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相馬”這個成語在中國可以說是大家平常非常熟悉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出自唐代大詩人韓語的名言更是路人皆知。但是小編不經意間發現了關于這個成語的兩個故事,兩個故事闡述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第一個故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代表主流思想的故事。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别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裡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
第二個故事語出《莊子.馬蹄》 馬馬的蹄子可以用來踐踏霜雪,毛可以用來抵禦風寒,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時揚起蹄腳奮力跳躍,這就是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正殿,對馬來說沒有什麼用處。等到有一天世上出來一個人叫伯樂,說:“我善于管理馬。”于是用燒紅的鐵器灼炙馬毛,用剪刀修剔馬鬃,鑿削馬蹄甲,烙制馬印記,用絡頭和絆繩來拴連它們,用馬槽和馬床來編排它們。
這樣一來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餓了不給吃,渴了不給喝,讓它們快速驅馳,讓它們急驟奔跑,讓它們步伐整齊,讓它們行動劃一,前有馬口橫木和馬絡裝飾的限制,後有皮鞭和竹條的威逼,這樣一來馬就死過半數了。莊子主張摒棄仁義和禮樂,取消一切束縛和羁絆,讓社會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文章對于仁義、禮樂的虛僞性、蒙蔽性揭露是深刻的。
這兩個故事代表了中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觀點,你更傾向于那種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