都空着,而今,她一年對接的創業就已不下百餘個。
“能夠參與到河套這個國家平台建設中,本身也是很有意義的事。”張潇藝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