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被國人賦予的精神内涵數不勝數:威嚴、正義、生命、熱情、赤誠、吉慶、奮進、勇敢、忠誠、改革……這些正面積極的詞彙,凝聚成整個民族的審美底色和價值取向,沉澱在一代代中國人的血液中......
同樣,在文物曆史上,結合我國人民的欣賞習慣,常用紅色制物富裕美好寓意,其中,被譽為“千窯一寶”的紅釉瓷,也以其特有的民族風格,成為世界陶瓷史上一顆閃耀着奪目光輝的明珠。
▲清雍正 寶石紅釉尊
那麼,
古代紅釉瓷器有多少種紅?我們一起來認識下~
紅釉是中國古代制造瓷器時的一種技術,
起源可追溯到北宋初年。
紅釉是釉上彩的一種,分為銅紅釉和鐵紅釉兩類,銅紅釉的主要品種有鮮紅、郎窯紅、豇豆紅、寶石紅、釉裡紅等。鐵紅釉主要品種有礬紅、珊瑚紅等。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到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
01
礬紅
▲清嘉慶五彩描金嬰戲碗
▲清康熙五彩加金雲龍紋直徑瓶
礬紅是一種以氧化鐵為着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礬紅創燒于明嘉靖間。它的色澤往往帶有一種如橙子般的紅色。到清康熙時,礬紅色澤鮮豔,華麗凝重。
02
胭脂水
▲胭脂紫釉碗 圖源故宮博物院
▲清雍正 胭脂水釉菊瓣盤
胭脂水也稱“金紅”,清康熙年間從西方引進的一種紅粉低溫釉。它是在燒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萬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爐中烘烤而成。釉汁細膩,光潤勻淨,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為官窯産品。它始于康熙,精于雍正、乾隆之間。
03
珊瑚紅
▲珊瑚紅釉留白杏林春燕花口碗
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兩朝。燒成後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紅”。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它來裝飾器耳。但仍以珊瑚紅器物為貴。
04
鈞紅
▲清乾隆鈞紅釉缽缸
▲雍正 鈞紅釉弦紋盤口瓶
宋代的均窯利用銅的氧化物為着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釉,成為鈞紅。鈞紅是最早的紅釉,當時的釉料配置不夠精細、準确,除了銅以外,還混雜着其他金屬氧化物。
因此鈞紅釉具有紅裡泛紫的色調,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紅色,所以又稱為“玫瑰紫”和“海棠紅”。鈞紅制品中,還常出現紅、蘭、紫三色互相交錯、如火如霞的絢麗畫面。
05
豇豆紅
▲康熙豇豆紅太白尊
▲清光緒豇豆紅大瓶
豇豆紅是高溫顔色釉,呈色比較多變,釉色淺紅,釉面多綠苔點,這種綠苔點本是技術上的缺陷,但是在渾然一體的淺紅中,摻雜點點綠斑,反而顯得柔和悅目,給人美感。因此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之美譽。
06
祭紅
▲明永樂 祭紅釉高足杯
▲清乾隆 祭紅釉梅瓶
據記載,公元1430年左右,宣德皇帝上任不久,就下令景德鎮禦窯場燒制紅瓷,幾個月裡景德鎮徹夜通明,但燒出來的紅瓷都沒有達到皇帝的要求,為此宣德皇帝龍顔大怒,嚴厲的懲治了當地的督窯官,不少窯工也為此賠上了性命。
後來一位窯工的女兒,為救自己的父親,竟跳入窯中,以身祭窯,終于燒出一種猶如鮮血般的紅色瓷器。人們說是窯工女兒的鮮血染紅了陶胚,因此就把這種鮮紅的釉色叫做“祭紅”。雖然這隻是一個傳說,但卻從側面說明了祭紅釉瓷器的珍貴。
07
郎窯紅
▲清康熙郎窯紅釉碗
▲康熙郎窯紅觀音瓶
郞窯紅釉是仿制宣德祭紅燒制的成功品種,它比祭紅更加鮮麗,光澤強烈,由于這種紅釉的燒制難度很大,需要嚴密的工藝技術,成本十分巨大,所以景德鎮流傳着,若要窮燒郞紅的諺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