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朋友對“羅生門”這個詞不會感到陌生,它被廣泛用在漫畫、文學、影視和新聞報道中。
在《火影忍者》中,左近和右近可以合力施展出“一重羅生門”的忍術,更高的還有大蛇丸的“三重羅生門”,初代火影千手柱間甚至可以施展“五重羅生門”。
(一重羅生門)
還有黑澤明執導的懸疑電影《羅生門》,曾斬獲多項大獎。
那麼“羅生門”究竟指的是什麼,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羅生門”的“前世今生”:
起源羅生門 (Rashōmon),又叫羅城門 (Rajōmon),是日本古京都(平安京)中央通往南北的朱雀大道上,南端的一個城門。
平安京效仿隋唐長安和洛陽所建。建築群呈長方形排列,朱雀路為軸,貫通南北,分為東西二京,中間為皇宮,正面便是羅城門。
(平安京示意圖)
演變平安時代中期皇室頹廢,宮廷上下奢華糜爛之風盛行,到了後期又接連遭遇了地震、台風和饑荒等大災,導緻平安城外民不聊生、屍橫遍野,宛如地獄。
這時的平安城内卻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的景象。城外城内一門之隔,一個似人間一個似地獄,因此人們形象地稱“羅生門”為“地獄之門”。
1.關于“羅生門”最早和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今昔物語》,這本著作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奇聞逸事和佛教故事之集大成者,共三十一卷。
“羅生門”相關的内容大緻來源于《今昔物語》第二十九卷和第三十一卷的三個故事:《在羅城門樓上發現死人的盜賊》和《攜妻同赴丹波國的丈夫在大江山被綁》、《在東宮侍衛班房門前賣魚的老妪》。
2.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今昔物語》,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故事進行了改編,在1915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羅生門》。
《羅生門》是在芥川龍之介失戀且悲觀厭世的情緒下創作的,整部作品充斥着陰沉、消極的氣息。作者通過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善惡轉變,發出了“要生存還是要道德”的人性拷問,更是将這種氣息推向了極緻。
電影《羅生門》是黑澤明執導,于1950年8月26日在日本上映的影片。劇本取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的場景為背景,并保留小說中仆人的角色,再結合芥川龍之介的另一部短篇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
電影講述了行腳僧、樵夫、雜工3人在羅生門下避雨聊天,在聊到武士金澤武弘被強盜殺害一案時,每個人由于立場、利害關系不同各執一詞,使得案情更加撲朔迷離的故事。
電影上映後斬獲多項大獎,黑澤明一戰成名,最終成為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首位亞洲導演。
“羅生門”由最開始指代城門,經過時間的洗禮逐漸演變成了“地獄之門”的意思。
在電影《羅生門》上映後,又延伸出了“事件的當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編造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使得事件的真相更加撲朔迷離”之意。
現在,“羅生門”更是一種重要的叙事手法。在描述事件時,可以像拼圖一樣,從多個視角對事件進行呈現,由于叙述者都是不可靠的,最後拼湊出來的故事通常沒有明确的真相,留給了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和收藏,謝謝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