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說書(肇英)
“吾妻”——古代逢坂關以東諸國的總稱;中世時用來指代鐮倉幕府。
“鏡”——以史為鋻的意思。
《吾妻鏡》——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編纂的記錄了鐮倉幕府曆史的編年體史書,又稱《東鑒》。全書共52卷,用變體漢文寫成,作者不詳,記述内容從治承四年(1180年)源賴政舉兵到文永三年(1266年)宗尊親王回京。除了幕府的官方記錄以外,還大量引用《明月記》等公家日記和古文書。是日本最初的武家記錄,亦是研究鐮倉時代的基本史料。
《吾妻鏡》寬文元年野田莊右衛門刊本
因編纂《日本中世史》而廣為人知的原勝郎【1】先生在距今一百多年前曾說過:“《吾妻鏡》是鐮倉時代的貴重史料,有志于(相關)史學研究的人必須加以熟悉。”
《東鑒》慶長古活字版
《吾妻鏡》是以日記形式記述鐮倉幕府事績及相關的社會狀況等等的史書。從治承四年(1180年)4月9日,全國的源氏收到以仁王(下命追讨平氏一族的)令旨而起兵寫起,包括源賴朝、賴家、實朝(源氏将軍),九條賴經、賴嗣(攝家将軍),宗尊親王(皇族将軍)的時代,直到文永三年(1266年)7月20日,從鐮倉被放逐的宗尊親王回到京都為止。但是其所記述内容并不包括哪些與鐮倉幕府無甚關聯的事情,所以并非像《續日本紀》那樣是完整的國史。
在卷頭的治承四年部分,以及賴家、實朝、賴嗣、宗尊的将軍就任記事所在卷的起首部分,都包含有記下天皇、攝政關白、征夷大将軍的出身與簡曆的被稱為“袖書【8】”的部分。在将軍換代處也能看到一部分日期有所重複,即原則上每個将軍的事迹是獨立成篇的,可以認為是以“賴朝将軍記”、“賴家将軍記”、“實朝将軍記”、“賴經将軍記”、“賴嗣将軍記”、“宗尊将軍記”這樣的形式編纂下來的。但是,在賴經将軍記的起首部分卻存在問題——沒有像其他将軍記一樣留下袖書——恐怕是因為編者們躊躇于是否将作為事實上的“鐮倉殿”存在的北條政子的治世獨立成章而進行的暧昧處理,從而使得實朝将軍記與賴經将軍記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了吧?
那麼,《吾妻鏡》是什麼時候,怎樣被編纂的呢?
八代國治先生認為賴朝、賴家、實朝三代的部分相當于前半部分,賴經、賴嗣、宗尊三代的部分則相當于後半部分。前半部分是在文永二年(1265年)~文永十年(1273年)間由執權北條時宗、聯署北條政村一起主持編纂的。之後因“蒙古襲來”而導緻編纂事業中斷,到了正應三年(1290年)~嘉元二年(1304年)間後半部分的編纂由執權北條貞時主持完成。持反對意見的益田宗【9】先生、笠松宏至【10】先生則認為——《吾妻鏡》是在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這段時間裡被一次性編纂完成的。另外,“編纂主導者是北條氏得宗”這種說法基本上得到了公認,不過五味文彥先生也提出了“編纂主導者是金澤北條氏”這樣的見解。
而在具體編纂過程中,一名編者是不可能負責得了所有編纂工作的,因此“有複數的幕府奉行人參加編纂工作”——這件事應該是不會錯的。
編纂的主要材料包括幕府問注所執事太田康有的日記《建治三年記》及其子同為問注所執事的太田時連【11】的日記《永仁三年記》等幕府官僚記錄,此外還包含了儀式過程、名單等各種官方文書。
同時,編者們也大量參考了《明月記》【12】等公家日記以及諸家、諸寺社的各類文書。按照“×年×月×日正文”的格式,依時間順序将重要事件寫成被稱為“地之文【13】”的文章,并在必要處引用相關的各類文書和儀式典禮參加者的名單。縱觀《吾妻鏡》全書,時代愈靠後,引用史料就愈多,“地之文”也就愈少。而在《吾妻鏡》内源平争亂時期的章節,除了一些與源賴朝相關的文書被引用之外,其餘皆為“地之文”。不消說,這是由于史料殘存狀況和編輯方針的差異而造成的。
“地之文”是用被稱為“吾妻鏡體”的變體漢文寫成的,此種文體流暢秀麗,八代國治先生曾稱贊道:“(《吾妻鏡》)叙事巧妙,文筆流暢,讀來恰似《源平盛衰記》【14】、《平家物語》和《日本外史》【15】,可以說是富有文學性的将軍實記。”
既然編纂史書是将原始史料加由編者一定的意圖編纂而成的,那錯誤自然不可避免《吾妻鏡》也不例外,既有單純的錯誤和誤解,也有有意識的曲筆。
比較單純的錯誤比如——壽永二年(1183年)二月發生的“志田義廣之亂”在《吾妻鏡》中卻被誤記在治承五年(1181年)閏二月條目。又比如收集到的編纂材料本身是僞造的——如元久二年(1205年)的源實朝文書的例子。當然還有一些因種種考慮而被過濾掉抑或蓄意修改的部分。另外,由于《吾妻鏡》使用的史料過于紛雜,甚至有采用《平家物語》之類的文學作品的地方,其真實性有時也就要打上些折扣了。
可是當我們遭遇問題時,光是說“反正《吾妻鏡》上是這麼記載的……”是沒有用的。不消說,首先我們需要好好搞清楚《吾妻鏡》的編纂過程,以及從《吾妻鏡》中我們能弄清楚多少事情。接着,同其他的史料進行比對,進行史料批判等才是我們該有的态度。
不但列舉了《吾妻鏡》的錯誤,聲稱其稱不上一等史料,而且還對“北條氏為數不少的曲筆刻意美化幕府統治的行為”感到不滿的八代國治先生。他最終的評價卻是“(《吾妻鏡》)不僅未失去作為鐮倉時代根本史料的價值,而且恐怕也沒有可與之匹敵的史料存在。”
因為無論如何,《吾妻鏡》都詳細記載了幕府政治的變遷,同時收集了當時大量的文獻紀錄,不失為鐮倉時代的珍貴史料。
有人說:“中世史研究,在《吾妻鏡》裡開始,在《吾妻鏡》裡結束。”不論你是否贊同這句話,《吾妻鏡》都散發着無窮的魅力。
《東鑒》元和·寬永古活字版
【1】原勝郎(1871年~1924年):明治、大正時代的曆史學者,京都帝國大學教授,出生于岩手縣。将鐮倉時代到戰國時代區分為日本中世,受到積極的評價。着有《日本中世史》、《東山時代における一縉紳の生活》等。
【2】《史學雜志》:财團法人“史學會”發行的曆史學術雜志月刊,創刊于1889年,是日本曆史學界最權威的雜志之一。每年五月号的“回顧和展望”專欄是史學專業學生必讀的。
【3】《續日本紀》:平安初期編纂的編年體史書,六國史的第二部。全書共40卷,由藤原繼繩、菅野真道、秋筱安人等人完成。記述了從文武天皇到桓武天皇(即697年~791年)之間的95年間的曆史。
【4】八代國治(1873年~1924年):明治、大正時代的曆史學者,國學院大學教授,出生于木更津縣(今千葉縣)。考證了長慶天皇的即位問題,進行皇室領地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着有《皇室禦領史》、《長慶天皇禦即位の研究》、《吾妻鏡の研究》、《國史叢説》等。
【5】五味文彥(1946年~):現代曆史學者,放送大學教養學部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人間文化研究機構理事,出生于山梨縣。繪卷物分析的公認權威。着有《院政期社會の研究》、《平家物語、史と説話》、《吾妻鏡の方法―事実と神話にみる中世》、《鎌倉と京―武家政権と庶民世界》等。
【6】右田弘诠(生年不詳~1523年):陶弘房之子,大内氏的重臣,長門诹訪山城主。一生中最大的功績是收集、校訂、保存了鐮倉幕府的正史《吾妻鏡》,又稱陶弘诠、朝倉弘诠。
【7】承兌(1548年~1608年):即西笑承兌,臨濟宗僧人,作為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智囊團的一員活躍于桃山時代~江戶時代。出版發行了伏見版《周易》,為近世易學的隆盛做出了重大貢獻。
【8】袖書:在文章右端空白處用不同的筆書寫的文字段落。
【9】益田宗(1932年~2013年):現代曆史學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出生于東京都。着有《入道殿下の物語―大鏡》、《小學社會科學習事典 どの教科書にもピッタリくわしい參考書》等。
【10】笠松宏至(1931年~):現代曆史學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世法律研究的權威。着有《日本中世法史論》、《徳政令 中世の法と慣習》、《法と言葉の中世史》、《中世人との対話》等。
【11】太田時連(1269年~1345年):太田康有之子,信濃守,法名道大。曆任問注所執事、引付衆、問注所執事(再任)、評定衆、寄合衆。鐮倉幕府滅亡後,任雜訴決斷所衆,後成為初代室町幕府問注所執事。
【12】《明月記》:藤原定家的準漢文體日記。現存1180年~1235年56年間的部分,又稱《照光記》。
【13】地之文:文章中除去對話和引用内容之外的部分。
【14】《源平盛衰記》:軍記物語,《平家物語》的一種異本。全書共48卷,作者不詳。對後世的謠曲、淨琉璃等戲劇藝術影響很大,又稱《盛衰記》。
【15】《日本外史》:史書,全書共22卷,作者為賴山陽。用流暢的漢文體記錄了從源平二氏到德川氏的武家盛衰興亡的曆史,充滿熱情的詞句對幕末尊王思想影響很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