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
中秋節始于唐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主要節日之一。
每逢中秋,阖家團圓,品嘗月餅,同賞明月。
什麼是中秋節
中秋是月節,以圓月為标志,凝聚着中華兒女的心,熔鑄着中華兒女的魂。
月亮崇拜古已有之——遠古先民看見月出月落、月缺月圓,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古時祭月選擇在秋分,但秋分多不是滿月,農曆八月十五是最接近秋分的一個滿月之日。此日秋高氣爽,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圓,于是中秋節就選擇在了八月十五。
加之這時正是秋收時節,五谷豐登、瓜果滿架,人們的心情最是喜悅。到唐代,中秋節正式形成,賞月逐漸成為習俗。
甯靜而朦胧的月夜,讓人澄思靜慮。人們在敬畏拜月、融情賞月的同時萌發了天人之思。
月亮不總是圓的,它陰晴圓缺,周而複始。這樣一來,人間之悲歡離合,又有什麼可歎的呢?應淡然處之,融入其中,共享明月之美。
最佳賞月時間
今年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中秋滿月最圓時刻為9月10日17時59分。傍晚時分,一輪圓月升起,正是賞月的最佳時間。
中秋節有哪些有趣的習俗
賞月拜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之後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此外,我國很多地方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向明月寄托對未來的希冀。
吃月餅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了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如今,中秋吃月餅更是成了很多人必選的項目,取團圓之義。
觀潮
古時在浙江一帶,觀潮算得上是中秋時的一件盛事。據說,“中秋觀潮”早在枚乘的《七發》中已有所記載,蘇轼創作的《八月十五看潮》詩中也寫道,“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可知此風俗由來以久。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人們對此并未滿足,便有了“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湖廣一帶習慣用瓦片疊于塔上燃燈;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廣東,人們制作不同形狀的燈豎起于高杆上,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賞桂花 飲桂花酒
我國飲用桂花酒的曆史十分久遠,在屈原《九歌》中,便有“援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賞桂花,在陣陣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也是一些地方的傳統習俗。
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吃月餅要注意什麼
月餅是中秋的經典美食,但食用不當會損害健康。
月餅中含糖量極高,糖尿病人和兒童不宜過量食用月餅。成年人過量食用月餅也會對腸胃造成較大負擔。
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不超過半塊月餅。
月餅不宜久存,以免油脂氧化,餡料變質,應詳細閱讀生産日期和保質期及儲存方法,打開盒子沒吃完的月餅,最好用保鮮袋封存,并放入冰箱中,最好盡快吃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