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前進,這款運輸機器人的耗電量是多少?”“制作需要多長時間?成本高嗎?”在創意機器人項目展位上,一款擁有十餘雙機械足的“沙漠之舟運輸機器人”一度成為現場“人氣王”,迎來學生圍觀和提問。
11月6日,中山大學附屬中學舉行“科技大咖VS科技小達人”活動,共13個項目在學校廣場進行現場展演。通過編程控制燈光的幻彩海心橋、會感應前進路線的機器人、能變出“魔鏡”的化學實驗等科技成果紛紛吸引學生們的目光。
學生嘗試引導機器人前進路線。劉佳榮 攝
“沙漠之舟運輸機器人”參與設計者李宇軒耐心解答,“你看,這個車上有太陽能闆,它的用電問題無需擔心。”李宇軒介紹,制作用時一周左右,此外,小組成員還設計過許多作品,例如利用編程控制燈光的海心橋、廣州塔,以及模拟醫療應用場景下的負壓隔離病床機器人等。
學生設計的“沙漠之舟運輸機器人”。劉佳榮 攝
陳水炳是負責創意機器人項目的老師,“課上我會鼓勵學生自主尋找選題,這需要學生們留心觀察生活,結合實際需求進行設計。”陳水炳舉例說,當同學們在設計自調節水平度助力病床時,想到病床行進的過程中,最應當保持病人的平穩和安全,因此設計中時刻注意保證病床的水平前進。
初二學生李宇軒介紹自調節水平度助力病床。劉佳榮 攝
陳水炳發現,在校參加過創意機器人小組的學生,不少人會選擇到大學後繼續學習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控制相關專業,“他們接觸到這些知識後,更習慣自主思考,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場景可以進行自動化應用。”
學生們進行化學實驗表演。劉佳榮 攝
每位現場參展同學都會手持體驗卡,阮龍秀如的卡片上,已勾選完成了創意機器人、創意建築模型展示、氣象站系列活動3個項目。“我對創新設計很感興趣,這次終于有機會和高年級同學交流專業問題,這些知識我可以消化一陣了。”阮龍秀如開心地說。
随後,在學校的階梯教室,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賀竹梅、化學學院教授陳六平對科技教育項目進行點評。
作為中學階段的學生,怎樣挖掘到合适的選題?賀竹梅認為,可以主動學習一些知識,在所接觸到的知識中挖掘題目。有的同學則困惑,很多自己能想到的,前人已做出了嘗試,應該怎樣做到創新呢?“重要的是完成項目的過程,通過訓練使思維、技能得到提升。以這樣的心态去做,就能夠從中受益。”陳六平說。
學生介紹中大附中氣象站情況。劉佳榮 攝
“學校的科技教育普及率高,以2020年第12屆科技節為例,從當年7月開始至12月底結束,共舉辦36項活動,月月有主題,人人有項目,多達5000人次參加。”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嚴欽熙說。
據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馬春秀介紹,該校的科技活動曾在比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例如智能機器人相關成果曾獲國家級獎項15項、省級獎141項,在3D打印創意設計、創意航海模型、建築模型等比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8個、全國二等獎9個、全國三等獎5個。
【記者】劉佳榮
【作者】 劉佳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