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怎樣購買手工鞋

怎樣購買手工鞋

時尚 更新时间:2025-08-15 22:53:59

  璧山,有着悠久的制鞋曆史,2006年被正式授予“中國西部鞋都”稱号。

  這裡走出了很多制鞋手藝人,劉培華就是一員。

  他做的皮鞋,最貴的一雙賣了8.8萬元。他的制鞋手藝,現在是璧山區區級非遺,目前正申報市級非遺。

  成為非遺的“秘笈”,是他用糯米“墊”底,據說穿二十年都不會漏水。

  怎樣購買手工鞋(一雙手工鞋賣到8.8萬元)(1)

  △劉培華

  老丈人帶女婿

  非遺小鎮上的家庭作坊

  9月29日,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在璧山區秀湖水街開街,32家非遺企業正式入駐,重慶老字号“康益森”就是其中之一。

  “康益森”是一家賣手工皮鞋的店鋪,這家店鋪隻有兩個人:一個是老丈人、一個是女婿。

  怎樣購買手工鞋(一雙手工鞋賣到8.8萬元)(2)

  △熊勇華在打理鞋子。

  兩個人分工明确,女婿熊勇華負責接待顧客,每每有人詢問,他便上前詳細介紹,語氣溫和。

  創始人劉培華,人稱“老劉”,今年58歲,店鋪的絕對主角。

  怎樣購買手工鞋(一雙手工鞋賣到8.8萬元)(3)

  老劉頭發和胡子都已花白,身着白色服飾,系着白色圍裙,坐在凳子上。他手中拿着鞋幫和鞋底,用線不停地縫合:用力将鞋底壓緊,拿起錐子鑽一個洞,輕輕一拉,線便鑽到另外一側。

  由于常年用力壓鞋,他的拇指關節嚴重變形,成了一個半圓形。遇到鞋面不光滑的地方,他還要拿起小錘子,輕輕将其錘平。

  天氣雖已轉涼,但他的額頭全是細密的汗珠。

  老劉面前是一張桌子,這上面放的全是他的“寶貝”:縫鞋子用的線、做皮鞋的鞋邊、刷子以及各種剪切工具等。

  若有顧客詢問,他便将老花鏡向下拉至鼻尖。說到自己的皮鞋,他不由自主地驕傲:“我的手工鞋不用粘膠”。

  “包”糯米的鞋

  做法講究 一雙可穿二十年

  做皮鞋不用膠,那要如何粘合?

  面對顧客的疑慮,劉培華二話不說,直接将面前類似白色粘膠的物質放入嘴中,輕輕咀嚼後,咽下喉。

  一旁的顧客張開嘴巴,露出驚訝的表情。

  老劉也不急于表達,賣足關子後緩緩地說,他做的鞋子,裡面包的是“糯米”。

  糯米如何做成膠?

  原來這是古人的智慧,把糯米蒸熟後搗碎,再加入清水,利用糯米的粘性,将鞋底和鞋幫黏在一起。

  實際上,我國古人還曾使用糯米做建築材料,萬裡長城的磚牆之間白色就是糯米,經過多年洗禮仍屹立不倒,上海外灘建築改造也用了糯米取代水泥。

  怎樣購買手工鞋(一雙手工鞋賣到8.8萬元)(4)

  “糯米粘性強,我做的手工鞋不漏水,穿個十幾二十年不成問題。”劉培華把古人的智慧進行了改良,以純天然糯米為原料,經過糯米淨化、研磨、幹燥等多個道工序而制成了環保膠。

  劉培華不緊不慢地用刷子蘸膠塗在鞋邊,動作十分娴熟。他又拿起一卷線,神秘地說,“這也是秘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摸了摸,手感澀,有點硬。

  劉培華取下幾圈線,在手中直立了十幾厘米。“線的原料是麻,經過天然工序制成,沒有纏繞成圈時,可以立起50公分,哪怕長時間在水中浸泡,線也不會斷。”

  他又展示了那雙長滿老繭的手:“依樣下料、縫制鞋幫、排幫上楦……每一步都要花時間,一雙鞋至少要做兩天,鞋裡、鞋外全是真皮,不悶腳、不臭腳。”

  手藝傳承三代人

  他放棄高薪隻為工藝不失傳

  老劉的鞋有一個特點,每雙鞋的鞋底都有一串數字:1908。

  劉培華的爺爺是晚清有名的鞋匠,從那時便給達官貴人做鞋。後來他父親也繼承了爺爺的手藝,曾是重慶知名鞋廠的核心技術員工。劉培華從17歲便開始做鞋,至今有41年。90年末,劉培華代被一家皮鞋廠挖到璧山擔任廠長,薪資是5000元一月。

  随着璧山區皮鞋産業的發展,劉培華也開起了自己的鞋楦廠,為其他廠家提供腳模。此外,他還在做定制手工鞋,無論是大小腳還是長短腳,劉培華都能讓顧客滿意。白天他要在廠裡忙,做手工鞋的時間隻有留在晚上。

  2006年,璧山被授予“中國西部鞋都”稱号,更多鞋企進入了璧山。在流水線下,一雙雙皮鞋混着橡膠味被生産出來。

  在現代工業面前,傳統手工失去了競争力,做手工皮鞋的人越來越少,劉培華連徒弟都招不到了,他成了璧山唯一堅持做手工皮鞋的匠人。

  專心做鞋楦廠收入的确可觀,但是手工皮鞋的工藝卻無傳人,該如何抉擇?

  “我們的手工皮鞋工藝傳到你手上是第三代了,要把這門工藝傳承下去,不要把祖宗的手藝丢了。”回想起父親彌留之際留給他的話,劉培華堅定了信心。

  2014年,他關閉了鞋楦廠,拒絕了鞋企給他的50萬年薪,全身心投入手工皮鞋的制作中。

  怎樣購買手工鞋(一雙手工鞋賣到8.8萬元)(5)

  砸光半輩子積蓄

  這雙鞋正在申請市級非遺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店内逛了一圈,手工鞋質量感不錯,價格一雙千元以上。

  “我做的鞋子隻選最好的皮,剪下來就是一整塊,邊角和肚皮都不用,成本自然高。”劉培華說,即使賣這個價錢,近幾年他也将自己半輩子的積蓄搭了進去,開工作室、購原材料、搞推廣……每一樣投入都是真金白銀,但賣出的産品卻有限。

  然而,這幾年的堅持也讓劉培華看到了希望。

  2015年,他在廣州參加展銷會,賣出了一雙8.8萬元的鞋子。“總有人識好貨,手工皮鞋有市場。”他堅定了信心。

  2017年,老劉的皮鞋被認定為重慶市第四批“重慶老字号”。

  2019年,他的制鞋技藝被列入璧山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劉培華也成了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很多人說,民間傳統手藝終會淘汰,劉培華卻認為老祖宗的東西是需要傳承的,隻要與時俱進就能被市場接受。

  因此,他在傳統手工制鞋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縫制鞋子時使用真皮沿條,以内外手工縫制的方式,将鞋面與鞋底牢固夾結成一體。在鞋中底和大底之間形成一個空腔,隔離潮氣,同時鋪設一層防潮層,保證皮鞋最大透氣性和舒适度。此外,鞋子款式也不斷推陳出新。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劉培華的工作室,他也收了三個徒弟,其中有一個就是老劉的女婿熊勇華。

  劉培華說,作為非遺傳承人,他有義務和責任把這門工藝推廣出去,如今他正在積極申報重慶市非遺。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