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貼春聯放鞭炮的由來

貼春聯放鞭炮的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0-18 20:22:44

  

  鞭炮的由來:

  鞭炮古稱“爆竹”或“庭燎”。之所以稱為爆竹,是因為在古代,先人們為了驅除“惡魔鬼怪”,常在除夕之夜燒起竹筒,借其發出的“啪啪”響聲來驅“鬼怪”。後來,火藥發明後,便改用紙制,但名稱未變。宋代人用硫黃制作爆藥。稱作爆仗。爆仗内裝着藥線,點火舌,響聲連綿不絕,鞭炮就是由此而來。

  

  “福倒”的由來:

  據傳清朝的恭親王府正忙着布置府院,準備迎接新年。王府的大管家像往年一樣,寫了幾個大大的“福”字,讓人張貼到門上。可是,有一個下人不識字,竟然把“福”字貼倒了。恭親王福晉看見後,覺得十分晦氣,很生氣,要懲罰那個下人。趕緊跪在地上讨好地說:“奴才經常聽人們說起恭親王福晉的福大,您瞧,今天福真的到(倒)了。福倒福到,這是天意,乃吉祥之兆啊!”恭親王福晉聽到如此一說,不由轉怒為喜,當然也就免去了他懲罰。

  後來,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人們都将“福”字倒着貼。

  

  守歲的由來:

  在中國,每逢春節,有除夕“守歲”的習俗。人們把每年農曆最後一天的夜晚叫除夕,并把它作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辭去,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吉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裡大吉大順。這一習俗即謂除夕“守歲”。據記載,公元前2000多年的堯舜時代,就有了慶賀新年的風俗,“守歲”也随之應運而生。

  

  壓歲錢的由來: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上流通的貨币,是為了佩戴玩賞而專鑄成錢币形狀的“避邪品”。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并沒有這一習俗。長輩給新生兒金銀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币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号碼相連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連連發”。

  

  賀年片的由來:

  賀年片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它是從名片演變而來的。古時候把名片叫三“名刺”。東漢王充所著《論衡·骨相篇》就有記載:“韓生謝遣相工,通刺倪寬,結交膝之友......”其中所說的“通刺”即是名片。

  到了宋代,互贈賀年片就很盛行了。賀年片發展到清代康熙年間,開始用紅色硬紙片制作。當時将賀年片裝到錦囊中拜年時送給對方,以示莊重。

  現代賀年片上印着精美的圖文,則是受國外的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