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 男子和女子的鐵人三項比賽都是一次性的在同一個路線上分别舉行。最棒的男子運動員要用1小時50分鐘完成比賽(遊泳20分鐘,騎自行車1小時,長跑半小時),而最好的女子運動員要比男子運動員多用12分鐘。第一個完成全部三項比賽的獲得冠軍。
遊泳 遊泳是三項賽的第一項,在悉尼奧運會上将設置一座浮橋,運動員們從浮橋上同時跳水出發。他們要沿着由浮标和繩索标志出的三角形路線前進,如果有人抄近道就會受到處罰。運動員可以用他們喜歡的任何姿勢遊泳,但實際上所有的運動員都選擇自由泳。
自行車 從水裡上岸後,運動員要馬上轉入自行車的賽程。在自行車賽段中,整個賽程必須騎自行車完成。但是如果車胎出了問題,運動員可以帶車跑到換胎站換胎。一般來說,運動員必須自己換胎,但是悉尼奧運會專門訓練了人手來完成這項工作,他們被分配在沿着賽道的6個換胎站裡服務。直到1995年,奧運會都禁止自行車手借助前面選手的氣流前進,因為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前面的選手是不公平的。騎手必須設想一個長10米、寬3米的長方形環繞在周圍,作為氣流區。他們不能讓自己的氣流區與其他運動員的重疊,除非要超車。但是執法機構發現要執行這一規則有極大的困難。所以1995年他們廢除了這條規則,讓騎手們自由的互相借風。但現實中騎手們中間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約束着每一個人不去借風,任何人打破規矩很快就會失去别人的尊重。
長跑 長跑賽段最重要的規則就是運動員必須用自己的雙腳完成全部比賽。這一條聽起來顯而易見,但是在一些令人難忘的鐵人三項比賽中,尤其是最艱苦的夏威夷鐵人三項賽中,有一次美國選手朱麗·摩斯最後就是爬過終點線的。這種情況不能在奧運會上發生。
換項 在緊張的比賽過程中,一名運動員從遊泳換到自行車或者從自行車換到長跑所用的時間至關重要。所以規則規定在換項區域裡的運作要受到嚴格的監控。運動員在換項區域内不能阻止其他的運動員,或者侵犯他人的競賽設備。他們必須使用指定的專用自行車架,完成自行車賽段後再将自行車放回原架。從運動員将自行車從架上取下時起直到完成自行車賽段并将自行車放回原架時止,運動員必須戴好頭盔以保證安全。運動員必須在指定的區域或者起始線處上下自行車,在換項區域内不得騎車。最後,禁止任何人裸體或者不适當的暴露身體--這條規則看似簡單,但當運動員快速從水中上岸,脫掉防水衣、戴上頭盔、套上鞋子,還要從架上取下自行車,“事故”常常會在這時發生。運動員的目标是在30秒以内完成換項的工作。處罰比賽期間,運動員不能互相阻擋或妨礙,更不能惡性競争,做出危險動作。如果運動員在遊泳比賽中犯規就要被罰在遊泳賽結束後停留30秒再繼續比賽。如果在自行車或者長跑賽段中犯規,裁判可能出示黃牌警告。這時運動員必須停止比賽等待裁判警告後才能繼續。如果嚴重犯規或者多次犯規,運動員就會被紅牌罰出賽場。兩張黃牌積累就會得到一張紅牌,紅牌自動罰下。規則鼓勵裁判在比賽中前攝性的警告以阻止犯規的發生。但是他們不必在出示第一張黃牌以前警告犯規的運動員。當然規則的重點是保證比賽順利的進行,裁判介入的越少越好。
級别 國際鐵人三項聯盟将國際鐵人三項賽事級别定為奧運會、世界錦标賽、世界杯、國際積分賽共4級。奧運會鐵人三項賽:每4年舉辦一屆,每個國家最多有男、女3名選手參賽,世錦賽前3名、洲錦賽第一名和取得國際鐵聯積分成績排名前50位的選手,方有資格參加奧運會比賽。鐵人三項世界錦标賽:每年一屆,國際積分排名前100位的選手必須參賽。鐵人三項國際積分賽:每年12站,是各國選手為獲取奧運會參賽資格的第一步。賽事級别僅次于世界錦标賽。
距離 随着這項運動的廣泛開展,鐵人三項運動産生了下面幾種距離的比賽:奧林匹克标準距離(51.5公裡):遊泳1.5公裡,自行車40公裡,長跑10公裡。超長距離(225.995公裡):遊泳3.8公裡;自行車180公裡;長跑42.195公裡。長距離(148公裡):遊泳3公裡;自行車120公裡;長跑25公裡。短距離(25.75公裡):遊泳0.75公裡;自行車20公裡;長跑5公裡。夏威夷鐵人三項錦标賽:遊泳3.8公裡,自行車180公裡,馬拉松42.195公裡。尼斯世界鐵人三項錦标賽:遊泳3.04公裡,自行車120公裡,長跑29.44公裡。世界鐵人三項錦标賽:遊泳1.5公裡,自行車40公裡,長跑10公裡。這也是鐵人三項比賽的标準距離,按遊泳、自行車、長跑的順序進行。北京奧運會比賽設置情況:2008年第29屆奧運會鐵人三項比賽距離采用奧林匹克競賽距離,即:遊泳1.5公裡、自行車40公裡、跑步10公裡,全程共51.5公裡。設男、女鐵人三項兩個比賽項目。鐵人三項作為奧運史上的新興項目,繼悉尼和雅典奧運會之後将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第三次展示其“綠色”運動的項目風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