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即位後,為了鞏固天下,決定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藩王。朱元璋的分封參考了自古代以來曆代分封制度,進行取舍最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分封制度。
周朝的分封是“裂土分民”,就是周天子将自己的土地人民封給子弟功臣等人建國,這種制度最終造成了春秋戰國的亂世;漢朝初期也是像周朝一樣裂土分民,但是采取了各種措施,使得這些諸侯國逐漸變成了地方郡縣,諸侯王無權治國隻能享受租稅;兩晉南北朝分封諸侯去封地同時授予治理權和軍隊并在擔任重要職務,這使得兩晉南北朝時期宗室混亂不堪;唐宋諸侯王則不能去封地,除了極少數很少被重用。因此朱元璋吸取了這些王朝對宗室的各種管理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分封,明朝的諸侯王有明确的封地,但是封地并不受諸侯王管理,土地和人口都有朝廷掌管,諸侯王隻有居住權沒有管理權,這就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并且朱元璋賦予諸侯王軍隊,負責維護地方治安,鞏固朱家天下,朱棣靖難之後,對藩王開始嚴加管束,在政治上藩王徹底失業,隻能成為享受的高級囚徒。不過明朝并沒有停止分封,明朝一共傳來十六位皇帝,冊封了幾十位親王,每一位藩王都要選擇一個封地,這個封地遍布明朝各地,藩王們成年就藩,從此在自己的封地裡度過一生。
封地的選擇一般以各地大中城市為主,例如早期都是西安太原開封等地,由于大中城市較少,而且一個城市隻能有一個親王,因此後期大城市的越來越少,一些小城市也逐漸成為親王的封地。不過在明朝的時候皇子分封有三個地方堪稱是皇子們的噩夢,唯恐避之不及,這三個地方就是長沙、安陸和德安。說是噩夢并不是說這三個地方不好,隻是出于巧合凡是分封到這三個地方的藩王都無法傳承下去,曆經一代就告終結。
相比之下長沙還好些,在曆經潭王自焚、谷王造反、襄王搬家後,迎來了吉王,最終逢兇化吉。而安陸和德安卻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沒有改變。
元朝明初時期的安陸和德安,始終是鄰居,安陸治所是長壽。
安陸和德安是兩個地方,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東北部,緊靠武昌,明朝初年是州,後來升為府,而且還是鄰居,巧合的是德安府一直無法和安陸府分開,因為德安府是府名,但是它的治所卻在安陸縣,安陸府是府名,治所卻不在安陸縣,而在長壽縣(後來改名鐘祥),最後安陸府和德安府在民國都被廢除,都用縣名變成了縣級市,一個安陸市,一個鐘祥市,現在的安陸市就是德安府,和安陸府沒有任何關系。
明朝中後期的安陸和德安,始終是鄰居,長壽縣已經改名鐘祥。
安陸和德安在整個明朝一共迎來了六位藩王,巧合的是安陸三位,德安三位,最後到明朝滅亡這兩個地方沒有一個明朝藩王在這裡,六位藩王都沒有傳承下去。
安陸第一位藩王是朱元璋第二十四子朱棟,在三歲的時候,他被朱元璋封為郢王,封地為安陸,之所以封為郢王,是因為安陸古稱郢州。
朱棟是一位平凡的皇子,在他十歲的時候,父親朱元璋就去世了,随後他的侄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朱允炆是一位對叔叔十分猜忌的君主,他一上位就馬上興起了削藩政策,這個時候的朱棟年齡還小,自然不可能去封地,而且朱允炆也不會允許他前往封地,他們這些沒有就藩的兄弟都被朱允炆控制起來了。
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以四哥朱棣取勝而告終,以反對迫害宗室造反的朱棣自然不可能虧待兄弟,而且朱棣真的擔負起了長兄為父的責任将幾個年幼的弟弟撫養成人,其中朱棣最喜歡的就是朱棟,因為朱棟并沒有什麼實力,也沒有什麼野心,隻是個皇宮中成長起來的平凡皇子,為此他一改朱元璋晚年不和功臣聯姻的舉措,給這位弟弟選定了妻子,就是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最後碩果僅存的開國功臣郭英的女兒。
按照規定,藩王一旦成婚就表示成人,應該離開京城前往封地,朱棟成婚後卻遲遲沒有動身,這是因為朱棣沒有讓他走。
朱棣本身造反起家,自然不可能容忍早有藩王造反,雖然朱棟老實,但是天高皇帝遠,這個時候局勢還不穩定,他也不敢保證朱棣到封地後老不老實,因此在經過六年的整治工作後,外地的藩王已經被他處理的差不多了,大局已定,在永樂六年他才下旨讓讓朱棟夫婦前往安陸。
朱棟這個人本身就對皇位不感興趣也不敢有興趣,對他來說前往封地居住是最好的選擇,可惜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常年生活在南京的他不适應安陸的氣候,朱棟在安陸隻生活了六年,最後在安陸病死,年僅二十六歲。
朱棟和郭王妃沒有兒子隻有四個女兒,此時活着三個,其他妾室也沒有生子,屬于無嗣,按照規定封國要被撤銷。
明朝初年有一項令人發指的政策就是殉葬,皇帝和藩王去世後他們的妃嫔都要殉葬,如果有兒子的話經過皇帝批準有可能活下去,郭王妃知道自己無子肯定要殉葬,于是恸哭曰:“賢王舍我去,未亡人無子,尚誰恃?”随後給自己畫了一幅畫像交給身邊的宮人讓她将來交給自己的女兒,好讓幼小的他們将來知道自己的母親的樣子 “俟諸女長,令識母。”随後自殺。
朱棣聽到弟弟的去世後也很傷心,特意辍朝十五天表示哀悼,并且下令郢王府的宮人留在郢王府祭祀郢王,弟弟留下的三個女兒封為光化、穀城、南漳郡主,歲祿各八百石。
朱棣雖然顧念兄弟之情,但是朱棣死後就不一樣了,朱瞻基登基開始打這幾位姑姑的主意了,準備給自己的弟弟梁王選擇封地,如果選新的的地方那就必須修建新的王府,配套新的藩王保障,那樣太費錢,而且朱瞻基有九個弟弟,即使死了幾個花費也不少,于是他開始琢磨撿現成的了。經過他一番審視,他發現在安陸的郢王府不錯,親王建制,完全符合自己弟弟的規格,而且保存完好,維修一下就可以入住比新修一座省錢省事,最重要的是朱棟已經死了十幾年,自己的爺爺也死了,王府裡都是一些女眷,騰府完全沒有問題。當然他表面工作還是要做的,他故意咨詢大臣這件事可不可以,皇帝有意自然無人給早就死了爹的朱棟女兒做主了,于是搬家工作順利進行,郢王府的女眷們都被送到了南京。
先是,上謂侍臣曰:郢靖王無嗣,其宮眷尚留安陸,國中無主。朕欲移寘南京舊内,庶供給皆便。于義何如?侍臣對曰:此陛下親親之仁,處置當矣。遂有是命。
後來過了幾年,朱瞻基做主給這幾位姑姑選婆家,結果發現當年郢王朱棟去世的時候留下了大筆遺産,朱棣可憐弟弟早亡,直接将這筆錢給封存起來祖輩将來給侄女,沒想到被朱瞻基發現了,于是很自然這筆錢就不知道哪裡去了。别人不記得,但是朱棟的女兒南漳郡主記得,他多次向朱瞻基讨要,結果都被朱瞻基含糊過去了。後來朱瞻基的孫子朱見深當了皇帝,南漳郡主還在為争取一場而努力,朱見深自知自己爺爺幹的事,但是他不能還錢,因為這樣一來就承認了,于是他拒不承認,表示時間太長了找不到了,所以他個人出一部分錢補貼一下南漳郡主,這筆公案才告結束。
安陸第二位藩王是明仁宗的第九個兒子朱瞻垍,他出生在永樂年間,永樂二十二年,其父朱高熾登基後冊封為梁王,但是朱高熾還沒有決定他的封地就死了,作為大哥的朱瞻基擔負起了父親的責任,于是負責給弟弟選擇封地。
表面上朱瞻基對這個最小的弟弟還算不錯,賞賜都比别的弟弟多,但是經過細究才發現朱瞻基并不大方,加倍賜給弟弟的都是大明寶鈔,可是這個東西根本就不值錢,而且到了實際問題上,比如選擇封地上,朱瞻基就很小氣了。
朱瞻基并不想給弟弟選擇一個新的封地,于是經過選擇,他選上了早已經死去的爺爺輩的郢王朱棟的封地,因為朱棟死了十幾年了,沒有子嗣,但是他的王府完好,直接拿過來給弟弟使用省錢。
宣德初,诏鄭、越、襄、荊、淮五王歲給鈔五萬貫,惟梁倍之。四年就藩安陸,故郢邸也。
郢王府雖然好,但是畢竟是故人的府邸,而且這個人是沒有子嗣去世的,對當時的人來說這是很不吉利的。
朱瞻垍雖然不願意但是皇帝的旨意無可奈何隻能去了安陸,從此過上了在安陸遙望北京的日子,在安陸的日子朱瞻垍過得并不快樂。
他的哥哥襄王朱瞻墡被侄子朱祁鎮恩準從長沙遷往襄陽,路過安陸,朱瞻垍聽到哥哥路過高興異常和哥哥見了一面,但是朱瞻墡終究是要走的。朱瞻垍看着哥哥走戀戀不舍,最後哭了出來:“兄弟不複更相見,奈何!”,他說的沒錯從此兄弟二人再也沒見過面。
後來朱瞻垍像侄子申請表示安陸這個環境太惡劣了,希望侄子體恤換個好一點的地方。朱瞻垍畢竟比不上朱瞻墡是嫡親叔叔,朱祁鎮壓根就沒有給他更換封地的想法,不過話沒有說死,隻是說安陸那裡今年歉收,等過一陣再說吧,于是朱瞻垍隻能等待,最後遷移封地不了了之。正統元年言府卑濕,乞更爽垲地。帝诏郢中歲歉,俟有秋理之。竟不果。
皇帝可以拖,朱瞻垍脫不了了,正統六年朱瞻垍病死在安陸,年僅三十歲,巧合的是他也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兒,于是梁國就此除封。巧合是朱瞻垍死後,他的王妃魏氏居然也想自殺殉夫,但是皇帝背了避免郢王妃自殺悲劇重演,及時制止了這一幕發生。
“梁莊王妃魏氏,南城兵馬指揮亨之女,母陳氏,生有淑德。宣德八年七月初三日冊封為梁王妃,正統六年正月十二日王以疾薨,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聖恩憐憫,遂降敕旨存留撫養王二幼女,仍主王宮之事。”
梁王墓出土。
這裡說一句還有一件巧合的是,郢王朱棟和梁王朱瞻垍的墳墓後來都因為盜墓被挖開,出土了大量陪葬品。
郢王墓出土。
安陸第三位藩王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大禮儀的主角朱祐杬。讓人驚訝的是安陸居然是他自己要求去的。
朱祐杬是明憲宗的第四子,這位藩王為人很低調,很受明憲宗喜愛曾經差一點取代明孝宗成為繼承人,其本人很低調,很少參與娛樂一心讀書,因此備受好評,成化二十三年被封為興王。
明孝宗特意給他選擇了封地是河南的衛輝,并且下令給弟弟修建一座王府。不過朱祐杬卻拒絕了,或許是因為他當年被參與換儲風波的原因,決定離皇帝太近對自己不利,不如去的遠遠地這樣一來自己就能平安無事,而且他發現安陸那裡有郢王梁王留下的大量田産,對于接連死了兩位藩王,他沒什麼可害怕的,于是他選擇了安陸。
朱祐杬表示衛輝“土瘠而民貧,且河水為患”,自己去了不好生活,而 “郢、梁二王有故邸田地在湖廣安陸州”,這樣一來國家就不用給自己額外撥地,這樣就能減輕國家負擔,替大哥解憂。
明孝宗接到弟弟的奏報,深受感動,别人為了去好地方争的頭破血流,沒想到這個弟弟居然如此深明大義,于是大筆一揮同意。
弘治八年朱祐杬入住由郢王府改建而來的興王府。朱祐杬來到這裡後并沒有飛揚跋扈而是一如既往的低調,但是他居然重蹈了郢梁二王的負責,興王爵位僅僅一代就斷絕了,沒有傳下去。興國除封倒不是他沒有兒子,而是因為他的兒子升級了,成為皇帝了。
朱祐杬同兩位前輩一樣子嗣也很艱難,他一共有兩個兒子四個女兒,結果最後隻活下來次子朱厚熜和兩個女兒。
朱祐杬死在正德十四年,享年四十四歲,其子朱厚熜并沒有承襲興王爵位。在兩年後,明武宗去世,因為沒有子嗣也無兄弟,故此朱厚熜被選為了新的皇帝。随後朱厚熜進京,開始了大禮儀,最後朱厚熜大獲全勝,朱祐杬被尊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廟号睿宗,墓地改為帝陵取名“顯陵”,成為明朝一位從未登上皇位的皇帝。并且因為這個原因,興王和安陸都不能再被使用,安陸被升為承天府。治所長壽縣以以龍飛之地取“鐘聚祥瑞”之意而賜名鐘祥縣,從此不能再被作為封地。于是興王成為在安陸第三個隻有一代就斷絕的親王爵位,安陸也由此結束了有藩王的日子。
安陸升級為承天府的同時,它的鄰居德安開始了皇子的噩夢。
在興王朱祐杬前往安陸的同時另一位皇子也同樣開啟了前往湖北的路程,這個人就是朱祐杬的弟弟,明憲宗的五子朱佑棆,他們是同母所生,在成化二十三年和益王衡王雍王同日受封,被封為岐王。明孝宗特意給他選擇的封地是德安,巧合的是他的哥哥朱祐杬自己申請去了安陸成為了他的鄰居。不過相比哥哥,朱佑棆的結局糟透了,弘治八年他到了德安,到了弘治十四年,他就因為疾病去世了,享年二十四歲,在德安待了六年,他沒有子嗣,于是岐王除封。
德安第二位藩王同樣是興王岐王的弟弟,是憲宗第九子朱佑榰。明憲宗去世的時候他還很小,最後他是由大哥明孝宗冊封為壽王,他在弘治四年和兄弟汝王、泾王、榮王、申王同一天冊封。明孝宗給他選擇的封地是四川的保甯府。四川從明朝建國開始就隻有一位藩王就是朱元璋的兒子蜀王,血統過于疏遠,這個時候明孝宗将弟弟封到這裡,估計是有監視牽制蜀王一脈的目的。不過朱佑榰在弘治十一年就藩保甯府後,并沒有住太長時間,因為朱佑榰無法适應四川環境,屢次上書請求改封地,明孝宗都沒有同意,到了正德元年,明孝宗已經去世,明武宗終于同意了叔叔的請求,讓他遷回内地,但是不可能給他新的封地,恰巧之前岐王去世很長時間了,他的府邸空出來了,于是壽王被改封到了德安。正德元年以岐王世絕,改就岐邸于德安。
朱佑榰和哥哥相比比較長壽,在德安生活了三十多年,最後病死,因為沒有子嗣最後初封。
德安最後一位藩王就是景王朱載圳。
朱載圳是嘉靖皇帝第四子,在嘉靖十八年,他的二哥朱載壑受封為太子的同時和三哥朱載坖同日被封為景王。
按照規定受封為藩王就要選擇封地早日就藩,但是嘉靖皇帝并沒有給兩個兒子選擇封地,而是讓他們留在京城。特别是當太子死後,嘉靖皇帝堅信“二龍不相見”的說法,堅決不立太子,不見兒子。由此弄得本來應該成為新太子的裕王很尴尬。而朱載圳看到了機會,他同三哥同是藩王,按照次序三哥應該是太子,可是父親就是不封,因此他和自己同是藩王,并且在待遇上一模一樣,這就讓朱載圳産生了非分之想,他認為父親不喜歡三哥,于是開始了奪嫡的企圖。
不過朱載圳明顯沒有他繼承他父親的智慧,裕王知道自己是長子了皇位遲早是自己的,于是選擇了忍耐等待,而朱載圳選擇了上蹦下跳,想當皇帝之心路人皆知,嘉靖也十分不滿。
嘉靖四十年,嘉靖皇帝終于忍無可忍決定留下裕王,讓朱載圳就藩。作為安陸出身的皇帝,嘉靖想讓兒子回老家,但是安陸已經升級為承天府,朱載圳作為藩王自然不能去安陸了,于是嘉靖安排他去了老家隔壁德安,離老家近點。
朱載圳雖然奪取皇位失敗但是并沒有老實,德安已經死了兩個藩王,但是這沒有影響他的心情,沒得到皇位就要得到财富,到了德安開始了自己巧取豪奪發财緻富之路。他前前後後申請到了幾萬畝的莊田,還不滿足還想獲得更多的土地,可是他的身體沒有給他機會。
嘉靖四十四年,朱載圳病死在德安,年僅二十五歲,就藩僅僅四年,還沒有充分享受到自己的财富。朱載圳同他的兩位叔爺爺一樣,他也沒有子嗣,于是景王就此除封。當他的死訊傳來嘉靖對徐階說道“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
朱載圳死後,德安也結束了作為皇子封地的曆史,此後的将近八十年時間裡,再也沒有皇帝封皇子到這裡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