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小一時空)
折柳相送!
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
《詩經.小雅.采薇》裡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柳樹,有其深厚的曆史淵源。
據記述,隋炀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并親自種植,禦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柳樹的得名源自柳樹的木頭作業法。
木材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簡陋,伐取粗大樹幹非常困難,而用伐取兩寸來粗的樹枝則比較方便。
人們發現,柳樹伐過枝幹後,茬口處能夠萌生新枝條,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
正是因為柳樹萌枝能力最突出,便形成了對柳樹的頭木作業,在一定高度截去樹冠,促進新枝萌生,每隔幾年伐取枝條利用。
這便是柳樹得名的所在。“柳”字與“留”字讀音相同,“柳樹”即“留樹”。
柳樹,總是和送别相連。
一是因"柳" 與"留" 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用離别贈柳來表示戀戀不舍的心意。
千絲萬縷的柳絲,猶如人們心中剪不斷理還亂的縷縷相思情…
其實古人送行折柳相送,還有更深層次的寓意。
如前所述,柳樹是很容易發新枝的樹木。
親人離别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生意盎然。
所以代表着心中的美好祝願。
(公衆号:小一時空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