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浙江省餘杭市反山出土的,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這件玉琮,是我們的一個代表性玉器。
玉琮是中國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帶有神秘色彩的禮器,既用來祭祀大地,也是權威的一種象征。《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也是後世“蒼天、黃土、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來。
從圖中良渚黃琮的色彩和造型來看,恰好說明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禮制,起源于良渚時期。
外壁四面均各有一道豎槽,槽内上下布列有八組神人獸面圖象。另外在豎槽之間還線刻有上下兩組橫槽,槽内裝飾有八組簡化的人、獸、鳥組合紋飾,這些紋飾以轉角為中軸線,四角上下并列。
這件玉琮王最具特色之處在于首次發現的神人獸面圖象,四面一共8幅。每一幅圖案高約3厘米,寬約4厘米,是用淺浮雕和陰刻細線兩種技法相結合雕刻而成。陰刻細線有上百條,每一條都細如毫發,需要通過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神人獸面圖象由神人和神獸兩部分組成,神人的臉面上寬下窄,圓眼重圈,闊嘴寬鼻,嘴内還刻有兩排平齊的牙齒。神人頭戴誇張的羽冠,羽冠分内外兩層,内層刻有連續卷雲紋的帽飾,外層為放射狀羽翎的大冠。
神人的臉面和羽冠均為微凸的淺浮雕,神人的四肢以陰紋細刻而成,上肢擡起,肘部向内彎曲,五指平張。手臂和胸前都裝飾有卷雲紋。神獸伏于神人身下,眼部造型誇張,重圈之外有橢圓形的眼睑,兩眼之間以橋形凸面相連,眼睛之下浮雕有嘴和鼻,嘴巴之内有尖利的牙齒。神獸作蹲踞狀,爪子鋒利卷曲,身上也裝飾有卷雲紋。 神人獸面形象造型神秘誇張,而且在同時期的其他器物上也可以見到,因而學者認為它可能就是良渚人的“神徽”。
這件玉琮王可能是良渚人巫師在祭祀中用于溝通上天的法器,出土時平整地置于墓主頭骨左上側,可見其重要性。而且這件玉琮的線刻如此纖細,在缺乏堅硬工具的新石器時代,人們是如何在玉器上刻畫這些線條的,至今仍然是個謎。
天圓地方,這件玉琮整體造型比例勻稱、規矩謹嚴、文質大方,體現了典型的東方氣度,它的外形反映了“承天象地、天圓地方”的思想。其器形的寬闊,為現有玉琮之首,堪稱“琮王”。琮體内圓外方,圓度規整,器表光潔。四面豎槽内上下布列的八組神人獸面圖象和八組以轉角為中軸線,四角上下并列的簡化人、獸、鳥組合紋飾。對稱工整,匠心獨具。
神人紋玉琮堪稱微雕鼻祖,神人臉面作倒梯形,鼻子寬闊,以弧形勾畫鼻翼,嘴巴闊扁,嘴内以一條橫長線、七條緊短線勾出上下兩排十六枚牙齒,頭上所戴,内層為帽,外層為羽冠。下部為肢體,上肢形态為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腳為三爪的鳥足。
在神人的胸腹部以淺浮雕凸出威嚴的獸面紋,重圈為眼,外圈為蛋形,表示眼眶和眼睑,眼眶之間有短挢相連,寬鼻、鼻翼外張,闊嘴,嘴中間以小三角表示牙齒,兩側外伸兩對獠牙。這一圖案的線條細如毫發,堪稱中國微雕之鼻祖。而這個神人獸面的形象,也可能就是良諸人崇拜的“神徽”。
良渚玉琮出土量之多、工藝之精巧令人難以置信,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中華文化發祥地的多元性,即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