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做事應“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
思考和決策是影響最終行動必經的路徑。
《說文》:想,冀思也。
想,由想象引申為思索,由想象、思索再延伸為希望、想要、打算、料想、推測、估計、懷念、想念、思念等義。
那麼,“想”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有什麼因素會影響“想”的方向?
在《想:你想對了什麼,想錯了什麼》一書裡,英國心理學家尼基·海斯帶我們探索了大腦的運轉邏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的大腦能幫助我們做出最佳決策?為什麼有時候大腦毫無用處,甚至導緻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呢?
從日常的思維方式入手,就歸因、偏見、如何形成信念、記憶的方法、有意識與無意識記憶,以及我們如何頓悟和創造等問題進行科學性探索,進而化解固化的認知,激活内在的潛能與創造力。
01
識别定式思維“我們的思考之路遍布捷徑,但這些捷徑經常将我們引入歧途。”
我們在工作中犯了錯誤,受到了批評,出于自我保護的思維模式,會很自然地尋找借口為自己開脫,規避因犯錯帶來的懲罰。
殊不知,這會讓自己陷入更被動的狀态。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将日常的直覺性思維稱為系統一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具有不準确和片面性等特點。
而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思考的過程被稱為系統二思維模式。
當我們處于系統一思維模式時,對經曆的一切感覺是習以為常。
這種感覺來源于習慣而非思考所做出的日常假設,或是從小習得的“共識”,或是導緻類似場景的共同表征。
如此一來,我們容易掉入各種各樣的陷阱和誤區,心理定勢由此而來。
心理定勢是我們在特定時候,特别關注某一特定類型的信息。
如我們會特别關注與我們觀點相似的信息,不自覺靠近與我們性格、行為習慣相近的人。
或是在一場籃球比賽中,一隊隊員着黑色隊服,另一隊則着白色,當我們被要求觀測黑色着裝球隊的進球數時,極易會忽略白色着裝球隊的表現。
除了無意忽略關注點之外的事物,我們還會因經驗主義帶來認知的偏差;或是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導緻我們無法做出正确的選擇。
對于系統二思維模式,雖然需要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但經過長期專注的思維訓練,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滿足感,規避因使用系統一思維模式思考時帶來的思維陷阱。
回到最初我們犯錯時的場景,一開始便為自己找借口,不僅會失去學習、避免下次犯錯的機會,還會讓同事及領導産生此人沒有擔當的印象。
如果能适當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加以思考,予以改進,我們不僅能為之後的工作積累經驗,還可能會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02
挖潛底層思維“思考不單單是為問題找出解決途徑,還包含經過長期的腦力勞動後,突然而至的靈感。”
我們可能會被一項棘手的工作困擾着,久久尋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暫時放下當前工作,轉而去處理家務或是外出運動,也許想法會在不經意中出現。
靈感的出現是因為思維和意識并不總是相伴相生,有很多事情是發生在意識層面之下。
該現象被稱為尤裡卡效應,也是在平時不斷積累後,産生頓悟的過程。
我們的頓悟,一般會出現在身心相對放松的狀态,情緒也會相對平和,有别于工作時的緊張狀态。
對于每一個人,都會有八種基本情緒:喜悅、悲傷、厭惡、恐懼、憤怒、害羞、興奮(或驚訝)及敬畏。
情緒影響思維,思維影響行動,是人們計劃實現的關鍵因素。
我們在憤怒時,難免會遷怒無辜之人,處理繁瑣事情時也難免會煩躁;而喜悅時,可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怕他人犯錯,我們也會耐心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情緒的産生主要來源于我們對外界的感知,其中視覺和聽覺是我們與外部世界保持聯系的主要渠道。
有兩條同樣長短的水平直線擺在了兩條斜線的内部,一條水平線在另一條的正上方,那條位于上方的水平線看起來會更長。
以上的錯覺來源于我們的視覺,是大腦在理解新信息過程中,所使用的習慣化認知策略。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好比我們盯着一個字看,時間長了,會出現不認識這個字的錯覺。
感知在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但卻是思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潛意識減少思考的時間,盡快做出決定,但難以理性地做出決策。
如果我們想要更深入思考問題,需啟動系統二思維模式。
通過有意識訓練,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
03
突破成長思維“我們如何看待自我,即自我概念,也是人們思考和行為的依據之一。”
要回答“我們是怎樣的人”這樣的問題,需要通過他人評價或自我評價來實現。
如評價是熱情還是冰冷,充滿活力還是内斂安靜……
我們以此創造了概念,并根據貼好的标簽進行歸類。
在大腦理解現實客體時,概念是非常有用的表征模型。
社會表征是人們共享的關于世界的诠釋與理解,實際上也成為理解社會和建構政治的基礎。
通過不斷學習,持續完善自身世界的基本認知結構,以實現更準确地認識自我。
學習,是記憶與遺忘相互交替的過程。
在學習新技能或新知識之時,通過不斷重複來鞏固記憶,即是熟能生巧。
這種古老的方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倘若有一段時間沒有使用,難免遺忘。
書裡為我們介紹了一種可以鞏固記憶的方式,即認知問訊法。
通過設計一套特殊的問訊方式,讓我們回憶起試圖記起事件的背景細節。
背景細節越豐富,記憶找回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們後續忘記的可能性也越小。
因為在記憶時出現幹擾項,産生了記憶混淆:恰如我們在争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總以為是正确的記憶,其實是錯誤的。
記憶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大腦隻會選擇留存那些更為重要的部分。
如果我們真的理解了所學内容,就不會覺得記憶是件麻煩事。
哪怕有一瞬間可能遺忘,但在某種特定場景,還是會激起相應的回憶,無意識的作用由此突顯,甚至會出現文中最初提到的“頓悟”,思維空間由此得到延伸。
04
寫在篇末作者在書裡用100多個大家常見的思維概念,來探讨對日常生活有重要影響的思維領域。
與其盲目地摸索,不如用思維科學、心理學走出常見的認知與成長誤區。
成長的本質,就是思維的成長!
#2022職場年終盤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