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朱茂錦,今年會繼續他拿手的茴香餡餃子。包阿姨,今年打算創新一道蔬菜肉皮凍。“北漂”小方想着,今年要在除夕夜展示自己的廚藝。小徐則是初次嘗試,覺得跟爸媽學習也是幸福。
國宴大師鄭秀生,這幾天正忙着錄制視頻,教廣大網友們做年夜飯,他說:“今年很特别,很多朋友沒法回家,留在工作的地方過年。但是,不管在哪啊,都得好好過年。我們好好教你們做菜,你們好好吃這頓飯。”
過去一年,特殊而又難忘!即将到來的春節,你、我、他……更多人,可能會在除夕夜親自下廚。無論廚藝是純熟還是生澀,親手烹制出來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家的味道、團圓的味道。
老北京傳統手藝也在不斷改良
包阿姨這兩天挺忙,但不是忙着準備食材,而是在改良菜譜。
“現在超市一年到頭不關門,天南海北的東西,哪天都能買得着,不像以前啦。”自打退休以來,本就擅長廚藝的包阿姨,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烹饪上。
年夜飯上的主菜,不可或缺的,魚、丸子。“魚嘛,年年有餘。丸子,團團圓圓。”在不甘單純複制傳統的包阿姨手裡,魚的品種從鯉魚慢慢變成了大黃魚。丸子,從四喜丸子,變成了熘丸子、炸丸子。
今年春節,她還打算繼續嘗試新花樣。茄子,打算用花刀、油炸、澆汁,做成菊花茄子。另外,一成不變的肉皮凍,考慮到孩子們日益崇尚健康的口味,準備改良為蔬菜肉皮凍。“嗨,這不得與時俱進嘛。”
包阿姨家的年夜飯,老倆口、兒子兒媳、女兒姑爺,六口人,她打算準備八個菜。“平時,他們周末過來,我也是弄這些菜。過年,不打算浪費,現吃現做,光盤行動。”包阿姨說,其實孩子們也都會做,但這麼多年,吃她做的年夜飯,早已成了一種甜蜜的默契。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我和老伴兒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準備年貨。”朱茂錦和何立華都是地道的老北京,在東城區前門街道草廠四條胡同住了一輩子,過年的傳統也就像這個小院一樣,被一代代保留下來。
米粉肉和扣肉是老兩口的拿手好菜。“蒸一鍋米粉肉是兩屜,有七碗,扣肉也是七碗。”在朱茂錦家,這些都是老傳統,甚至連肉少菜多的配方都沒變過,“我們小時候,肉少菜多是因為吃肉太奢侈,舍不得多放,現在是因為平時肉吃得太多,想要更健康,可以說是‘形同質不同’。”對于保存方法,老兩口也頗有心得,“先連碗一塊兒給凍起來,等凝住了再倒出來裝塑料袋裡,吃的時候拿出來熱一下就行。”
春節臨近,老兩口開始在院子裡布置起來。貼窗花、挂燈籠,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
“大年三十都是在家過,女兒、姑爺帶着外孫女、外孫子過來,孩子們可以在院子裡玩。”按照慣例,一家人下午開始為年夜飯忙活,“晚上燒幾個菜,吃完以後邊看春晚邊包餃子。等到夜裡鐘聲敲響的時候,餃子剛好下鍋。”
吃什麼餡兒?這在朱茂錦家也有講究。“今年吃茴香餡兒。”朱茂錦笑着說,“過去冬天隻有大白菜,也沒什麼可挑的,不像現在,想吃哪種餡兒都沒問題。”
在老兩口看來,不管物質怎麼變,過年的傳統不能丢。“包餃子的時候女兒跟着擀皮兒,拿手菜也在慢慢學,這手藝得一代代傳下去。”
小年輕烤箱、咖喱烹饪新式年飯
即便爸媽沒主動提,80後的小方也覺得該是接過炒勺的時候了。
和大多數北漂一樣,遠離家鄉的小方,一直都是自己做飯。“是跟我爸學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愛在廚房看他做飯,有時候,還幫他炒兩勺。”娶了妻,成了家,小方在自己的小家裡,開始扮演主廚的角色。多年的煙火錘煉,讓他也小有心得。“我是南方人,老婆是北方人,現在是集南北之長吧,荸荠魚片會炒,小雞炖蘑菇也行。”
有了孩子後,爸媽從南方過來幫忙,家裡的炒勺,又轉回爸爸手裡。小方隻是偶爾提提建議。這兩天,他主動提出來,年夜飯,露一手。“在爸媽眼裡,我永遠是個孩子。但我都當爸了,也該接過炒勺了。”小方說,一是不想讓老人太累,二是也讓他們換換口味。“像用烤箱,或者用咖喱,這種新的手段和佐料,他們都沒嘗過。”
和小方不同,90後小徐,是純新手。
“往年沒等過年,爸媽就在老家開始打電話問想吃什麼,他們早早買好,我們回去最多象征性地打個下手。”今年,小兩口都選擇留京過年,一切從零學起。
“平時在外面吃的多,自己做得少,倒是餓不着肚子,但談不上有什麼廚藝。”盡管能力有限,但小徐對即将到來的年夜飯還是充滿期待,“儀式感不能少,在家做比出去更有氣氛,硬菜還是要來幾個的。”
小徐記得,以往年夜飯中,向來少不了一道紅燒魚。“圖個吉利,那是爸爸的看家菜。”為了确保年夜飯不失手,小徐決定提前演練,“好在網上能搜來菜譜,可以先照着把料給備齊。”
趁着周六休息,小徐變身大廚。“手伸進袋子裡摸到魚的那一瞬間,渾身都是雞皮疙瘩,洗的時候魚身子突然動了一下,吓得我立即撒手。”好不容易克服心理障礙把魚處理完畢,小徐又在下鍋煎魚的時候遭了殃,“可能是沒把水擦幹,油濺得老高,差點把胳膊燙傷。”
狀況頻出之後,小徐還是不得不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向爸爸求助。
一番鼓搗下來,小徐總算完成了紅燒魚的首秀。“魚皮煎破了,賣相不怎麼好,但吃起來味道很親切。”年前這些天,小徐計劃每天學上一道菜,“做成什麼樣不重要,跟爸媽學做菜的過程本身就挺幸福,以後回家一定做給他們嘗嘗。”
國宴大師再現三十年前老菜
“過年了,我們給大家準備一道傳統菜、老菜。這道菜,我也是三十多年前做的了,叫‘炮仗雞卷’。”
“大爺”鄭秀生一邊料理着食材,一邊對鏡頭說話,“現在咱們城裡不放炮了,也是通過這道菜,找找以往的年味。”一旁舉着拍攝設備的是“二伯”孫立新。這兩位國宴大師,通過“老飯骨”這檔視頻節目,現在成了坐擁千萬粉絲的“老網紅”。這幾天,他們在加緊錄制春節期間播出的節目。很巧,炮仗雞卷正是他們打算在除夕當天,推薦給廣大網友的年菜。
一段幾分鐘的視頻,大爺和二伯忙碌了近一個小時,而給他們打下手的也是馮小亮、楊兵這樣的名廚。“這道菜,以前是宴會上的佐酒小菜,我有三十年沒做過了。現在,很适合家裡過年做。主要是,食材很簡單,雞胸肉、胡蘿蔔、小油菜、生粉、番茄醬等,就差不多了。還有一個,造型漂亮,寓意也好。”忙碌的同時,鄭秀生還得不停地“解說”。
切片、上漿、油炸、定型、擺盤、澆汁……一系列的操作下來,一盤活靈活現的炮仗雞卷便端上了桌。“小飯骨們,來,過來,上菜了。”在鄭秀生的招呼下,剛才幫忙的晚輩們都聚攏過來,分享這一道“老飯骨”年菜。
贊不絕口,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鄭秀生微笑着端坐,慢條斯理地,開始講解雞卷綿軟可口的奧秘:“這菜是軟溜,關鍵是上漿的時候要慢,一片一片地,别急。稍微一使勁啊,這雞片就容易斷了。”
一盤炮仗雞卷,讓孫立新想起了初識老友鄭秀生的歲月。“這道菜,我也是很久沒嘗到了。其實過年啊,很多時候,也是在找以前的味道,找以前盼着過年的感覺。”孫立新說,現在的除夕夜,物質上,早就不是愁事,“愁的是什麼,是鄉愁。”
鄭秀生點了點頭:“今年很特别,很多朋友沒法回家,留在工作的地方過年。但是,不管在哪啊,都得好好過年。我們好好教你們做菜,你們好好吃這頓年夜飯。”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毅 宗媛媛
編輯:王瓊
流程編輯 邰紹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