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歌唱家,吳碧霞唱腔比較特别。
她先唱民族歌曲,後又在西洋美聲上取得驕人的成就。
橫跨民族與美聲的她,被譽為“中西合璧的夜莺”。

她還有着雙重職業,既是享譽國内外的歌唱家,還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博士生導師。
可風光無限的她,成名之路走得并不平順。
01
1975年,吳碧霞出生于湖南常德,父母都是文藝工作者。
從小耳濡目染,吳碧霞對聲音特别敏感。

吳碧霞還有一個姐姐。
她和姐姐童年最開心的事,莫過于一家人守在一起做遊戲。
爸媽當老師,她和姐姐做學生,爺爺和奶奶當觀衆。
到了夏天,吳碧霞跟父親到外面乘涼。
爸爸把吳碧霞放在腿上,然後開始教她唱戲。
吳碧霞自小就對舞台不怵,三五個人的場合,她說唱便唱。

12歲那年,吳碧霞在媽媽的鼓勵下,去參加市裡舉辦的“納涼晚會”,沒想到一唱成名。
那一年,她代表湖南省少兒藝術團進京表演。
因為機會難得,媽媽冒昧地給東方歌舞團王昆團長寫了一封信。
王昆收到信後,不僅到現場看吳碧霞演出。
吳碧霞回到湖南,王昆又讓兒子給她寫信。
王昆鼓勵吳碧霞,趁着年輕多學多練。
短短的幾行字,讓他們一家人,看到了希望的光亮。

帶着希望之光,吳碧霞讀初二那年,和父母一起去報考武漢音樂學院。
考完之後,老師們對她非常滿意,希望她能留下來。
一家人高高興興,準備離開考場時,有一位老師追上來:
“如果我們自私一點,希望碧霞留在我們學校。
但為了她的前程,還是讓孩子直接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吧。”
老師中肯的建議,堅定了一家人的信心。

那一年的“五洲杯”歌唱比賽,吳碧霞作為湖南選手,被選中參賽。
由于年齡太小,吳碧霞未能如願參賽。
但中央電視台的一位導演,看到她的演出錄像後眼前一亮。
導演給吳碧霞書信一封,希望她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這封信雖然沒有落款,但收到信後的吳家人,卻有着一種望女成鳳的驚喜。

02
1990年,吳碧霞以專業課和文化課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
這一年,對于吳家而言,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喜的是,吳碧霞在黃金年齡,朝着音樂夢又邁進了一步。
悲的是,吳碧霞的父親查出了聲帶癌,手術之後切除了聲帶。

父親是一名花鼓戲演員,常年活躍于舞台上。
聲帶之于他而言,就好比是舞者的手腳,天鵝的雙翅。
父親啞然失聲,對生命也不抱有任何希望。
這無形的陰霾,籠罩在整個吳家。
吳碧霞臨去北京前,父親從病床底下抽出一封信。
信是剛剛寫好的,讓她帶在路上看。
父親很隐晦地覺得,不知道以後還能不能見到女兒。
這封信,被賦予了“遺書”的意義。

信隻有一頁紙,寫了幾句話:
碧霞女兒:
無論出現什麼情況,你都要做到集中精力,好好學習各項成績,争取第一。
此次進京求學,我不能親自送你了,但是我完全信任你,在生活上能自理,學習上能争先,一定能自強不息,拼搏向上。
我等着你的好消息傳來!
父親:華安寄語
這封信,吳碧霞至今都保留着。
她眼中的父親,是一個内斂的人。
小時候,她總是喜歡跟父親聊天。
從父親身上學到好多道理。

當父親突然病倒後,她一瞬間感覺自己長大了。
她陡然多了一份責任,感覺父母是需要她用心去呵護的。
而學習上的進步,無疑成為了她報答恩情的最好方式。
也正是從那時候起,她對音樂的追求,不再是單純地喜愛,還多了一層對父母的深情。
她常常這樣覺得,是父親把嗓子給了自己。
然後她替父親延續夢想。

承載着父親的夢想的吳碧霞,就這樣在世事無常中長大,成為了父親生命的源泉,活下去的力量。
一個剛剛離家的小孩,扛起這份重擔。
沒有什麼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專業學好。
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極緻,給父親以精神安慰。
在附中讀書期間,她的所有課程考試都在90分以上。
主科成績,在所有學科中位居第一。
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父親終于擊敗了病魔。

1993年,吳碧霞以全科成績第一的成績,被學校保送至中國音樂學院。
也正是在讀大學期間,吳碧霞遇到了丈夫邵瓊。
03
邵瓊來自新疆,家裡并不富裕。
剛到北京時,他拎着二胡和被子。
下了北京站環顧四周,不知該往哪兒走。

第一次見到吳碧霞,是在大學軍訓的時候。
軍訓休息的時候,大家都很累,起哄讓吳碧霞唱歌。
那時候,吳碧霞曾參加過文化部組織的春節晚會,在北京已經小有名氣。
但是從外地來的學生,對她還不太了解。
那麼多同學點名唱歌,吳碧霞沒有推辭。
她穿着比自己身形大幾個号的迷彩裝,站到廣場中間唱着《小背簍》和《父老鄉親》。

邵瓊盤着腿坐在操場上,看着唱歌的吳碧霞,心裡不由冒出一句:
“小小的個子,大大的眼睛,歌聲清脆像銅鈴一般,太可愛了!”
而吳碧霞對邵瓊的第一印象,同樣也是非常深刻的。
有一次上文學課,老師問同學們:“大漠孤煙直,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畫面?”
吳碧霞争強好勝,即使不是專業課,她也表現得非常積極。

她舉手後,回答了老師的問題。
老師待她回答完以後,點頭讓她坐下。
接着又叫了同樣舉手的邵瓊。
因為邵瓊來自新疆,也在西安待過一段時間,所以他對“大漠孤煙直”的感觸,是來自南方的吳碧霞沒法比較的。
邵瓊回答完以後,老師豎起大拇指:“這是我最喜歡的答案!”
風頭被蓋了過去,吳碧霞在心裡嘀咕:“這個男生雖然其貌不揚,但挺了不起的!”

有共同的追求,彼此又相互欣賞,兩個年輕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但這段戀情,很多人都不看好。
04
所有人都持反對意見,不反對的人隻有邵瓊自己。
因為吳碧霞已經小有名氣,邵瓊卻默默無名。
他們倆在一起,吳碧霞太虧了。
有一次,他們在公園裡約會,無意間牽了一下手。
這一幕,被一個同學撞到。

那位同學第一句話就是:
“邵瓊,你夠可以的!”
邵瓊沒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那同學又補充一句:
“明年你就能開上汽車了!”
那時候買車就是天方夜譚,全院裡隻有一位老師,買了一台夏利車。
其實,那位同學想表達的意思是,吳碧霞已經成名,自然會給邵瓊買車。
言下之意是“邵瓊吃軟飯”。
可誰都看不到邵瓊的付出。

讀大二那年,為了給吳碧霞辦一場演唱會,他四處拉贊助。
他拉不到贊助,男人的自尊碎了一地。
那種切膚之痛,隻為愛付出的人才深有體會。
邵瓊從5歲起開始學音樂,一直學了二十年,進校專業成績非常不錯。
因為家裡窮交不起學費,邵瓊在讀大學期間,便被迫接觸自己不喜歡的貿易。
學了二十年的音樂,畢業以後找工作,每個月隻能拿兩百多塊的工資。
他最不願面對的事,是因為溫飽問題轉行了。

他羨慕吳碧霞,把喜歡的事做成了事業。
同時,他也給予了吳碧霞理解與支持。
雖然有自己的事業,但隻要吳碧霞一聲招呼,他立馬就會放下手裡的工作。
正是有了邵瓊的關愛,吳碧霞才能在舞台上放聲歌唱。
1999年,吳碧霞被保送本校研究生部攻讀碩士,由金鐵霖擔任導師。
因為吳碧霞既唱民族又唱美聲,金鐵霖手寫聘書,請郭淑珍為吳碧霞擔任第二導師。

有一次,吳碧霞去西班牙參加比賽,初賽發揮得不好,給邵瓊打電話。
因為存在7個小時的時差,當時國内已是半夜。
邵瓊在電話裡鼓勵她,給她打氣。
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放下國内的工作,親自飛去了西班牙。
有了邵瓊的陪伴,吳碧霞發揮起來信心十足,奪取了那一屆比賽的冠軍。
吳碧霞曾這樣感慨:“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都會在我身邊。”

他們的愛情就是如此,看似平凡,卻一點都不乏浪漫。
愛情和事業雙豐收,吳碧霞并未忘記自己的家鄉常德。
05
吳碧霞成名以後,經常回到家鄉演出。
吳碧霞到北京多少年來,很懷念自己的家鄉。
童年的記憶時不時萦繞在腦海裡。
小時候她喜歡唱歌,隻要興緻上來,随時随地都能唱,鄰居們從不會因為她唱歌,覺得被打擾到。
現在雖然住進了樓房裡,但想唱歌必須要到合适的場所裡。
那時候的經濟條件不如現在,但和鄉親們的情誼,卻很難在大城市裡找到。

1995年,家裡的老房子被拆掉了。
遺憾的是,拆遷的時候,吳碧霞并不在家。
那段時間,她總會夢到老家。
醒來便回憶,當時家裡所有的東西,曾經擺放的位置;
回憶跟鄰居相處時的那股溫馨。
她一直有個心結,解不開的心結。
直到她回老家一趟,回到老房子看一看。
哪怕站在老房子以前的位置上,看看對面的風景;
看看以前的電線杆、垃圾桶,以及村邊的那棵樹;
感受到過去生活的那個場景,她雙眼一下子濕潤起來。

為了回饋家鄉,吳碧霞舉辦了一場義演,現場募到203萬的捐助,全部用于常德的教育事業。
這之後,她的夢裡再沒有出現過,老房子的情景:“心放下來,也便接受這樣的變化了。”
作為名人不忘本,心系家鄉的吳碧霞,也得到了上蒼的饋贈。
2014年,吳碧霞和邵瓊,迎來了女兒的降生,取名“春天”。

女兒的到來,給了吳碧霞更多的希望和美好。
女兒很像媽媽,特别是演唱方面的天賦。
5歲那年,便随媽媽一起,到“新春音樂會”的大型舞台上,表演了湖南民歌《馬馬嘟嘟騎》。
六一晚會上,和媽媽一起登台合唱《天之大》。
兩代人,兩種音色的交織,穿透演播大廳。
女兒的優秀,是她不惑之年後,唱響的最炫美的樂章。

結語:
吳碧霞承載着父親的夢想,經曆過風雨之後迎來彩虹。
難能可貴的是,在她打拼事業的關鍵時刻,丈夫在背後默默付出與犧牲。
邵瓊用欣賞、理解、包容、成就吳碧霞;
用一路陪伴,給了吳碧霞想要的愛情。
而懂得感恩,心系家鄉的吳碧霞,也值得擁有這一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