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清明這首詩的經典詩句是什麼

清明這首詩的經典詩句是什麼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03 23:53:15

  1、全詩皆為經典: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這首詩經典體現在哪?

  詩中有舞台:野外的路上;有布景:那就是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 有人物:那就是行人和牧童;有對話和動作:借問,問酒家在何處,以及牧童的肢體語言:遙指遠方的杏花村。

  而這幕劇是象征的。“行人”忽略了具體姓名,而代表着所有人,暗示着所有人共通的某種命運。什麼是行人?蘇東坡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在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活着就是行旅之人。孔子說“生無所息”。隻有死亡是歸宿,活着的都是行人,也就是“懷着永恒的鄉愁去尋找家園”的人。

  這就跟“清明時節”聯系起來了,詩中人永别了祖先親人,隻剩自己一個人走在漫漫長途之上,過去的永遠已經過去,未來的還不知何時會來。這已經很讓人難受了,又恰逢紛紛的細雨,那麼細,那麼密,那麼亂,無邊無際,無止無休,這就更加加重了抑郁的心情。

  由此可以重構出一個詩中人的形象:荒郊野外,孤零零的一個人,置身于紛紛細雨之中,已經永久的失去家園,還在無望地尋找歸宿。其中的心情,直白地說出來,就是欲斷魂,即将要斷魂,一種千鈞一發,即将要到臨界點的感覺。

  他的痛感大概等同于斷腸吧,斷腸是因傷心而肝腸寸斷。這有一個傳說,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有個大官到蜀地去,船經三峽,他的手下捉到一隻猿寶寶,猿媽媽豈能舍得,故沿岸且追随且哀鳴,經數百裡仍不肯離去,後來跳到船上,氣絕而亡。剖開它的肚子,隻見腸已裂成一寸一寸了。顯然,這是心痛到了極點,以緻肉體已無法承受;腸既斷,随即就是心之斷、魂之斷。

  怎麼釋放這種内心的苦悶呢?詩中人想到了酒,想借酒消愁。而隻能解酒消愁,又可見詩中人的心情難以傾訴,無可告訴,是無人可以傾訴、無法言表的那種悲哀。這既是感傷的消解,又是感傷的體現,近似于“借酒消愁愁更愁”。借酒消愁,又提供了一種模式,一種排遣感情的模式。總之,杜牧的《清明》像獨幕劇,因而是具體生動的;又是象征深邃的,因此能喚起普遍的共通感:故而被讀者奉為經典,傳誦不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