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實施方案?随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産品市場與要素市場日趨一體化,市場風險也越來越突出強化經濟主體在市場中的責任,通過審計評價其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并促進其激勵約束機制的完善,成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因此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時,審計環境的變化對審計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審計目标逐漸從以真實性、合法性為主向真實性、合法性與效益性并重轉變;審計内容從财務收支向經濟效益、政府績效領域拓展;審計方法從賬項基礎審計逐步轉向制度基礎審計,并進一步延伸到審計技術含量較高的風險導向審計;審計手段從傳統的手工審計轉向計算機審計和聯網審計;社會對審計質量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對于從事工程審計工作來說,不僅要求從業人員熟練掌握相關工程、建築、會計、管理、法律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即複合型知識結構),而且還需要系統掌握審計的運行規律,準确把握有關政策法規,能夠創造性運用諸多學科知識,全面地、動态地分析和解決工程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複雜的問題這些對工程審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工程審計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審計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實施方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随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産品市場與要素市場日趨一體化,市場風險也越來越突出。強化經濟主體在市場中的責任,通過審計評價其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并促進其激勵約束機制的完善,成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因此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時,審計環境的變化對審計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審計目标逐漸從以真實性、合法性為主向真實性、合法性與效益性并重轉變;審計内容從财務收支向經濟效益、政府績效領域拓展;審計方法從賬項基礎審計逐步轉向制度基礎審計,并進一步延伸到審計技術含量較高的風險導向審計;審計手段從傳統的手工審計轉向計算機審計和聯網審計;社會對審計質量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對于從事工程審計工作來說,不僅要求從業人員熟練掌握相關工程、建築、會計、管理、法律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即複合型知識結構),而且還需要系統掌握審計的運行規律,準确把握有關政策法規,能夠創造性運用諸多學科知識,全面地、動态地分析和解決工程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複雜的問題。這些對工程審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工程審計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工程審計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工程審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着教育過于書面化和機械化、授課方式互動不足、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實務工作要求等問題。開設的實務課程或者案例課程過于側重以教科書為主導灌輸審計的基礎知識和審計的技術方法,教學過于程序化,從而導緻學生缺乏對審計概念、審計知識的深入思考,更是缺乏實戰動手能力。很多授課的老師也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務經驗,這樣的教學就很難适應審計實務工作的需求。随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中,同樣對于工程審計人才也是如此。如果一味的“閉門造車”,不及時跟蹤社會動态趨勢,課程設置、教材編制、教學要求幾年、甚至十幾年沒變化,脫離了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培養出來的學生是跟不上市場的要求和變化的。因此,要培養合格且優秀的工程審計人才,必須克服和剔除這些教學弊端,适應市場變化,新确立工程審計人才的培養目标,改革工程審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與途徑
1.人才培養目标突出審計特色
一般的院校都是将審計專業隸屬于會計專業,而我校的工程審計方向是隸屬于工程管理專業,但其人才培養目标定位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管理專業,知識結構也有着較為鮮明的特點:即在工程技術、工程法律、工程經濟和工程管理等四個方面傳統内容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我校審計學科的優勢強化了工程審計,更多地側重于培養從事建設投資領域宏觀控制和微觀監督等方面的複合型審計人才。
2.依托校内外資源,夯實工程基礎
學校整體強調的是大審計平台建設,作為工程審計來說還要強調夯實工程技術基礎。但夯實工程技術基礎不是就技術論技術,而應是作為審計監督者應該具備的技術基礎;是适當的‘廣開渠’,而不是過度的‘深挖井’。我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進行了科學合理地安排,工程審計所需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是能夠讓學生有效掌握的。因此,我們在加強工程技術類師資力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實物模型、現場參觀、工地實習、模拟實訓等實踐教學内容的充實和效果。另外,南京有多所頗具實力的工科院校,具有豐富的工程技術類學科資源,我們也通過适當地方式整合了這些資源。
3.打造和完善“複合型”教學體系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為了培養複合型的工程審計人才,完善課程體系,體現以工程技術為基礎、工程法律為依據、工程經濟與管理為核心、工程審計為特色的知識結構,我們對傳統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中一些偏于微觀管理和細節技術的課程進行适當濃縮和歸并,因為這類課程定位是服務于施工現場管理的,管理定位過強。同時有機地增加傳統方案中缺少的工程審計、工程财務、工程評價等方面的課程,這類課程定位是服務于工程控制和監督的,強化監督定位。
4.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在加強學生工程管理和工程審計方面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同時,考慮到本專業實踐應用性較強,強化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培養也是非常關鍵的。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标,我們的一個關鍵舉措就是:注重師資團隊的專業結構互補性,強調師資個人的知識結構複合性(如‘雙師型’隊伍建設),目前本專業的骨幹教師大多具備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咨詢工程師及内審師等執業資格。同時在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特别強化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結合課程的專業特點,具體強化五大核心技能培養: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評估能力;工程概預算編制和審核能力;工程項目的規劃和管理能力;計算機的專業應用能力;土木工程基本技能。特别強化學生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建築CAD、工程審計電算化、概預算編制電算化、工程項目管理現代化)。
5.以實驗室建設為平台,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是:将實驗教學與實訓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教學、參觀工地、設計模拟、實習與軟件應用、網絡課程等教學技術和方法的立體化運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實踐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如,在《建築工程概論》這門課程中,我們安排了多次參觀施工現場以增加感性認識的實踐教學環節;在《建設項目預算》課程中,我們采取了實地測量工程量和參加實務部門的預算編制等教學方法;在《建設單位會計》課程中,我們充分使用審計實驗室,進行會計模拟;在《建設項目審計》課程中,模拟審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達到了課堂教學所不能達到的良好效果。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必須進行實驗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我們的主要做法有:
(1)強化實訓:我們的改革目标是使實驗與社會需要接軌,使今天所學即是明天所用。不僅僅局限于“實驗”,更加注重“實訓”,實驗是課程教學的要求,而實訓是今後實際工作的需要,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科研開發能力,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實訓比實驗更重要。課堂教學與實訓的雙向互動,是實現培養目标的根本途徑;
(2)從單一性、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設計研發性實驗轉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積極建設開放性實驗室,網上開放實驗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工程審計實訓實驗室建設,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新的審計方式,實施“預算跟蹤 聯網核查”審計模式,實現審計工作的“三個轉變”:即從單一的事後審計轉變為事後審計與事中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靜态審計轉變為靜态審計與動态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工程審計領域前沿動态的把握,走上工作崗位後上手更快,發展後勁更大。
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們‘改革’後的培養方案是能夠滿足專業的培養目标定位的。從本專業已畢業的幾屆學生來看,大多學生都進入企事業單位的内審機構和國家審計機關從事工程審計工作,大多用人單位對學生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評價反饋是較為滿意的,且本專業畢業學生普遍反饋認為大學四年的專業知識學習是非常關鍵和有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