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勇于承認?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餘足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勇于承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餘足雲
《呂氏春秋》記載,夏後伯啟與有扈戰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複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饬,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夏後伯啟主動反思檢讨自己在德性、教化等方面的不足之處,改過遷善,結果不戰而人服。
《論語》有言:“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儒家認為,己身是萬事萬物之本,“己”是道德修養和行仁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因此,特别強調個體責任和自我約束,推崇道德自覺和個人自律。無論是德性修養還是行為實踐,他人的幫助、提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在于自省、内求。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品德涵養、人格完善、修禮成仁、功業成就,主要取決于自身的努力,而非向外馳求。
古人曆來提倡自省、責己的思想理念和修身方法。從孔子的“見不賢而内自省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從孟子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到荀子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張載的“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到洪應明的“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省己、反己、責己,已深深根植于中華文化血脈,發展成為延續至今的傳統美德和修身行事方式。
自省、責己是一個不斷檢視、修正自身的過程。北宋時期有個名叫趙概的官員,在自己案頭擺放了一個瓶子和黑白兩種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惡念,投一黑豆于瓶”,每天以此來檢視自己的進步與過失。剛開始黑豆較多,但他時時自省責己、改過自新,久而久之,瓶中的白豆越來越多,黑豆越來越少。趙概憑着這樣持久的自我修煉,終于成為高潔之士。自省、責己的目的,就是逐一改正彌補自身的缺點不足,讓“黑豆”逐漸減少、“白豆”不斷增多,從而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和效果,先不要怨天尤人、四處抱怨,而應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到了盡心盡力,這樣才能知己不足,進一步明确努力方向,不斷革新自我、完善自我,事業和人生發展也才會越來越好。如果一味地抱怨,非但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益處,反而會松懈意志,消磨工作幹勁和激情。每個人的學識、閱曆、經驗等總歸有限,且都有各自的短處和不足,但人的可貴之處在于能正确地認識自己,能清楚地看到差距和短闆,通過不斷自省、責己,加以彌補和克服,減少或避免日後再犯類似錯誤,從而不斷取得進步。
自省、責己不僅是一種修身境界,也是一種人生智慧。正因為不易做到,才更加需要修煉。将自省、内求作為人生必修課,經常檢讨自己在遵循倫理道德、遵守規章制度、對标模範先進等方面的偏差,反思自己做得不夠好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有的放矢加以改正、糾偏,并恒久堅持,不斷追求“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餘足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