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WorldFoodDay),簡稱WFD,我們不妨把這幾個字母從後往前敲一下,我們選擇的漢字詞組是:端飯碗。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一碗飯”的背後是一個國家的命運。
黑土地有着“耕地中的大熊貓”之稱。
202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黑土地保護邁入嶄新的法治軌道。
此際,本報調研組奔赴遼甯開原鄉村,深入田間地頭、現代農業生産單元,和農民唠家常、說變化、談感悟,實地探訪當地深入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的生動實踐。
馬春斌 攝
寫在前面
樹葉黃綠交雜,天嘎嘎藍,田野一派金黃。
低頭,便是黝黑的土地。
什麼是黑土地?老輩人講,“三兩土地二兩油,插根筷子能發芽。”
什麼是黑土地?新農人總是沉吟一下,“這黑土地是老天賞的,好是好,但這些年确實有點‘小毛病’。”
在長期過度使用化肥之後,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了。
黑土地,“亞健康”,農民心裡有數,國家心裡更有數。
中國科學院2021年發布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顯示,因過度開墾和利用,黑土地正面臨嚴重退化。黑土地保護利用,迫在眉睫。
為黑土地療傷,是黑土地保護繞不過的一道坎,難啃的骨頭。
這也正是《黑土地保護法》的使命所在。
“确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場“黑土地保衛戰”正在打響!
慶雲堡鎮高家窩棚村黨支部書記王孝民捧起了豐收的希望。
田埂上的“打賭”—— 一枝稻穗的驚喜
“今年的水稻‘指定’高産,我估摸了一下,一般中等的稻穗得超過250粒,往年也就200來粒。”
說話時,金溝子鎮十社村黨支部書記張興旺嘴角上揚。帶着記者和開原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走進村委會,張興旺腳下生風。
張興旺說起留茬翻壓還田和施用有機肥帶來的好處時,直接拿結果說事。
一旁站着的開原市黑土地保護項目技術小組副組長郭淑鮮一愣。
“記者來了,咱可别吹牛。”
郭淑鮮給一行人“科普”了一下:由于水稻品種的不同,每個稻穗一般有150粒至250粒不等,能達到250粒的,算個别現象。
“不服,咱就打個賭,立馬到稻田地裡随便薅一穗,看看我吹沒吹牛。”
十社村的稻田迎風泛波,黑生黃,土生金。
張興旺在田埂邊随手一指:“不信?咱随便掐一穗。”
“……257、258、259、260、261,261粒!”大家共同見證,這枝稻穗共結了261粒。
張興旺“嘿嘿”笑了,神采飛揚。一行人不約而同豎起大拇指。
一起參加調研的開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富新征也笑了。
2021年,開原市成立了黑土地保護項目領導小組,在省級财政的支持下,“綜合施治”,在大普查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水稻留茬還田培肥、政府招标在示範田增施有機肥,配套實施良種推廣、栽培模式優化、全程機械化等措施。
十社村的稻穗告訴我們,這種保護讓農民嘗到了“甜頭”,有了“奔頭”。
有風吹過,開原市的15萬畝水稻頻頻“點頭”。
尴尬的“硬蓋”—— 一代農民的覺醒
“地越來越饞了。”
在時間的刻度上,黑土地的品質曾經在近20年走了一個向下的曲線。
一度,為了增加産量,不少農民大量使用化肥。“化肥可以施用,但必須合理施用。大量施用必然造成土壤闆結化,在黑土的表層形成一層硬殼。”
郭淑鮮從沈陽農業大學畢業後,二十多年來一直在家鄉工作,也見證了這些年黑土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變瘦、變薄、變硬,“上面一層‘硬蓋’,就像人得了‘硬皮症’。”
有機質是土壤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标,因為黑土地的核心就是具有深厚的黑土層,以及土壤中富含有機質。
直觀看來,有機質含量越高,土壤越黑,有機質含量一旦下降,土壤就不那麼黑了,顔色變淺,土壤就沒那麼“有營養”了。總體看來,東北的黑土地上的糧食産出沒有降低,但土壤厚度、有機質含量确實在降低。如果不好好保護,以後的農業生産就會出現問題。
有病治病,無病治未病。
近幾年,黑土地保護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在調研中,很多農民也看到了這種現象,也生出了憂慮。
為百年計,讓黑土地的品質走出向上的曲線,必須走農戶負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共同道路。
政府主導,是最核心的力量。
去年開始,開原市利用省财政下撥的黑土地保護資金2730萬元,緻力于增施有機肥(堆漚有機肥、生物炭基有機肥等)、水稻留茬還田及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等方面支出。
項目實施地點落實在交通便利、土地集中連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健全的慶雲、八寶、業民、金溝子、老城、開原、下肥地7個鄉鎮(街),落實項目總面積15萬畝。
“我們采取公開招标的形式,統一對這15萬畝稻田進行了水稻留茬還田和增施有機肥,不僅增加了土地的有機質,還緩解了土壤闆結,水稻收成明顯比往年好。”
富新征在開原市農業農村局工作多年,今年他看到的笑臉比往年多。
專家型農民,農民型專家—— 兩個人的軌迹
今年43歲的郭勇是八寶鎮的新型農民,手上的骨節粗大,還有一些長期接觸機油的黑色。
“我父親就是搞農機的,從小就愛鼓搗農機。我承包了400畝水田、200多畝旱田,一種就是10多年,我和黑土地有感情。”
在地頭,他指着一大片水稻和玉米,“這些,‘整個浪兒’都是我的!”
從部隊轉業後一頭紮進黑土地,他成立了勇威農機機械專業合作社,是遠近聞名的專家型農民。
郭勇8年前就使用無人機給稻田打藥和施葉面肥,考取了無人機操作證後,對外還承攬無人機打藥和施肥業務。近幾年來,他承包的土地土質逐年變好,收成也年年攀升。
“老一輩就知道多上化肥多産糧,盲目施肥,為了省事還不上有機肥,地沒有後勁。這幾年我承包的田地土質變好了,多虧了咱的專家郭姐(郭淑鮮)。沒有她的指導,我不能這麼受益。”
郭勇相信科學種田,相信保養好黑土地,才有未來。他有郭淑鮮的微信,有事沒事“微”來“微”去,唠的都是土地的嗑兒。
在開原農戶的眼中,郭淑鮮是個“接地氣”的專家。
“我在開原的這片黑土地上長大,從小就熱愛農業,大學學的是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畢業後,有機會留到沈陽,但我選擇了回鄉工作,因為這裡和土地更近。”
和土地有着天然親切感情的郭淑鮮和農民更親,在她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種植戶認識到了保護黑土地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讓黑土地“有後勁”,留與子孫耕。
這幾年,開原市農業農村局定期開展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對種植戶的整個生産過程進行指導,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嘗到了甜頭。
郭勇和郭淑鮮,一個是專家型農民,一個是農民型專家。“二郭”特别“對撇子”。
嘗到改善黑土地品質甜頭的郭勇拍着胸脯說:“政府資金有限,明年即使政府不給我們免費增施有機肥了,我自己也要施!”
“我這積極性,别人按都按不住,哈哈。”“二郭”都笑了。
那邊的稻子怎麼不得病—— 兩種“待遇”的反差
太陽偏西。晚歸的牛羊把暮色馱回了村莊。
清朗的風,從大地上拂去,在水稻、玉米、大豆間盤桓。
八寶鎮和順村。
開原市的黑土地保護試驗田就在這裡。
“你們看左手邊的稻子與右手邊的稻子有什麼區别?”
“左手邊的稻子秧比較高,稻穗也比右手邊的大。”
在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點的稻田裡,随行的專家組讓記者觀察水泥闆隔開的稻田裡水稻的不同。
“再仔細看。”
“這黑色的小指甲大小的是什麼?不會是‘得病’了吧?”記者發現其中的端倪。
“是的,這邊的稻子得了一種病叫稻曲病,是水稻常見的一種頑固性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籽粒,在農村,農民稱為‘黑豆子’病、‘羊糞’病,還有人叫‘灰包’病等等,直接影響水稻的品質和産量。”
左手邊,一派黃燦燦。右手邊,黃中夾雜黑灰色。
仔細觀察右手邊的稻子,得了稻曲病的稻穗十之有一二。
左手邊的稻田為培肥改良試驗區,右手邊的稻田為常規施肥區,兩者的種植過程完全相同,隻因為左手邊的稻田被“加了餐”。
今年開春的時候,專用的撒肥車把采用新型生物發酵技術生産的有機堆漚肥均勻地抛灑到左手邊的改良試驗區,耕地得到有機堆漚肥養護後,其抗病毒的能力提高了,所以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檢察官張雪(左)、王奇(中)在巡田中向農民普及黑土地保護的相關知識。
“零案例”背後的喜悅—— 兩個檢察官的巡田
“保護黑土地就是保護咱們的耕地,咱們耕地保護好了,咱們的子孫才有糧食吃。”
“你知道如何保護黑土地嗎?就是比如合理施有機肥,不使用高毒的農藥、過量的肥料……”
記者調研中,正趕上開原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負責人張雪和檢察官王奇巡田中向農民普及黑土地保護的相關知識。
去年以來,開原市檢察院以黑土地保護專項工作為抓手,對各村屯、公路沿線、轄區河流域等環境污染嚴重的地方進行實地勘查,及時督促村屯清理生活垃圾、農藥瓶、化肥袋等農業固體廢物、醫療垃圾等。
不僅幹,還有“說”。由此,各地村民對黑土地保護越來越“有感”。
今年6月,其他省市有商家在網絡平台上販賣黑土情況,開原市檢察院第四檢察部立即排查淘寶、抖音、百度貼吧等網絡平台,并予以持續跟蹤,至今未發現有開原商家販賣黑土或其他地區商家販賣開原黑土情況,也沒有破壞黑土地的違法犯罪案例發生。
“零案例”,好事!
“今年8月1日施行的《黑土地保護法》,成為守護黑土地的重要法律保障。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将充分發揮檢察機關職能作用,依法打擊非法采挖、販賣黑土犯罪行為,保護國家休耕補貼資金,推動公益訴訟黑土地資源保護取得新成效。”
兩位檢察官在黑土地上的腳步,有力,齊整。
“黑土地保衛戰”正打響。
他們在行動—— 一群人的努力
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人人有責,尤其是作為主導力量的政府部門。
他們在行動。
财政支持必不可少。
“我們嚴格按照《省财政廳 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遼甯省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遼财農規〔2020〕6号)有關要求,确保專款專用。全力優化項目資金支付流程,提高資金支付效率,切實發揮資金使用效益。”
開原市财政局副局長窦英傑在談到黑土地保護項目資金管理時表示。
他們在行動。
下好“先手棋”最重要。
他們在行動——開原市已經将黑土地保護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和績效考核内容,2021年已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主管農業的副市長為副組長,農業農村局、财政局、各鎮(街)相關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黑土地保護項目領導小組。
項目的組織實施、監督管理和檢查驗收,挂圖作戰。
他們在行動。
“藏糧于技”!
開原市聘請了遼甯省農業科學院、省綠色農業技術中心等省教學、科研單位有關專家組成專家指導組,對項目實施及效果監測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和監管,确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技術小組實力強大,負責項目的技術培訓、服務指導、試驗示範、效果監測與評估等工作,制定技術方案,對項目實施主體、實施鄉鎮、村組實行包片指導,确保農民盡快掌握技術要領。
一群人在努力。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
如今,“金貴”的黑土地正變得越來越黑,人們穩住“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也越來越足!
來源:遼甯法治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