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語與佛教有關

成語與佛教有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0:11:25

以下文章來源于中國法律評論

侵删

成語與佛教有關(佛教成語折射出的法律思維)1

成語與佛教有關(佛教成語折射出的法律思維)2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曆史悠久,影響深廣。而漢語成語同樣源遠流長,深受中華民族喜愛。

周東平先生《論佛教對中國傳統法律形式的若幹影響》指出,作為宗教,佛教經典以面向最廣泛的社會群體進行傳播為主要目的。讀漢譯佛典的人都會注意到,佛典中的漢語與中國古典漢語十分不同。

原因之一在于,來自印度、中亞等地的譯者不熟悉漢語,使用了詞彙的特殊表達,或是造大量新詞,用以表現當時在中國沒有的思想、概念,适用既成詞彙時也遠離了其本意。

但是更大的原因在于為了教說大衆,原典中使用了當時的傳說、寓言及日常對話,描繪了當時的日常景象。因此,無論是佛教經典的寫作本身,還是引進中國的過程中,佛典文本都以通俗易懂為原則,以表達清晰為方式。

因此,佛教語言和漢語成語這兩者不可避免地交互滲透。據朱瑞玟先生《佛教成語》統計,漢語成語中至少有500餘條與佛教有關。

成語由于簡明扼要,朗朗上口,所以在不同階層中都較為流行。由佛教而來的成語融入其中,不僅豐富了漢語成語,而且把它特有的佛教思維方式也帶到了人們的法律文化中。

翻檢唐宋以來的勸善說辭和法官判詞,不難發現佛教成語時常躍出其中。因此,值得我們從法律文化的角度予以研究。

相信佛教不殺生教義,少用甚至不用死刑

佛教珍惜生命,勸人不殺生。成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表現了這一思想。

“浮屠”是一種樓閣式佛塔。中國佛塔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覆體式塔”“金剛寶座塔”“過街塔”“花塔”等形制,還有極少數造型十分奇特的“圓筒塔”“九頂塔”“鐘形塔”“球形塔”“阙形塔”,等等。

其中“樓閣式塔”源于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一層塔身相當于一層樓閣,整個佛塔則像一座高層樓閣。早期的樓閣式塔是木制的,易毀于兵火,山西應縣建于遼代的佛宮寺釋迦塔,是碩果僅存的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隋唐以後,多以磚石為建築材料,很多樓閣式塔得以保存至今。

其中最著名的,有陝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蘇蘇州的虎丘塔、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廣東廣州的六榕寺花塔、河北定州的料敵塔、北京的良鄉塔、甯夏銀川的海寶塔等。

在各種形制的塔中,形體最高大的樓閣式塔是漢地佛塔的主要形式。這是因為:漢地的佛教信徒認為,塔是極為神聖的,應該采用高貴的建築形式。

因此,樓閣式塔在中國佛塔中出現得最早,保存下來的也最多。“七級浮屠”,就是塔身為七層的樓閣式塔。建造一座塔身為七層的樓閣式塔,在中國古代的工程技術條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被佛教信徒認為是極大的功德。成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意思就是:救人性命是極大的功德,甚至超過建造七層樓閣式佛塔的功德。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不僅鼓勵人們見義勇為,救治人的生命,同時也使古代判官謹慎對待死刑,盡量不用死刑。輕判死刑犯成為一些判官積累陰德、獲得福報的方式。

宋人翁彥深曾上書朝廷說:官員們都迷信救人一命能夠有“陰德之報”,這種風氣漸漸成型,導緻了法令廢弛。自古以來殺人者當死,但現在的官員認為殺人者都有可以原諒的情節,這其實對被殺死的人是極不公平的,而這種風氣尤其有害的地方是,胥吏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利用官員積攢“陰德”的心态,收受賄賂,放縱富而不仁之人,其實最後被正法的人都是些窮人了。(參見陳義和《佛教觀念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影響初探》,《比較法研究》 2014 年第 4 期) 。

相信罪犯可以棄惡從善

西方以龍勃羅梭為代表的刑事人類學派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論,認為犯罪者通過許多體格和心理的異常現象區别于非犯罪人;犯罪人是人的變種,一種人類學類型,一種退化現象;犯罪人是一種返祖現象,是蛻變到低級的原始人類型;犯罪行為有遺傳性,它從犯罪天賦中産生。佛教不這樣主張,而認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亦稱“苦海回頭”)。

佛教宣稱:整個世界和全部人生都是無邊無際的茫茫苦海,正如《法華經・壽量品》中所說的:“我見諸衆生,沒在于苦海。”隻有按照釋迦牟尼的說教進行修持,才能斷滅“貪欲”“激忿”和“愚癡”,超出生死輪回,達到彼岸的涅槃理想境界。這就叫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苦海”,是一個佛教名詞,用來比喻世俗世界的苦無邊無際。佛教又有“此岸”與“彼岸”的比喻,世俗世界叫做“此岸”,涅檠理想境界叫做“彼岸”——正如《維摩诘經·佛國品》注所做的解釋:“彼岸,淫槃岸也。”

佛教傳入漢地以後,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佛教說教幾乎達到了脍炙人口的程度,意思是:世俗世界就像無邊無際的苦海,隻有努力修行,才能脫離苦海、到達彼岸。

作為ー條成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用來比喻:雖然錯誤或罪過很大,但隻要能夠悔改,就有出路。單說“苦海無邊”,可用來形容巨大的痛苦。單說“回頭是岸”,則用來比喻:知錯能改,就有出路。

為了讓身處苦海的人停止作惡、終止犯意,佛教鼓勵過來人(曾經有過前科的人)“現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有二身、三身乃至十身,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正如《楞嚴經》卷6裡面所說的:“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就叫做“現身說法”。

釋迦牟尼生前,為了能讓不同的人理解和接受佛法,總是根據不同的對象講說不同的内容。這是佛教得以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佛教發生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現身說法”這個詞語,就反映了這個事實。

但“現身說法”作為一條成語,意思發生了變化:以親身經曆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這裡,“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化為“親身經曆”了。因此,人們現在經常讓一些服刑犯向社會“現身說法”,對自己過去的犯罪行為進行忏悔,勸說人們以他為戒,遠離犯意。

也讓一些因為服刑表現較好而得到減刑的人向其他服刑人員“現身說法”,教育後者認罪伏法,立功受獎,争取減刑機會。總之,“現身說法”成為政府和一些社會組織預防犯罪的一種有效辦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