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四大劇種排名

四大劇種排名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23 22:23:27

  1、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為中國戲曲劇種之首。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衆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威猛的男人,别稱“大花臉”)、醜(男、女人皆有,别稱“小花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2、評劇是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曾經被稱為第二大劇種,鼎盛時期除個别省份外幾 乎都有評劇院團(京津冀東三省河南廣西新疆青海内蒙雲南貴州重慶武漢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安徽等)。

  評劇俗稱蹦蹦戲、平腔梆子,落子戲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稱今名 。1910年前後形成于唐山。評劇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原來形式單調,經成兆才等藝人改革,将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由演員扮演劇中人;

  以蹦蹦音樂為基礎,吸收冀東民間音樂素材,創造出行當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樂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戲。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

  3、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其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

  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有“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之稱。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

  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豫劇,産生于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

  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是在當地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後與傳入河南的昆曲和秦腔等劇種相結合而成,二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三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别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4、越劇又稱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清末起源于浙江嵊縣,發展于上海,演員初由男班演出,後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主要是馬塘村為主,可以說是越劇的起源了,越劇起源應該是在馬塘了,因而越劇應該有近150年的曆史了),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笃班、紹興文戲等。

  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