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深圳紅五月最新規劃圖

深圳紅五月最新規劃圖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9-11 18:40:08

深圳紅五月最新規劃圖(見證顔值十年煥新)1

之綠度

十年時間,500米見綠服務半徑超九成,公園數量躍升至1238個成為千園之城,如今在深圳,已可推窗見綠、擡頭見藍、出門見園,公園城市已成為名片,“美麗深圳”有口皆碑。

綠度代表着城市的“顔值”,也是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民生幸福息息相關,遙感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01年以來至今,深圳以39%的變綠比率位列超一線城市首位,在2012至2022的十年間,城市建成區綠度保持高增速,福田紅樹林生态公園等多個點位的綠度比率有明顯增幅,十年城市顔值煥新,深圳更綠了。

在衛星遙感數據中,深圳是如何變綠的?南都聯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結合報告和衛星遙感數據,解碼十年來深圳綠度變化增速特點趨勢,并邀請參與城市綠色生态建設的志願者,講述他們見證城市“顔值”煥新的故事。

數據說話

珠三角城市群變綠面積全球居首

變綠比率深圳保持高增速

當地時間2022年9月20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部長級會議在紐約舉行。會上發布了《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标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

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孫立群副研究員團隊完成的案例《全球大城市綠度變化與受益人口》入選報告亮點案例。研究結果指出,在全球範圍内,城市顯著變綠比率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東亞、歐洲和北美洲的美國東部地區,其餘零星地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

在1783個城市中,316個中國城市的建成區面積隻占全球城市建成區面積的19%,卻貢獻了全球28%的顯著變綠的城區面積。中國約1.47億人口受益于城市顯著變綠,約占全球受益人口的47%。其中,珠江三角洲(1792萬)、長江三角洲(1638萬)和北京(974萬)成為全球因城市顯著變綠而受益人口最多的城市。

具體到深圳,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間,城市綠度比率變化增速如何?南都聯合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邀請孫立群博士使用衛星遙感數據針對深圳多個點位進行了城市建成區的綠度變化監測。

根據遙感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01年以來,按照城市區域顯著變綠百分比從高到低依次排序,深圳在一線城市中以39%位列第一。2012年至2022年這十年間,深圳城市建成區綠度保持高速增長。

孫立群和同事們發現,盡管我國城市擴張速度快,但仍保持着較好的綠化建設。

“我們已經進行了十多年的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有400多個城市開展了國家森林城市建設,194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号。”孫立群介紹,他和同事們的研究就是使用衛星遙感數據,對我國和全球城市綠色生态環境的改善進行量化。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建設一流的宜居城市,建設公園城市,實施“山海連城”計劃,貫通“一脊一帶二十廊”城市生态脈絡,新建改造公園20個、碧道270公裡。在孫立群看來,“在全國範圍内,深圳在一線城市中的城市增綠效果是很有可比性的;在國際比較中,中國城市對全球城市增綠的貢獻也是最大的。”

深圳紅五月最新規劃圖(見證顔值十年煥新)2

創新破圈

500米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九成

全市公園達1238個

如今的深圳,已實現推窗見綠、擡頭見藍、出門見園,全市公園總數達1238個,公園500米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過91%,PM2.5年平均濃度1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穩居國内超大城市第一。

而公園作為綠度的重要貢獻場所,更是深圳自然生态系統的組成部分。從2012年至2021年間,深圳全市公園總量從841個(其中自然公園23個,城市公園110個,社區公園658個)躍升至1238個(不含深汕合作區,其中,自然公園33個;城市公園187個;社區公園1018個)。

記者從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了解到,2012年-2021年間,深圳市公園數量增加排名前三的區分别為龍崗區(2012年公園總數106個,2021年公園總數246個,增加140個公園,數量翻了近1.5倍)、光明區(2018年建區公園總數147個,2021年公園總數260個,增加113個)、南山區(2012年公園總數101個,2021年公園總數179個,增加78個)。

聚焦其中原因,排名第一的龍崗區,發力郊野公園,結合其特色的生态資源,借助優質生态本底,打造出嶂背郊野公園、雪竹徑公園、三聯郊野公園等富有野趣的郊野公園。此外,龍崗區重點區域布局城市公園。結合坂雪崗科技城、寶龍科技城、大運新城、坪地低碳城等重點片區,建設了大運公園等主題鮮明的城市公園。

成立于2018年的光明區,在建成初期有147個公園,4年來建設了113個公園,新增公園面積1030萬平方米,使公園總面積達到203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2018年的16.92平方米提升到現在的30.85平方米,大幅超過全市平均水平。為了豐富公園内涵,光明區以“科技藍、生态綠”理念,研究打造具有光明特色的公園IP形象體系,并将民族等元素融入城市景觀,打造一批主題公園。而增速第三的南山區則通過多元共建的模式,引入政府、企業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動公園建設。

雕琢成器

打造城區清新綠肺

福田紅樹林植物種類翻倍

引來百餘種鳥

放眼高度建成區,深圳在綠度建設上依然有好成績。中心城區福田區,同時也是全市公園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作為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全市最高的城區,福田區現有125個城市公園,其中市政公園13個,社區公園112個。園在城中,城在園中,擡頭見綠,俯瞰見景……在福田轄區的78.66平方公裡土地上,大大小小、主題功能各異的公園星羅棋布,占轄區10%的面積,總綠化覆蓋率高達46%。

《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中提出的“生态築城”概念,近年來在福田區紅樹林生态公園中表現得更為具象。根據2012-2021年的遙感衛星監測數據顯示,福田紅樹林最大綠度從0.33增加到0.39,增長18%。

福田紅樹林生态公園是深圳灣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深圳市政府決定打造福田紅樹林生态公園,這個曾經的沙嘴村民出海碼頭,于2016年開始生态改造工程,改變碼頭堤岸地形,并組織公衆參與紅樹複種,形成适宜鳥類栖息覓食的紅樹林灘塗生境。2017年冬季,瀕危水鳥黑臉琵鹭開始在此覓食。

2016年-2021年間,紅樹林生态公園的植物種類從307種增長到723種;昆蟲從109種增長到1097種;鳥類從83種增長到114種;爬行動物從6種增加到12種;哺乳動物從1種增加到7種。此外,該園還于2021年開展了巢箱懸挂工作,共懸挂巢箱18個,其中3個巢箱被鵲鸲成功築巢,其中一個巢箱成功繁殖,窩卵數4枚,4隻雛鳥均出飛成功,繁殖成功率100%。不難看出,生态公園在過去5年來生物多樣性得到了顯著提升。

2021年12月24日,紅樹林基金會(MCF)聯合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完成了我國第一個城市公園的生态産品總值(GEP)核算報告。核算結果顯示,生态公園每年提供生态服務價值1.92億元,是深圳市重要的生态産品供給區域,單位面積調節類生态産品供給能力是全市均值的2.28倍,單位面積總生态産品供給能力是全市均值的7.43倍。

紅樹林生态公園不僅是深圳和香港現存的野生動物的重要生态廊道和栖息地,每年還涵養水源約72.30萬立方米、減少降溫能耗3009千瓦時,削減城市暴雨徑流14萬立方米。研究顯示公園的大小湖泊(藍雲湖和紅雨湖)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價值,為深圳灣河口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提供重要的淡水資源。

科學擴容

因地制宜并征詢居民意見

科學穿插建設社區公園

不到2000平方米的面積裡,保持公園數量十年持續增長,關鍵在于深圳懂得因地制宜穿插建設社區公園,這也是近年來深圳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有效解決公園布局均衡性問題——通過街角綠地提升、街心公園打造、口袋公園見縫插針等手段,全面提高社區公園覆蓋率。

2019年以來,深圳市開始引入共建花園的概念,把城市社區裡的邊角地充分利用,建成一個以自然環境為主題的社區内活動場所,豐富居民的活動場所和合區活動類型。據了解,2020年正式推廣以來至今已經建成240餘個,也将再增加360個。

這座年輕的城市不僅見縫插針地改造了多個社區綠地,還統籌集納了部分成片的用地。被譽為深圳最美公園的香蜜公園,前身是農科中心花卉世界,形成了鮮花、盆栽、種子銷售和展覽的集散地。經過改造,于2017年被打造成文化、休閑、體驗集于一體的綜合性市政公園,綠化用地面積高達33萬平方米。根據2012-2021年的遙感衛星監測數據顯示,香蜜公園的最大綠度從0.5增加到0.61,增長22%。

香蜜公園資深導賞員李老師介紹,香蜜公園不僅承擔了市政公園的功能,還融合了一些職能部門的辦事處,如深圳最美婚姻登記處就在這裡。每周都設置了7組志願者分别對公園各方面進行維護。在她看來,農科中心的改造通過形式各樣的主題,厚植了城市的文化底蘊。“以前農科院的元素也保留了下來,過去的茶樓被改造成了遊客服務中心;新增加的四季花谷平日裡不僅可以賞花,偶爾還會搭建起花市讓大家買到喜歡的款式。香蜜公園不僅是深圳變綠比率變好的表現,更是公園功能多元化的見證。”

見證改變

經濟發展中更重視生态環境

多元主題厚植城市底蘊

早在五六年前,盧文思就持續關注生态環境領域,并投身于環保類志願服務。作為深圳生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志願者講師,她經常參與環境治理、環境監測方面的科普。而作為福田區共建花園的志願者,則需要她投身社區的共建花園修建場地進行綠化修整和植被優化、灌溉等。

對于一座城市而言,空氣質量直接影響着市民的居住環境,除關注水資源治理和生态環境修複之外,生态環境監測站研究發現,深圳盡管屬于沿海城市,但還是在幾年前出現了大氣中PM2.5指數偶爾超标的情況。在盧文思看來,近幾年深圳城市空氣質量的改善和城市綠度的提升不無關系,公園數量的增加、綠化面積的提升以及和周邊城市的聯防聯控,都對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改善和居民生活宜居程度提升起着關鍵作用。

作為“千園之城”,深圳的公園數量在不斷增加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社區公園以公園群、網的形式出現,數量分布和規劃設計也更加合理。“以前筍崗片區的公園看起來分布較亂,經過近幾年的優化,有了很大改善,甚至有的還在污水處理廠等城市設施的建築上方修建主題公園、社區公園,居民的社區休閑生活也更加方便。”

盧文思介紹,共建花園和社區公園或者其他主題公園相比定位有所不同,社區公園裡偏向公共的功能會更多,市民有一個以自然環境為主題的活動場地,但是共建花園更多是人跟人之間的聯系,人們會真正地參與到其中,從設計時的社區調研、選址,都會去征詢社區居民的意見,包括最後真正種植綠化、植被品種的選擇以及最終的動手建設,都是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所以他們參與度會比社區公園更高的,比社區公園帶來了更多的社區凝聚力。

同時,在社區環境治理上,社區居民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也融入了共建花園中,融入自然環境裡,共建花園也為社區環境治理增添了新模式。她表示,以後更多“微民”活動場景将會放到共建花園中,圍繞共建花園主題開展,包括一些耕種體驗、自然筆記觀察活動,讓居民參與到共建花園中植物生長的過程,甚至社區的堆肥工作坊都可以設置到共建花園中,公園的概念也在居民的社區生活中得到進一步延伸。

除了共建花園,盧文思還是手作步道的參與者。曆時75天修建而成的梅林山郊野徑是深圳首條手作步道,全長3.8公裡的手作步道,如今已經成為深圳獨具魅力的打卡點。不同于傳統登山道冰冷的石階,手作步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路邊的石頭、自然生長的樹根、倒塌的樹幹都可以成為步道的原材料,雖然不太精美,但卻充滿着原始的味道。據了解,手作步道是運用純手工進行修築,與機械工程修路修築的水泥台階相比,手作步道不但易維護,而且成本低,對大自然的傷害小。梅林山郊野徑與塘朗山郊野徑和銀湖山郊野徑并稱為“塘梅銀”,也叫“銀梅塘”。三段郊野徑全長約25km,跨越南山、福田、羅湖三區。

梅林山郊野徑對外開放之初,作為深圳生态環境監測中心站志願者講師的盧文思也曾到現場體驗。“手作步道在修建時通常都是就地取材,依托周邊的地形地貌進行設計,與周邊環境高度融合,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自然原貌。”

以梅林山郊野徑為例,在人行走的位置設置了很多導流的措施,即導流橫木,小路邊也會有相關建設方法和原理科普介紹,保持自然狀态的同時兼顧了科普性。盧文思說,自己之前帶孩子去遊覽過梅林山和塘朗山的手作步道,腳下都是一些木頭或者石頭,在路邊也很容易就看到自然生長的植物或者昆蟲,“手作步道會給他們一種冒險的感覺,與自然的參與度也會更高”。

在她看來,近幾年深圳公園設計和城市綠化也正反映出這樣的趨勢,更多以自然環境為主,然後再考慮對人們使用的問題,“從以人為本位,逐漸轉換成以自然為主來提高城市綠化水平,加快綠色城市建設。”

注釋

(變綠比率=顯著變綠區域面積/建成區總面積;其中顯著變綠區域指2001-2021年建成區像素上年最大植被指數顯著增強的區域(P<0.05);2001-2021綠度變化=(EVImax2021- EVImax2001)/EVImax2001

EVImax2021為某個區2021年的平均最大綠度, EVImax2001為某個區2001年的平均最大綠度

城市建成區:在MODIS衛星的土地利用變化數據中,在500m分辨率的栅格内,城市人造地表(包括建築、停車場、道路等)超過30%的栅格被認為是城市建成區。)

統籌: 南都記者 張馨怡

采寫:南都記者 覃仕林 張馨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