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道教靜坐與正念、冥想的異同,也許你就能找到回歸本源的方法。
時下,正念似乎成為一種新的養生趨勢,流行在各個圈子之内,仿佛一時之間,正念成為了一種新的心靈歸宿,隻要正念就能夠找回平靜、尋回本源。一如曾幾何時的冥想一般。
然若細細剖析,我們卻能發現,其實這一切,早就藏在了老祖宗的智慧之中,就在我們傳統文化的道家智慧之中。本文從莊子「坐忘」引入,帶你看一看到底什麼是正念與冥想。
先上結論,坐忘是一種道家靜坐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直擊本源的方法體系,正念可以是一種入門的方式,冥想則是更深一層的狀态。
「坐忘=體系,正念=方法,冥想=狀态」
正念,是以一顆覺察的心在此時此刻,不管你覺察到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都如實地覺察它的正面與負面,是一種當下的平衡。它的關鍵點在于通過覺察自己内心的狀态,并且學會接納這些狀态,從而達到調節情緒以及心理等狀态的作用
正念之所以被越來越多人關注,是因為它被納入心理療法,對于現代人來說,是一種融彙了科學與所謂玄學的選擇。正是因為正念本身就是一種有迹可循的心理過程,它包含了“有意識地”覺察、專注于當下以及不評判。才會令人覺得更加親近。
可正念這個概念本身,其實還是源自于宗教,它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從坐禅、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逐步成為了一種精神訓練的方法。這裡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正念本身,就是作為一種方法,一種工具而存在。其核心就在于摒棄了多餘的雜念,通過專注當下進入某種狀态,至于是什麼狀态?我們就要看下一條了。
2、再談談冥想
與其說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不如說冥想本身就是一種意識改變後進入的狀态。在冥想的狀态裡,我們可以獲得深度的甯靜狀态,增強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态。
冥想是入定的一種狀态,意味着把我們的心意向内收攝,專注在本源的意識之中,通過冥想,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變得專注而清醒。而進入這種方式的途徑有很多種,正念就是其一。
這時候,我們不妨看一下正念的重點也就是專注當下,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變得專注而清醒,它與冥想可以說完整的嫁接起來一條完整的鍊條,由方法進入了狀态。
那麼雖然這裡說了深度甯靜已經增強自我,為什麼冥想的狀态卻沒有更加細緻的描述呢?其實正是因為我們進入冥想後的意識會持續處于全然無波動狀态。也是無法進行描述的,唯有體驗和進入。畢竟一旦那種感覺被描述,便不再是冥想的狀态了,就變成了表達。而這一點,恰好應對了我們所說的坐忘的體系之中。
3、這就是坐忘
提起坐忘,就不得不提到莊子,作為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他是與老子并稱“老莊”的人物。縱觀《莊子》,其實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明白,他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其關鍵點就在于如何擴大人的内在生命。
而針對這樣的問題,他開創了“心齋”與“坐忘”,成為達到理想的手段,“逍遙遊”則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心齋”與“坐忘”的方法。其中“心齋”實現了心靈的虛靜精純,而“坐忘”則在融合了心齋的方法後,引入了靜坐的姿态,與所謂“忘”的狀态,達到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态。
其實,初見總會有人執着于坐忘的‘坐’字,将其延展為一種簡單的靜坐手段與方法,卻忽視了這裡的“坐”是一種由形式進入實質的途徑,就像過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戀它了。更簡單來說,坐是為了求心齋,是為了體靜而心靜的一種方式,而心靜的方法,則擁有許多種方法,「恰好」我們前文所說的正念,就是其中一種。
而“忘”呢,則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現實世界的種種規則之後心無挂礙的狀态,什麼是超越現實心無挂礙?實際上就是專注于心,達到深度甯靜,說到這裡,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識?沒錯,它正是冥想所達到的一種狀态。而這種忘是更大的,随着狀态更加深入,就能達到“逍遙遊”的狀态了,再就是達到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于無窮。
4、最後品品坐忘與參禅
雖然道家坐忘與佛家參禅在各自修煉體系中的地位基本相當,都是得道的必要條件和直接力量。但要注意二者的核心卻是截然不同的,而為什麼說正念是可用的工具,冥想是類似的狀态,卻并非坐忘,關鍵就在于此!
我們要知道,參禅的對象是禅,坐忘的對象是物我。故而參禅有漸修也有頓悟,因為其是對于“禅”的領悟狀态,反觀坐忘則隻能是漸修,因為坐忘的核心是直指自身的,沒有捷徑,也不能一蹴而就。
再提一句,為何道家種種,這裡獨獨要将坐忘與正念還有冥想關聯的,也是因為莊子的核心雖然在靜,但更深入的則是在修煉個體内在的世界,這與一些方法其實就有了本質上的區别,因為個人的天地,最終超越的方式還是在現實之中,而非避世。所以與現代社會流行的冥想以及正念擁有根源上的一緻性。
故而,如果你真的對正念與冥想有興趣,不妨多了解一下坐忘,這既是一種眼界的開拓思維的升華,也能真切感受到曆史文化留存下來的大智慧與大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