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适合中小學生讀嗎? 一、寫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常睡不着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曆》《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曆,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道德經适合中小學生讀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寫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常睡不着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曆》《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曆,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争奪霸主地位,戰争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内容概述: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有說它是言哲思的,有說它是言智術的,有說它是言兵事的。但它總的是說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經》或可稱《得道經》。《道德經》文約義豐,全書5千餘言,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稱《道經》,下篇稱《德經》。《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表達了宇宙和自然的總規律,《德經》說的是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表達了人類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道德經》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經世緻用之學。
《道德經》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一部曆代學者已經研究了兩千多年的皇皇巨著,深奧不好懂,故常使人望“道”興歎,不得其門而入。作者鬥膽略作介紹,然終難窺堂奧。
“道”乃萬物總規律。
“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 在《道德經》中提到了70多次。老子首先提出了“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所謂“道生天地萬物”。這非關本文宗旨,謹從略。此外,老子說“道”,還具有萬物的共性,萬物的總法則的涵義,韓非子雲:“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 稽是考量之意,他正是把“道”解釋為萬物的總法則的。
“道”本來是指人行走的道路,經過引伸具有“規律”、“法則”的意思。如“天道”系指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的過程和規律;“人道”則指人類社會秩序,包括道德規範、道理和原則等。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涵義,認為“道”是自然和社會變化的總規律。“天”、“地”、“人”都要以“道”為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25章,以後隻列章)大德之人的行動也要“唯道是從”(21章)。日月星辰按道(自然規律)而運行;樹木花草依道而生息。人有道而前進,人無道即碰壁,明君有道而國盛,暴君無道而政亡。因此說,不學“道”不足于修身;不識“道”不足以治國。
柔弱勝剛強。
這句話概括自78章,後人也常以“守柔”來表示老子的這一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沖擊堅硬的東西,卻沒有勝過水的……弱能勝強,柔能克剛,這道理天下人盡知,卻無人能實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76章)人在活着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死後軀體卻是僵硬的。草木生存之際也是柔軟脆嫩的,死亡之後就變得幹枯了。堅固強硬屬于死亡,柔弱則歸于生存。因此,用兵逞強不會勝利,樹木強硬就會折斷。堅固強大走向衰落,柔弱則向上發展。
老子号召人們向柔弱的水的品質學習,柔弱勝剛強。對人而言,不可逞強。人之處世,必經謙虛謹慎,以“柔弱”為原則。“善用人者為之下”(68章)善于用人的人對人就須謙和恭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66章)因此聖賢之人要想處在人上,必須對人表示謙下;要想處在人的前面,必須把人放在自身的前面。聖人從來不自以為是,也不自高自大,不與人争,所以天下沒有誰能争得赢他。
無為而治。
“自然無為”是“道”的特征。老了雲“道法自然”,(25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大道永遠是無所作為的,但卻無所不做。“道”對天地萬物并不妄加幹涉,讓他們按其本性自由發展,結果卻是美好的。這裡“自然”、“無為”其實說的一回事,“自然”是自然而然,順其本性發展;“無為”則從另一面講,意思是不妄為,不随意幹涉之意。 “為無為,則無不治。”(3章)以“無為”的方式去做,那天下就不可能得不到治理了。“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57章)這裡的“我”指的是有道的人(聖賢領導),我無所作為,人民就自我化育(自然生長和培育萬物);我好清靜,人民就自然純正;我不擾民生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沒有貪欲,人民就自然樸實。
三、經典選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四、作品賞析:
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豐碑,是源遠留長的中華民族志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千多年來,它深刻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思想心理和社會生活。全面地把握這一光輝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華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關鍵之一。站在時代的高度,宏觀視野和戰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證《道德經》及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對于在全球化條件下重建中華文化,顯揚其本真主義和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老子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發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真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