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機構是國子監。國子監是明清兩代最高學府,照規定必須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官僚子弟,此種蔭生亦稱蔭監。
國子監曆史:兩漢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稱為太學, 漢武帝設置太學也是承襲 了傳授儒家經典最高學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258年)東吳景帝孫休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诏立五經博士,為建業太學之濫觞。
西晉晉武帝鹹甯四年(278年)初立國子學。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晉書 卷二十四 職官志》記載:鹹甯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國子學限五品官以上貴族子弟方可入學。但國子學在西晉并不景氣,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後,時興時廢。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建業太學中斷。晉武帝死後,中原八王之亂,以王導、謝安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擁着西晉皇族琅邪王司馬睿,倉促南渡至建邺(今南京),史稱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并在雞籠山下建立建康太學。西晉末(313年),因為晉愍帝的名字叫司馬邺,為了避他的名諱,又把建邺縣改稱建康縣。後宋、齊、梁、陳先後在建康建立建康太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