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明節緻自己語錄

清明節緻自己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07:12:12

清明節緻自己語錄(清明不忘來時路)1

作者:洞見·一默

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

《曆書》裡說: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春分後十五天,就是清明,此時處于仲春與暮春之間。

氣溫回升,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所以稱之為清明。

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

在這一天,人們祭祀先祖,寄托哀思;外出郊遊,踏青賞花。

一方面是亡者的祭奠,另一方面則是生者的眷戀。

01

不忘來時路

《弟子規》裡講:“事死者,如事生。”

對待去世的人,要像對待活着的人一樣。

清明的雨水浸濕了墳茔,狐狸兔子也随着氣候轉暖開始打窩。

很多墳墓開始坍塌。

這時候去掃墓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給祖先修葺、打掃居住環境。

這是後輩的懷念儀式,用自己的行動,去重溫血脈裡的溫情。

馮友蘭就曾說:

“行祭禮并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隻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

懷念去世的親人,寄托沉痛的哀思。

讓我們的心靈有所皈依,讓我們的感情得以寄托。

清明節掃墓除了修房子,還需要“挂青”。

在祖先墳頭挂上白紙剪成的紙串。

祖墳上“挂青”越多,也就表明這個家族越興旺。

疫情當下,不便外出,家祭也是很好的選擇。

在家裡,一柱清香拜先人,隻要心意到位,也是一樣的。

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民風自然樸實敦厚。

哀悼祭祀,知恩感恩。

它讓我們不忘先人的恩澤,自勉自強,傳承家風,不堕家聲。

敬一丹說:知道自己的來處,未來人生才有參照。

清明節是一個感性的日子,懷念親人,寄托哀思;

同時也是一個理性的日子,慎終追遠,追根溯源。

讓人體會到生命的有限性,思考着做一個怎樣的人才不是虛度這一生。

清明節緻自己語錄(清明不忘來時路)2

02

不負今朝景

古人說:“梨花風氣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清明不隻是懷念與悼亡,也是遊春與踏青。

唐代有個皇帝覺得掃墓之後遊玩,是對祖先的不尊重,一度下令禁遊。

但是墳地本來就在青山綠水之間,加上春意正濃,禁令很多時候都是一紙空文。

豐子恺曾說:

“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然而在我幼時,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

人們借佛遊春,我們是‘借墓遊春’。”

這并非是不敬,而是另一種關于生命的感悟。

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清明時節攜一衆親朋在蘭亭溪邊席地而坐。

曲水流觞,飲酒賦詩。

把觞盛滿酒,放在溪水中,觞停在誰那裡誰便飲酒作詩。

王羲之玩得盡興,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極力贊美山水之美,暢遊之樂。

一轉筆鋒,卻寫下“修短随化,終期于盡。”

生死無常,一切都美好都将化為烏有。

春日短暫,人生百年,都不過是光陰一瞬。

既然人生終歸寂滅,不如活在當下,不負今朝。

清明已近暮春,春天馬上就要過去了,遊玩何嘗不是惜春。

借墓遊春,又何嘗不是中國人的“向死而生”。

暮春之際,孔子曾帶着幾個弟子在沂水邊聊人生談理想。

有的弟子說想要當将軍,有的弟子想要當外交官,有的弟子想當司儀。

隻有曾點說:

“暮春時節,換上春服,和大人孩子一起到沂水裡遊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而回。”

孔子長歎一聲說:“吾與點也!”

清明時節,天下太平,人人安居樂業,又有什麼比享受這大好春光來的自在呢?

清明節緻自己語錄(清明不忘來時路)3

03

不悲明日事

關于清明節有一個傳說: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

有一次重耳陷入絕境,瀕臨餓死。

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熬了一碗肉湯,重耳才得以活命。

回國之後,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介子推獨自回鄉,陪伴老母隐居綿山。

晉文公親自去找介子推,卻怎麼也找不到。

為了逼他出來,放火燒山。

火熄滅之後,發現介子推已經被燒死在一棵柳樹前。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所有人都要吃冷食。

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

第二年,晉文公來到綿山祭拜介子推。

意外發現介子推背靠的柳樹已經複活,發出新芽。

樹洞裡還有一封衣襟血詩:“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感慨萬千,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這一天被命名為“清明節”。

寒食和清明隻相隔一天。

但是含義卻大不相同。

寒食節禁火以為悼亡,清明節是取火以求新生。

一滅,是為了過去的紀念,一取,是為了求新護生。

表面看似主題相悖的兩個節日,便如此統一和聯系起來。

告别過去,才能迎接更好的明天。

清明時節,人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是放風筝。

冬日難捱,人體内難免會有“郁郁之氣”。

此時春暖花開,萬物生發,正好适合出門散發纾解。

人們把災病都寫在風筝上,把風筝放飛後,便剪斷牽線,任憑風把它們送走。

象征着所有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筝帶走了。

這便是“放郁”。

清明像是一個節點,一個告别悲傷,奔赴希望的節點。

冬去春來,周而複始。

有人離開,又有新生命的降臨。

人終究是要往前看,往前走,一切為了生者活得更好。

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

清明時節,氣候變暖,雨水充沛,農事開始繁忙起來。

人們種瓜種豆,開啟一年的春耕。

一畝田,一顆種,一頭牛,一爬犁,固然有辛勞,但更多的卻是未來的期許,豐收的期待。

正如蘇轼所言: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清明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後面,是祖先與墳茔,是感恩與繼承;

前面,是春耕與播種,是未來與希望。

在清明時節,一杯敬過往,一杯敬明天,慎終追遠,且惜春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