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靈隐禅蹤,作為三評西湖十景之一的代表,靈隐寺,始建于1600年前,為杭州最早的古寺名刹,地處杭州西湖西的山嶺之中,背依北高峰,面迎飛來峰,兩峰挾峙,山地平緩,四周林青木秀,鳥鳴山幽,雲飄霧浮。古有高僧曾歎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鹫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隐”,去靈隐追禅問道再合适不過了。
2、六和聽濤,三評西湖十景之二,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吳越王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師建造了六和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六和塔原有塔院開化寺,其中有一楹聯寫道:“燈傳慧業三摩地,鼓應潮聲八月天”,此為六和聽濤之意。
3、楊堤景行,景行橋是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台山,自南宋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且這裡經常德賢彙集,所以橋名題作“景行”。在這裡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有着熏熏的德風拂揉着人的面頰,名副其實的十景之一。
4、萬松書緣,原為建于唐貞元年間的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在報恩寺舊址上修繕改建,使山上松林密布,故叫萬松書院。它也是明末清初時杭州最大的書院,康乾兩帝南巡時,賜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民間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結伴就讀于萬松嶺上的傳說,梁祝堅貞不渝的愛情是因書成緣,後來書院發展成了杭城最大的姻緣牽線之地,故取名“萬松書緣”。
5、嶽墓栖霞,背靠栖霞嶺,嶽墓位于蘇堤北面,每當夕陽西下時,嶽墓上便有了一道道霞光,非常絢美,因而得名“嶽墓栖霞”。景名中的“栖霞”二字既巧妙地借用了嶽墓所在地栖霞嶺的地名,借景栖霞嶺,同時又以此借喻嶽飛的碧血丹心,盡忠報國,心昭天日。離離墓草映晚霞,清風伴月寫丹心,映出的是曆史無盡地滄桑。
6、梅塢春早,此地盛産茶葉,為“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梅家塢溪谷深廣,常年草木繁盛,峰巒疊翠,即使數九寒冬,也不掩如春天氣象。“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每當清明時節,雲霧缭繞的山坡上,采茶女的身影隐現在碧綠如茵的茶園之間,鳥鳴茶歌,婉轉相應,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靈氣,也是春天西湖獨特的人文景色。
7、湖濱晴雨,湖濱位于西湖和城市的接壤之地,不但可以一覽西湖的三面雲山,更是品鑒陰晴雨霧的好地方。尤其是多雨時節,漫步湖濱,但見煙雨蒙蒙,水天一色,西子湖如西子風鬟霧鬓,若隐若現,更有一種迷人的朦胧美,“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比喻得恰到好處。
8、北街夢尋,北山街東起環城北路、西至靈隐路、南傍裡西湖、北靠寶石山,它是以秀美山水為載體,以曆史文化為靈魂,以近代建築為骨架,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曆史、文化街區。它有浙贛鐵路局舊址、秋水山莊、巴金老人的珍貴“手迹”、菩提精舍、靜逸别墅等景觀。僅一條長僅千餘米的北山街,風光绮麗、蜿蜒漫長,卻能串起許多萦繞人心的魂夢。
9、三台雲水,三台山景區集浙江山地和江南水鄉風貌于一身,它以浴鹄灣景區為核心,東靠楊公堤,西臨三台山路,北至烏龜潭景區,南到虎跑路。重新修複後的三台山景區内恢複了先賢堂、黃公望故居、黃篾樓水軒、武狀元坊、霁虹橋、三台夢迹等故迹,亭閣宛然,花木蔥茏,與周圍的環境十分協調。
10、錢祠表忠,錢王祠在杭州西湖湧金池南,與嶽廟隔西湖相望,其前身是表彰五代吳越國王錢氏的表忠觀,始建于公元1079年,清代以後稱錢王祠。康熙、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順遺庥”等禦題。祠内有蘇東坡所寫的《表忠觀碑記》,叙述了吳越國三代錢王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五代時期,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終納土歸宋的事迹。“錢祠表忠”,既寫出了杭州百姓對于錢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現出了西湖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