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時期,古琴就盛行一時,被文人士大夫用以陶冶情操、寄托思緒。到了現代,古琴之風重歸流行,一部分人因為熱愛選擇了習琴,而也有一部分人是為了附庸風雅。
其實很多人都無法靜下心來去欣賞古琴的美,認為它聲音低沉,不夠清亮歡快。但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适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古琴的聲音大小正好适中,體現了“中和”之美,所以可以帶給人心靈上的慰藉,治愈心情。
另外,古琴因弦位長,在琴面上按弦上下彈奏豐富走手音時,音量總是呈現出由大到小、由強到弱的“弱化”和“漸微”的趨勢。這樣斷而複續的演奏方式營造出發音疏淡空靈、若有若無的效果,使琴樂的演奏具有虛靈、悠遠、缥缈的意境,這也正是琴樂的高妙之處。
若你見過學古琴的人,一定會發現,他們可不隻有一項技能。除了琴道,茶道、香道等皆有涉足。他們非常明白,學古琴不單單隻是把樂曲彈出來,樂曲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才是最堅實的力量。所以他們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将之與古琴相結合。
徐上瀛在《溪山琴況》中說,“明心見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在學古琴的人身上,你總會感受到一種豁達開闊的性情。彈琴時的他們總能凝神聚氣,避開塵世紛擾,心性入定。極緻的專注,淬煉心性,養成自我,這樣的古琴人怎能不自帶氣質魅力呢?
而且古琴适合全年齡段的人學習。人在青少年這個年齡段,聰明、有靈性,接受能力強。在古琴演奏上很容易取得成績。中年階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工作節奏緊張。那麼學習古琴可以舒緩他們的心情、釋放壓力。處于老年階段的人迎來了退休生活,每天的生活比較枯燥。他們可以通過學習古琴來修身養性,豐富生活。所以說古琴,是樂器,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但很多人認為古琴并不能産生看得見的價值,遠沒有遊戲來得好玩,也沒有賺錢來得實在,花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也許在别的地方能産生不少經濟價值,而在古琴上可能什麼也不會有,這也許是很多人堅持不下來的原因。事實上,古琴作為載道之器是精選良材加善斫而造成的精美的物化藝術品。古色古香、典雅古樸的古琴是中華民族傳統樂器的典範,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物質财富的确很重要,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相信古琴的學習熱潮會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樂器,也會讓更多的人通過修習琴樂達到修養身心的狀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