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滿江紅》詞意圖 曹小欽
電影《滿江紅》片名(亦即嶽飛名作所用詞牌名)英語譯為“Full River Red”,一時譏評如潮,紛紛以為太簡單而不好。然而,此譯貌似簡單,其實不簡單,反倒是大巧若拙,一字不易的絕妙好譯。
先看詞牌“滿江紅”的意思:一說是指某種水生漂浮植物,秋冬變紅,廣布水面的景象;一說是指朝陽照臨江面的景象,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句。其實也可能是指夕陽臨江之景,如王勃“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當然,想到嶽飛所處語境,也不排除有人會把“滿江紅”與“匈奴血”以及成語“血流成河”聯系起來。但無論究何所指,其字面及所描寫的畫面都隻不過是“滿江紅色”而已,這才是詩意所在。
英譯“Full river Red”看似字字對應的詞典翻譯,其實從語法角度看十分嚴謹。“full”是形容詞,修飾“river”;“river”本是名詞,此處用為形容詞,與“full”一同修飾“red”,二者之間本可以加連字符,形成形容詞組“full-river”,但一般可省略;“red”此處是名詞,不是形容詞。由此看來,“Full River Red”與“滿江紅”不僅字字對應,而且語法一緻,意思也絲絲入扣,分毫不差。
有知者考證,此譯源自德國漢學家衛德明(Hellmut Wilhelm)的譯本;除了上舉“直譯”外,他還有一種“意譯”的“滿江紅”版本:“Redness all across the river”。後者顯然比前者遜色多了。不僅字數多了,意思也受限制,直接呈現變成了間接陳說,完全失卻了詩意。
有人說,翻譯即诠釋(interpretation)。愚以為,在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中,诠釋不應明白顯示在譯文裡,而應暗中體現在還原的字面上。即如上例,無論是原文還是譯文,都隻呈現字面,而把诠釋的活兒留給讀者。漢語和英語讀者所得字面意思提示相同,即為等效,至于各自因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産生的诠釋差異,就不是譯者該操心的事兒了。
上述“直譯”有點兒像每個外語初學者都會做的事情:在生詞旁邊标注從詞典上查來的一個意思,難怪讓人瞧不起。其實類似方法曆史悠久,在各種語言,尤其是古典語言的學習中一直被廣泛采用。西方人學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就有專門印制的這種雙語對照本,叫“crib”。日本人學古漢語也是如此。美國詩人以斯拉·龐德就是對厄内斯特·費諾羅薩聽日本漢學家講解中國古詩所作英文筆記略加潤色就為西方世界“發明”(原文是“invented”,其實應該譯“杜撰”)了中國詩。一般人不識“Full River Red”之妙,大概就是因為把語法嚴謹、意思精确的直譯誤當成了未加潤色語法關系不明的“crib”之故。可見,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對于譯詩尤其有效,是最好的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給讀者保留诠釋的空間。緊扣字面(當然要在吃透意思的前提下)即得中靶心,才經得起與原文對讀,其他各種弄巧的意譯(interpretation)則都是不中。而字面還原的程度與譯者的功力成正比。總之,譯詩以甯拙勿巧為上。
(作者:傅浩,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