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4 21:53:00

  進入臘月,日子過得飛快,眼瞅着就迎來了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大街上、小區裡都挂上了彩燈、紅燈籠,處處煥然一新,還聽到了零星的鞭炮聲,節日的氣氛漸漸濃了起來。回望春夏秋冬的交替,和多數人一樣,受現代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的因素影響,不由得生發出無限感慨:“歲月不居、時光如梭”啊!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1)

  中國的年文化,汩汩流淌在千千萬萬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關于中國年文化的内涵、習俗和些許禁忌,是刻骨銘心的,也是需要一輩輩人傳承的,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我們也必須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内涵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

  随着過年腳步的臨近,對過年文化的傳承和網上流行的“離好好過個年有多遠”等等,不禁又進行了一番思考,關于過年的美好記憶也一下子湧上心頭。

  年的上古傳說

  中國年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古時候,年被稱為“臘”。堯舜時期,叫做 “載”,是天體星辰運載一周的意思。夏代稱為“歲”,有長一歲的意思。商代稱為 “祀”, 表示四時已過,應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周代開始稱之為 “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先秦時期稱為 “上日” “元日”。漢代稱為 “正日”,魏晉時期稱 “元正” “元辰”。1912 年辛亥革命後,叫做“春節”。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2)

  傳說年是頭怪獸,頭上長巨角、身上有鱗片,牙齒和爪子很鋒利,每到除夕這一天,就會從沉睡的海底中蘇醒,傷害牲畜和人類。上古有一年,當大家準備外逃時,村裡來了一位老人,采用貼紅紙、點蠟燭、燒竹子的做法把年獸趕跑。因為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所以就開始流行起了貼對聯、守歲、放鞭炮的習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年三十,貼春聯、放鞭炮的習俗來自過年的傳說,有驅邪避災的寓意。

  小時候,村裡家家張貼的都是自己寫的春聯,當時難得的幾位當教師或有私塾功底的文化人就成了香饽饽。每年臘月初十之後,趕緊去買了紅紙早早送去排号來寫,我跟了大人白天晚上幫着折紙裁紙和拿春聯,充滿了神聖的崇拜感,文化人也是樂此不疲,有的寫的春聯都貼半個村,内容還是記憶尤深,大多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改革春風吹滿地,新的一歲更争氣”等等,以後内容有了新的變化。那時由于不識字和粗心大意的原因,貼春聯卻鬧出了不少笑話。有的家庭就把本來貼在床頭的“身體健康”,貼在了豬圈裡,而把“六畜興旺”貼在了自己的床頭,還有的家庭“出門見喜”成了“身體健康”,如此笑話,至今談起來還是令人忍俊不禁。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3)

  時下,有的家庭過年簡約化,隻注重貼福字。“福”字左邊是“衣”服,右邊是“一口田”,象征着衣食充足,貼福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願。

  過年的習俗

  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鄧肯·米切爾教授說 :“習俗一詞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習俗就是習慣與風俗,是長期的文化積澱與約定俗成的結果,是一種典型的曆史文化現象 。可以說,有了習俗就有了傳承。

  《清嘉錄》卷十二中記載: “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祥語,名曰 ‘年夜飯’。”春節就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分散至五湖四海的家人,在春節前都紛紛趕回家中,為的就是吃一桌年夜飯。如今,網上還流傳個段子“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南方廣州等大城市,進城務工的人們習慣騎着摩托車回家過年,浩浩蕩蕩,風雪無阻,好不壯觀。當然,現在的人們出行方式徹底發生了變化,飛機、高鐵之外,都是以自駕為主。

  中國人的家庭年夜飯相當豐盛,雞鴨魚肉都有,有美好富足、年年有餘的寓意。飯菜再多,也少不了餃子。餃子一般是白菜餡、豆腐餡,這是很有講究的。白菜中的“菜”和“财”諧音,有發财的意思。豆腐的腐和“福”是諧音,豆腐水餃表示“兜福”“都福”“都富”。記得小時候的年夜飯,母親還創新性地在幾個水餃裡包上5分的硬币和糖塊,寓意誰吃着了它,來年誰就能掙更多和過得更甜蜜開心,奇怪每年都是父親的碗裡水餃才有包錢的,我們姐弟的碗裡隻有包着糖的,以後才明白,這都是母親的精心安排而已。

  年夜飯之後就是守歲,和過去的一年告别,迎接新一年的到來。蘇轼在《守歲》中說“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給人們傳遞的是熱愛生命、珍惜光陰的人生哲學。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4)

  吃完年夜飯,女人們拉家常包水餃,男人們則串門給祖宗磕頭。小時候,除夕之夜,父親帶着我們兄弟兩個到“請家堂”同祖同宗的“不出五服”的“一家子”裡磕頭。在此之前的傍晚時分,家族的男人們成群結隊來到村頭,族長莊重肅穆的喊話“不孝子孫在這裡有禮了,各位列祖列宗們,請回家過年了”,在一片鞭炮聲中,“請家堂”的儀式隆重舉行。當天晚上,有時候我們頂着風雪,從村子東頭轉到西頭,瞅空我就放個鞭炮,覺得好玩刺激和難掩的興奮,到了一家又一家,不僅能吃上糖果,還深受教育。每家的正面桌子上供奉着祖宗的牌位,家人講着先輩們的曾經考過舉人秀才或是帶兵打仗的文武方面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家族的祖先敬鄉重土、耕讀傳家、忠厚勤勞、敢于創新的文化理念,真是受益匪淺。每當此時,人們談論較多的還有相幫相襯的友好細節,平日裡族人間有點不愉快的“疙瘩”事,也在這種氛圍中化為玉帛,增強的是家族之間的友愛團結。現在想來,這依然是亘古流傳下來的家族文化之魅力。

  如今,家人聚在一起看央視春晚,拿着手機在不停地玩,有時候都感歎小孩子們玩手機的上瘾和無師自通。年三十晚上串門磕頭的人越來越少,淩晨十二點後,就開始燃放鞭炮慶祝過年。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5)

  今年央視春晚正好是40周年。央視春晚作為普天下中華兒女的精神大餐,可謂深入影響到世界的角角落落。晚會期間,億萬個家庭,通過觀看琳琅滿目的節目,共同感受祖國每年日新月異的變化,品味華夏大地56個民族發展的風情,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滿滿的自豪感和正能量。悠揚的歌曲,幽默的小品,優美的舞蹈,傳統的戲劇,如此等等,總導演照顧了各類人群的需求,伴随着陣陣歡聲笑語,每年春晚過後,主持人的各色風格、節目的豐富多彩、明星的各類風采、晚會産生的新人新節目,甚至是演員的穿着打扮,都能被津津樂道一段時間,或産生一股“潮流”,沖擊影響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如今的網絡時代,随着傳播方式的便捷和變化,又随着人們審美需求的多元化,人們對春晚的議論雖然沒有那麼強烈了,但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總覺得少不了和不能少。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正月初一,人們穿着五顔六色的新衣服出門拜年。說起這些新衣服,就不得不說趕年集來。小時候,我是最盼着的。印象中,年集一眼望不到頭,人聲鼎沸,好看的好吃的應有盡有。小孩子們最愛的還是鞭炮市,用竹竿挑着的一挂鞭就在頭頂炸響,關鍵是為了看哪家鞭能響,鞭放得是此起彼伏,個别沒有響的就成為我們的“獵物”。如今的人們,依然對年集年味情有獨鐘。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6)

  拜年就是長輩帶着小輩去親戚朋友家拜會,也是教育孩子尊敬長輩的好機會,這時要說一些吉祥的話,比如“過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摯的祝福。有些地方還保留着給長輩磕頭的習俗,有的地方則用鞠躬來代替,不管哪種形式,都是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敬重。

  這時候,長輩們都會笑呵呵地給孩子們壓歲錢,這其中的歲同“祟”諧音,“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以後壓歲錢的本意也逐漸得以延伸,不僅成為一種祝福,保佑來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也給孩子增歲增福,有的家長還要求孩子買書買筆,表示來年進步成長的意思。在古代的官宦家庭,壓歲錢講究要包在紅紙包中,很鄭重,非常有儀式感。小時候,在廣大農村,長輩則直接交到孩子手裡,從大人手裡掙個幾毛錢,那時都是很滿意的。随着時代的進步,一段時間以來開始流行電子或微信紅包,儀式感就不那麼強烈了,這幾年又重新流行給孩子使用紙質的紅包。

  過年的些許禁忌

  過年是非常神聖的日子。小時候,不能随便哭鬧、不能亂講話,要不然會被爺爺奶奶批評,說“這樣不吉利”。每當想說話的時候,舌頭都要在嘴裡繞三圈,生怕說錯話,帶來晦氣。

  從除夕開始,一直到初一,說話都要謹小慎微。一些表示“沒有、完了”之類的詞不能說,要換一種說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說“歲歲平安”。印象深刻的是,過年期間,如果下水餃的時候由于火候把握不好煮得過了,母親就囑咐說是“掙了”,千萬不能說不吉利的“破了”,如今過年時候,我再照樣子傳給妻兒,想來這就是典型的傳承了。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7)

  正月初一這天不掃地、不倒垃圾,人們認為垃圾會把運氣和财氣帶走。記得小時候院子裡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沒人打掃。母親還特别講究初一這一天不動刀切菜做飯,預示着一年不用幹活就能光吃水餃,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所以在這一天隻能吃除夕剩下的。基本上初一真的不用做飯,除夕包了好多水餃,還有之前做好的現成飯菜,隻需要加熱一下就好了。當然,如今很多地方已經不太講究這一些了,不過習俗總是要讓孩子知道的。

  過年不僅是有很多娛樂活動、有美味可口的飯菜、有大把空閑的時間的節日,也是教育孩子擁有熱愛生命、追求健康、尊老愛幼、團結和睦等傳統美德的節日。通過給孩子講述過年的來曆、傳說、習俗和禁忌,讓孩子了解我們的過年文化,傳承、沿襲下去。

  過年的美好憧憬

  “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其實,在過去,中國人過年傳統時間是從臘八到元宵節。如今有了新的變化,過年主題卻永遠都是講究合家團圓和對未來的美好展望,但是一個時期以來,“過年還是過錢?過年還是過難?”的觀點,給世人帶來莫大沖擊和困惑。

  由著名導演黃健中拍攝的電影《過年》,1991年農曆臘月28上映,可謂中國最早的賀歲片,先後獲得國内國際兩項大獎。電影講述主要故事的發生時間在24小時之内,地點集中在東北農村程家老房子。整部電影圍繞吃團圓飯的中心事件,人物和事件順着程家老兩口這條主線依次展開,戲劇沖突一個接着一個,最終推向高潮。程家5個子女回家拜年,但各自有着各自的小九九,惦記着老爺子辛苦打工賺來的8000塊錢,當老爺子用盛魚的盤子端着錢上桌時,氣氛達到冰點,因為思想和行為的沖突,一時間飯桌上的碗盤亂飛,穿衣鏡的“福”字這回徹底被砸碎了,連同碎了的是老兩口的心。

  影片濃縮了社會百态,引發了觀衆的共鳴和深思。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家的故事,但折射出了中國千萬個家庭。本來過年是一種親人團聚的儀式,明明是血濃于水的親人,卻各自算計着攀比着。老戲骨李保田和趙麗蓉,加之六小齡童等幾個知名演員的傾情演繹更是打動人心。影片的亮點是二女兒和二女婿的積極向上和回家的一片孝心,時代特征也異常鮮明,改革開放的時代氣息撲面襲來。

  彈指一揮間,曆史腳步和電影的鏡頭倏忽而過。其實,過年的儀式感永遠體現在三個方面:時代特征、傳統倫理和鄉土文明。“好好的過個年”更一直是人們的樸素追求。

  随着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需求消費更是多元化。如今,再也沒有了那個時代“過年如過錢”的現象。進入新時代,随着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廣大城鄉物質極大的豐富,追求精神層面享受和品質生活的提高,成為人們的新願景。但是,疫情的影響,不能不說給人們工作生活帶來莫大的沖擊。三年疫情,“一半是核酸,一半是心酸”,前兩年有的人因為疫情不能回家,視頻拜年就成為普遍現象、人們對平安、健康、快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如今的過年模式,又有了新變化。特别是在鄉村振興之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成為主題,瞄準産業發展,在外闖蕩的人才不斷返鄉,在廣大鄉村,人們不僅帶着各色走親訪友的禮品,買盆鮮花走親戚成為新的流行;在城市,一家人則聚在飯店吃年夜飯、過年旅遊成為新時尚。城鄉之間的聯動更成為人們過年的儀式感。當從天涯海角趕回老家過年時,有樸實的鄉親,有熟悉的鄉音,有滿滿的回憶,心中充滿的更是濃濃的鄉愁鄉情和鄉戀。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8)

  雖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但人們對亘古不變的濃濃的年味更加追求!央視網近期對大家熱議的春節煙花“禁與放”政策,就明确發聲“簡單粗暴一刀切不可取”,深得民心,就是個很好的例證。也給各級決策者提供了柔性執法之參考,在規定時間和範圍燃放鞭炮,渲染釋放歡樂過大年的情緒也是必要的。

  人生真正的幸福,不過是燈火可親的溫暖,柴米油鹽的充實。聯想到今年的熱播劇《人世間》,我更加讀懂了父輩那不改的初心,更加理解了平凡人的不屈和堅強,更加感受到了中國廣大老百姓撫育兒女的人性之美好!這種平淡中的溫暖,平實中的煙火,平凡中的真情,其實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我一直在心底認為,農耕文明永遠是我們所有人的根。這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必将昭示激勵着人們不斷實踐着向上向善的核心價值觀,勇毅前行,行穩緻遠……

  怎樣去掉訂閱消息(點擊按鈕取消訂閱)(9)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百節年為首,人神共襄;百物人為本,本固邦安。”今日之中國,山川錦繡,美景如畫。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國人,在歡樂過大年裡的日子裡,在回望一年來的收獲慶賀豐收的同時,必将凝聚前行的力量;在歡樂過大年的日子裡,同時祈禱祝福國泰民安和所有小家大家,在來年過得更好,更加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紅紅火火。

  (大衆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薛傑 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