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千年水鄉古鎮

千年水鄉古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8:53:0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千年水鄉古鎮(千年古都水之夢)1

北京市通州區的運潮減河。 攝影:房亞軍 制圖:陳琰澤

千年水鄉古鎮(千年古都水之夢)2

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而居,城市沿水而建。

不久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北京要做到林成片、湖相連,綠滿京華,水映京城,鳥語花香。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水和一座城市,究竟有着怎樣的關系?

伴随地下水連續上升,首都北京,這座同樣因水而起,曾被泉水浸潤的千年古都的水安全形勢究竟是怎樣的?

如今屬于極度缺水型城市的北京,能重圓水映京城的“水鄉”夢嗎?

25年前,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确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到來前夕,《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北京這座古都,在曆史和現實的交織中,探尋這座城市的“水鄉”夢。

北京新總規,“水”字出現272次

——建設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

——按照互連互通、集約緊湊、提高韌性、親水宜居的原則,促進水與城市協調發展;

——構建綠水青山、兩軸十片多點的城市整體景觀格局,尊重和保護山水格局,加強城市建設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觀特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構建看城市、看山水、看曆史、看風景的城市景觀眺望系統,形成銀錠觀山、鐘鼓樓北望、太和殿經玉淵潭西望、景山萬春亭西望四條由核心區向外眺望自然山體的景觀視廊,強化山水城市意象。

——努力讓人民群衆享受到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生态環境。

翻看2017年國慶前夕黨中央、國務院批複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細心的人會發現,去掉102次“水平”,“水”字出現了272次。水,猶如一條紅線貫穿始終。

不論是人的生存,還是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水。水特有的執着與柔韌,孕育了人類文明,承載着綿延的文化根脈。北京,也不例外。

白浮泉“引”水、永定河泛濫造成城址不斷北遷、在西山潛水溢出帶上興建“三山五園”、共和國成立後興建密雲水庫……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水的問題,始終如影随形,相伴北京這座東方大城。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史話》一書記載,通過地質工作者的勘察斷定,至晚第三紀上新世末期,距今約300多萬年,永定河全河貫通,奔流的河水湧入“北京灣”(即北京小平原)。“北京小平原地域通達,水陸交通便利,是都城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山水同時構成天塹之險,以捍衛都城的安全。縱觀曆史上古都的定鼎與遷移,山水形勝,使北京成為盛産古都的地方,有史可鑒。”

回顧曆史,京城盛水景觀曾令人稱羨

曆史上,建城都要有水源支撐,一座城的選址、規劃、建設和發展往往由水源決定。北京地區曆史上河網密集,湖泊星羅棋布,其優良的水源和水利條件是吸引諸多王朝在此先後建都的因素之一。

發源于山西的永定河與發源于河北的潮白河等5條河流沖出山谷,形成了肥沃的沖積扇平原——北京,就位于這個先天發育良好的北京小平原,即“北京灣”上。

“這種地質構造使得平原地區地下水位高,容易形成湧泉、湖泊、濕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唐曉峰說,蓮花池、一畝泉、白浮泉等大量泉水基本都是這樣形成的出露泉水。

從北京市區出發,沿京藏高速驅車40多公裡就到了昌平龍山度假村,度假村最北頭兒有一座簡易小亭,裡面有一座雕刻着“白浮泉遺址”的漢白玉石碑。著名曆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有過這樣的評價:“與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足見其地位之重。

北京首次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的都城是在元大都,這是北京城市發展曆程中的一個轉折點。北京地勢西高東低,地理學家郭守敬因勢利導,從昌平白浮泉開始,開鑿一條沿50米等高線蜿轉而行的水道,将白浮泉水引向西南,流入甕山泊,再向南彙入積水潭,然後穿過城區,最終與通州的潞河相彙。為了控制水流,沿途“置閘二十有四”,擡高水位,漕船逆流而上。據記載,當時忽必烈來到積水潭畔,走上萬甯橋,見到“舳舻敝水”的場面非常高興,命名“通惠河”。

北京,曾出現過令人稱羨的盛水景觀。

在如今通州區南部,曾有一個大湖,名叫延芳澱,方圓數百裡,蘆葦叢生,水面廣闊。曆史上北京地區很多河流都能夠通行漕船,水井也很多。清末的朱一新撰《京師坊巷志稿》,記錄了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1265眼。

“可以說,北京曆史上的盛水景觀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清代都基本保持了這個格局。”唐曉峰曾撰文分析,原因有三,一是3000年來大部分時期北京的降水量比較豐富;二是主要河流源頭水源涵養情況良好;三是水資源消耗不大。

“北京曆史上确實是水鄉。”北京市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認為。

《北京西城曆史文化概要》一書如此記載曆史上的北京:打開北京城區地圖,中軸線以西的西部城區可以說是“清波入眼,比比皆是”,由南到北,陶然亭水域、西華潭、梁家園、萬明寺、南官閣、太平湖(南)、後水泡子、二龍坑以及皇城之中、禁園之内的南海、中海、北海和皇城北垣外的什刹前海、後海、西海(積水潭)。溝沿的水道(今趙登禹路、佟麟閣路)更是縱貫了西城的北部地區……

通運橋,地處通州張家灣鎮的一座明代石橋,如今仍人來人往,一道道斑駁的石痕見證着曆史的更叠。

明代石橋、古運河碼頭……張家灣鎮鑲嵌在大運河北端,這裡集中了一些和水有關的曆史遺迹。

作為大運河的北起點,通州成為明清兩代水陸都會,大量的船隻載着糧食、建材等物資從南方運抵京城,都是在這裡的碼頭卸載。難怪有人說,北京是“一座運河上漂來的城市”。

“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嘿嘿嘿,嘿呀嚯……”一曲激昂豪邁的“運河号子”仿佛讓人看到在當年延綿不息的運河古道上白帆蔽日、船歌嘹亮的繁榮景象。

地下水位連續上升,依然極度缺水

在順義區南陳路與白馬路交叉路口的東南角,樹蔭下的兩口井看似普通。水文工作者賈萬清拿着一把特制的鑰匙,在井蓋鎖孔裡轉了20多圈,再使用扳手才徹底打開井蓋。

這是北京市1000餘眼地下水監測井中的一眼。曆經多年建設,深藏在北京城地下的一張地下水監測網已經形成。

地下水被稱為北京的“生命之水”。曾經,北京人每三杯水中就有兩杯來自地下水,北京成為國際上為數不多的以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

據統計,從1980年起,北京地下水位因超采、氣候等因素呈現加速下降趨勢:平均埋深從1980年的7.24米下降到2015年的25.75米。

北京超采地下水也是無奈之舉。從1999年起,北京持續幹旱,多年平均降雨量僅479毫米,年水資源量約21億立方米,然而全市用水的需求量約36億立方米,缺口達15億立方米左右。

多年來,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約5億立方米。長期的超采造成北京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平均每年下降近1米。

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自從南水北調之水入京和減少了地下水開采,北京地下水位連續2年回升。

雖然地下水位回升,北京依然是一座極度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資源量隻有不到100立方米,這一數字還低于缺水的以色列。

水不僅少,有的河流仍比較髒。水少,是北京的短闆;水髒,是北京的痛點。

北京治水:“第一位的還是節水”

曾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治水方針。

北京市就是按照的這“十六字治水方針”,節水優先、系統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進行系統生态治理。

“第一位的還是節水,節水優先應是新時期治水工作必須始終遵循的根本方針。”北京市水務局局長潘安君說,由于曆史欠賬多,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内,北京水資源供給依然趨緊,水資源短缺仍将是制約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

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彤說,要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還要加強回補,進一步涵養水源。

水髒,問題在水,根子在岸。北京市用系統治理的思路,統籌河岸和水上,系統解決水污染問題。

在推行第一個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後,2016年,北京推出第二個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重點瞄準城鄉接合部、風景名勝區以及一些新城地區的污水問題,讓河長和警長、檢長協同治理,部分案件直接移送司法,大大提高了違法排污的震懾力,建立水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

這是超常規的行動速度和力度。目前,北京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2%,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0.5億立方米。

多管齊下,北京大做“水”文章

節約用水,加大再生水利用;逐步恢複曆史河湖水系;構建“三環碧水繞京城”的大尺度水帶……面對“水”這篇大文章,近年來北京多管齊下。

讓水流起來——“河流水質差一方面是由于水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流動性差。”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胡波說,“流水不腐”,城市河湖環境用水的主要來源是再生水及雨洪水補給,水體缺乏流動,河湖基本喪失自淨能力,極易成為“一潭死水”。

北京市水務局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說,水網的規劃不僅是實現所有的幹涸河道有水,實現污水再利用,還要讓水流動起來,形成水景。

“要規劃好水的使用,一水多用,算好水賬。河道用水可以用再生水來補充,但是也需要一部分清水,才能增加自淨能力,最終提升水質。”張彤說。

讓水景再現家門口——在前門附近的三裡河流域,胡同、院落間再現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觀。河道曲折蜿蜒,四合院、胡同依着水系的走向逐漸伸展開。

整治三裡河流域就是曆史河湖水系恢複的一個嘗試。明朝時期,這裡河道縱橫,居民沿河而居,許多戲樓、外地會館聚集于此,河道兩岸逐漸聚集了人家。清末,附近的人口驟增,三裡河逐漸被填平,蓋上了民居。

為重現曆史風貌,在搬遷騰退部分居民後,從2016年8月起,東城區開始重修三裡河。依據曆史上的位置和走向,三裡河已經基本還原曆史風貌。現在,河邊扶老攜幼散步的居民多起來,還有不少市民專程來這裡賞景,拍照留念。

“記得改造前這裡又髒又亂,平房簡陋,一間挨着一間,屋頂上長着草。”退休職工王奶奶說,看到新聞報道,我和老伴兒專門過來,真不敢相信,這裡變得這麼好看。

作為京杭大運河重要一段,玉河穿越了元、明、清三代,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衰敗,被深埋在層層疊疊的民房之下。2007年,玉河改造工程正式立項,2017年9月,700多歲的“玉河北段故道”終于重見天日……曲橋、水榭、亭台,宛如江南水鄉。

根據北京新總規對“恢複曆史河湖水系”的描述,北京未來将“形成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宜人景觀,為市民提供有曆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濱水開敞空間”。

六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後海、什刹海;八水包括通惠河(含玉河)、北護城河、南護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門護城河、長河、蓮花河。

讓水幹淨起來——随着北京水質的持續改善,有更多的美景重現京城。在密雲區的清水河,“闊别”多年的野生白天鵝再次回歸。這得益于當地大力進行生态清潔小流域治理,同時進行濕地改造,以增加水草、藻類等浮遊生物。

蕭太後河曾經是有名的“牛奶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蕭太後河就開始遭遇工業污染,前幾年每天有數萬立方米污水直排入河。

通過截污水、補中水等方式,如今的蕭太後河清澈起來,魚類也大幅增多,白鹭等水鳥紛紛栖息于此。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僅水變清了,道路也變綠了,而且河流周邊形成林水聯動的美景。一些河流兩岸成為水綠相融的生态廊道,聚集了大量野鴨、白鹭、天鵝等過去難得一見的鳥類。

“這源于近兩年通州區實施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水系連通、生态修複的系統治理措施。”通州區水務局局長房亞軍說。

通州多河富水,區内19條河流彙聚,河道總長245.14公裡。在通州居住了十多年的柳先生目睹了通州水的變化。“這一兩年,河道的水質變得好多了,兩岸的綠地也多了。”

看城市、看山水、看曆史、看風景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水”。

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北京新總規提出,要“構建看城市、看山水、看曆史、看風景的城市景觀眺望系統”,要求“加強城市整體空間形态控制,構建展示城市特色風貌的景觀眺望系統,統籌城市第五立面與城市色彩塑造,讓人們更好地看城市、看山水、看曆史、看風景。”

新總規數提“山水城市”,北京,能重圓“水鄉”夢嗎?

“明永樂遷都北京前,先遷江南地區的富人‘實京師’,加上明清時期大量江南人士入京為官,什刹海一代形成了濃郁的水鄉氛圍,保留至今。”孫勁松認為,如果單純從水資源角度,北京要重圓“水鄉”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如果從文化角度觀察,恢複水的曆史景觀、重圓“水鄉”夢不是沒有可能。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研究所陳興茹在《中國典型水城基本内涵分析》一文中指出,水城類型衆多,對于北方城市而言,以北京、濟南為代表的城市,就屬于城中大湖型的水城。

水養育人,人親近水,水聚成景,人融于水景中。水利部水資源司原司長吳季松表示,曆史上北京水系不僅造成了獨特的城市文化地理格局,更構造了突出的城市生态文化,賦予了傳統北京水、山、林一體化的“城市山林”的水鄉野逸氣質。

水脈滋養文脈。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由于北京嚴重缺水,水脈遇到了破壞。

目前,北京城區及近郊區有昆明湖、玉淵潭、北海、中海、南海、前海、後海、西海、龍潭湖、陶然亭湖、紫竹院湖等小湖泊30餘個,主要集中在紫禁城西部和三五環之間,多與城市河道相通。

這些湖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首先是地處城市中央地帶的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等,二是位于城市西部沖積扇山間窪地,彙集西山地表和地下徑流的昆明湖、玉淵潭、紫竹院湖、動物園湖等,三是地處城市東南部沖積扇邊緣地帶,龍潭湖、陶然亭湖等。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尹鈞科說,在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築、保護曆史文化街區的時候,要把水脈也加入進來。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吳文濤說,回顧曆史,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合理利用、有效改善水環境的寶貴經驗,如曆代都把水脈納入城市布局,使城市增添山水園林特色;興建一些大型皇家苑囿,如遼代的“延芳澱”、元代的“下馬飛放泊”、“柳林海子”、明清的“南苑”等。

“重視這些曆史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們當今協調城市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繼承與完善自然和人文風貌,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吳文濤說。

陳興茹認為,水城是古人有規律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在水城得到了具體體現。我們要學習古人樸素的治水思路,做好水生态修複、水環境改善、水景觀重塑、城市水系的合理規劃和利用、人水關系的和諧。

“要珍惜北京的水和有水的空間。如果水環境能跟人們的生活環境更融洽就好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說,如果曆史河湖水系的恢複能穿過平安大街,再到東皇城根,再恢複到菖蒲河,對于古都北京風貌會有一個大的改變,“過去在曆史水系上蓋蓋闆主要是因為雨污合流,如果慢慢地把污水系統建好,逐漸把蓋闆揭開,恢複水環境,城市才有靈動的人文氣息。”

北京要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離不開城市的健康水系。

曆史啟示我們:人與水的和諧共生,就是要保護好水源地的自然風貌,就要遵循規律,注重涵養水源,重視水的生态功能,合理加以利用。

新總規,描述了到2035年的北京“水鄉”藍圖:

——構建由水體、濱水綠化廊道、濱水空間共同組成的藍網系統。通過改善流域生态環境,恢複曆史水系,提高濱水空間品質,将藍網建設成為服務市民生活、展現城市曆史與現代魅力的亮麗風景線。到2020年中心城區景觀水系岸線長度由現狀約180公裡增加到約300公裡,到2035年增加到約500公裡。

——在城市副中心,順應現狀水系脈絡,科學梳理、修複、利用流域水脈網絡,建立區域外圍分洪體系,形成上蓄、中疏、下排多級滞洪緩沖系統,涵養城市水源,将北運河、潮白河、溫榆河等水系打造成景觀帶,親水開敞空間15分鐘步行可達。

——協調水與城市的關系,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保障首都水資源高效利用,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規劃保留并新增外調水通道,完善相關水源配套工程,構建四條外部水源通道、兩條輸水水源環線、七處戰略保障水源地、多級調蓄聯動共保的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格局。

——加強河湖水系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提高水系連通性,恢複河道生态功能,構建流域相濟、多線連通、多層循環、生态健康的水網體系。加強河湖藍線管理,保護自然水域、濕地、坑塘等藍色空間。

——加強本地水源恢複與保護。嚴格保護兩庫一渠,涵養地下水。到2020年密雲水庫蓄水量明顯增加,到2035年力争達到曆史最好水平。有序實施官廳水庫、永定河流域生态修複,到2035年恢複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

——增加地表水調蓄能力,優先利用外調水,提高再生水利用比例,壓采和保護本地地下水,加大地下水回灌量,逐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一系列具體措施和目标,讓人們對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未來,不禁充滿憧憬和希望。記者李斌、關桂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