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馬頭琴曆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因琴杆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潮爾”。琴身木制,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人聲起便可琴聲合。
相傳有一牧人為懷念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爐王出鋼記》詩:牧區的人們聽說鋼花噴,蒙古包裡拉起了馬頭琴。
馬頭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的最好的樂器,它能夠準确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
與此相關,元代的蒙古民族樂器總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還産生了純器樂曲,諸如《海青拿天鵝》《白翎雀》等,确實有了長足的進步。
到十八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及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随着馬頭琴琴體的革新,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創造和發展,湧現出不少民間說唱演奏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